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10月23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纪念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抗美援朝是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也为之书写了一段特殊的旋律。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虽然学校刚刚在天津组建成立不久,但师生们仍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入到声势浩大的支援抗美援朝的群众运动之中。
开展丰富多彩的街头宣传活动
中央音乐学院是最先出现在天津街头的一支抗美援朝宣传队,人数多,影响大。仅1950年11月22、23日两天,学校就组织4个小分队共演出23场,观众达一万三千多人。活动期间,先后共有三百多名师生走上街头,通过打腰鼓、演活报剧、发表演讲、演奏演唱、制作标语和漫画等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发动群众,鼓舞士气。观众看完节目后情绪高涨,有的老人当场控诉美军罪行,有的年轻人主动报名参加志愿军。师生们也备受感动,不顾天气寒冷,顾不上喝水吃饭,全情投入,以艺术之力支援抗美援朝。

时任我校党委书记、副院长吕骥
组织师生开展抗美援朝宣传活动

师生们在街上演讲、表演节目
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少年班学生在街头表演活报剧后合影。站立者右起:白哲敏、岑元鼎、马育第、阿克俭(前面蹲着举小旗者为朱信人)、张孔凡(胯下为陆有瑞)、叶摩西、陈光明、林深、王连(女)、金湘。

师生在街头表演活报剧,控诉美军罪行。志愿军军官(方仟扮演,居中)在审问美军俘虏(周柱栓扮演,左一),大提琴演奏陈园。
积极参加募捐、义演和报名参军
学校师生积极为支援抗美援朝进行募捐,参加各种义演活动。1950年10月到12月,我校师生员工共捐款48,572,765元(旧币)。同学们还踊跃报名参加“军事干部学校”,最后经上级批准,沈武锐、陈明道、黄河、苏绍卿等9名学生进入各种军干校。

上图为报名参军的作曲系沈武锐同学
下图为管弦系团支部欢送胡长征(中间围巾在胸前者)同学加入军事干部学校

《进步日报》1951年6月22日第二版:《响应爱国捐献运动音乐节明天义演》。……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等与其他学校、文工团一起,参加“抗美援朝总会”举办的音乐会,……
组织 “抗美援朝宣传队”暑期慰问演出
1951年暑期,学校组成两个规模较大的“抗美援朝宣传队”,一队由韩里老师带队赴天津郊区,在工厂、农村及驻军部队中进行宣传演出。另一队与中央戏剧学院联合,由文化部委派,赴新疆军区慰问演出。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戴爱莲(队长)、刘恒之、汤雪耕(副队长)及刘炽、熊克炎、吴婷苾、吴锡麟、陈慧甦、高云、张梧、王治隆、王振先等32人在迪化、喀什、伊犁等地区,为驻军官兵、地方干部群众和学生以及援疆苏联专家等演出39场,9万5千余人观看,受到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新疆军区代司令员兼政委王震将军的接见。

演出队全体成员。前排左起:刘炽(左二)、刘恒之(左三)、戴爱莲(左四)、汤雪耕(左五)、熊克炎(左六);二排左起:吴婷苾(左一)、吴锡麟(左二);三排左起:陈慧甦(左二)、高云(左四);四排张梧(右三);后排王治隆(左一)、杨元亨(左二)。

(左图)领队、著名舞蹈家戴爱莲
(右中)小提琴演奏王治隆
(右下)民族吹管名家杨元亨

新疆慰问演出队所获锦旗

新疆慰问演出队节目单

新疆慰问演出队纪念章和出版的《歌曲集》

《人民日报》1951年8月10日第三版

《新疆日报》对慰问演出团在疆行程进行了连续、多篇幅的报道(包括全体成员名单)。
深入朝鲜前线创作战地歌曲
1952年1月,学校从作曲系、音工团抽调黄翔鹏、李佺民、陈恩光、刘烽等一批音乐创作人才,派赴朝鲜前线实地体验战地生活半年多,其所作歌曲后被编成曲集《不当英雄不下山》出版。

1952年1-8月,本科和专修科作曲专业学生组成创作小组,赴朝鲜前线体验生活,创作战地歌曲。前排黄翔鹏(任组长,左一)、李佺民(左二)、陈恩光(左四);后排杜钳(左一)、刘才(左二)、金帆(左三)、刘烽(左四)。

