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季学期

Latest News

新闻与资讯

我校2020级作曲系博士班首场电子音乐作品音乐会《回声》成功举办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7月7日晚,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2020级博士班电子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于教学楼701举办,这是作曲系博士班首次开设《电子音乐创作与分析》的教学汇报演出。在作曲系副教授周佼佼的指导下,11位作曲系博士生展示了12部风格迥异的电子音乐作品。作曲系党总支书记陈泳钢教授在开场前致词:电子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文化反映,作为一种新的创作载体,为作曲系学生们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希望这次音乐会能够作为起点,激发学生们的创作思维,拓宽想象的边界。

  周佼佼副教授表示:作曲系博士班的同学们在一年的课程中,掌握了现代化的电子音乐技术,如Midi技术、音频技术、采样技术等。虽然制作经验尚浅,但他们充分发挥了博士班的作曲功力,在音乐创意、音乐与声音的融合、音乐的结构与组织等方面,都彰显出较强的创作才能。


  周佼佼副教授致词

  本场三分之二的作品都与视频相结合,使得音乐会