创作组出版的曲集

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歌词汇刊》1950年12月号——抗美援朝专刊
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
张鲁、孟于、刘淑芳等15名音工团团员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总团文工团(慰问团总团团长廖承志,副团长陈沂、田汉)。著名作曲家、院长马思聪(任第一总分团副团长)和声乐艺术家喻宜萱教授参加了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慰问团总团团长贺龙)。
作为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总团文工团(团长王地子,副团长张鲁、侯宝林)第三分队,我校音工团团员于1951年4月赴朝。在朝鲜前线,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用音乐抚慰中朝军队和朝鲜人民,鼓舞我方士气。他们到平壤市,为朝鲜国家领导人和朝鲜人民军演出;到平壤郊区的机场,看望修筑被敌军炸毁的飞机跑道的中朝军队和朝鲜民工;到设在伊川650高地上的志愿军总部,慰问我志愿军战士。他们既演唱《慰问志愿军小唱》《王大妈要和平》《北风吹》(歌剧《白毛女》选段)等中国歌曲,也用朝鲜语演唱《朝鲜人民军军歌》《金日成将军之歌》等朝鲜人民家喻户晓的朝鲜歌曲。歌声中经常夹杂着飞机的轰鸣声和炮弹的轰炸声,但他们毫不畏惧(此届赴朝鲜慰问的文工团中有4人不幸牺牲),冒着生命危险,圆满完成慰问演出任务,受到彭德怀同志和总部领导的高度赞扬。回国后,他们又参加了慰问团宣讲团,赴西南地区(武汉、重庆、成都、雅安、康定、甘孜等地)开展宣讲和慰问演出活动长达三个多月。在重庆演出时,受到时任西南军区政委的邓小平同志的接见。

《人民日报》1951年5月14日第四版

上左,演出小分队出发前合影。后排举旗者往右:边宝驹、施辰良、杨洁明(民);二排左二起:张鲁、刘锐瀛、孟于、张树楠、王定乾、赵新、周亚夫;前排马瑞国(左四)、蔡尔和(左五)、韩金枝(左七)、丁乐(左九)。
上右,音工团在朝鲜人民军总部为金日成等朝鲜党政领导演唱《金日成将军之歌》
中,在中朝边境为光荣牺牲的本届慰问团文工团员常宝堃、程树堂扫墓
下左,赴朝慰问团总团文工团部分团员赴朝前在安东(现为丹东)合影。第三排左起:张鲁、边宝驹、杨洁明(民)、周亚夫;第二排左起:侯宝林、张树楠、刘瑞瀛、蔡尔和、丁乐、韩金枝、赵风;第一排左起:金业勤、孟于、刘淑芳、马瑞国、施辰良、王定乾。
下右,在朝鲜与朝鲜儿童合影

我校师生创作和演唱的《慰问志愿军小唱》《王大妈要和平》
喻宜萱教授是同马思聪院长一起于1953年10月赴朝的。她曾在平壤为志愿军总部和朝鲜党政领导人进行慰问演出,在盛大的招待会上向金日成主席敬酒,也曾深入到连队和前沿阵地,在弹痕累累的坑道里为志愿军战士们演唱。那段特殊的经历让她刻骨难忘:
“当时虽然已经停战,但环境依然十分艰苦,有的地方天气太冷,凛冽的寒风一吹,站在台上演唱,连嘴也张不开。但是在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业绩和牺牲精神的鼓舞下,尤其是在前沿阵地,看到战士们一个个身背武器、行装,炊事人员带着铁锅、粮食端坐在面前,顿时我们的热血沸腾,忘却了一切困难,表演充满了激情。我觉得能够为祖国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是我一生中的光荣。”(喻宜萱《我与声乐艺术》)

1953年马思聪院长参加赴朝慰问团归来在大连与妹妹马思琚合影

1953年,喻宜萱(右)随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赴朝鲜,与著名歌唱家周小燕合影。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所指出的:“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70年前,在国家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候,“央音”人挺身而出,为国尽责为民奉献;70年后,“后浪”们将会追随前人的脚步,努力践行音乐为人民服务的办学方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文中图片资料由档案馆(校史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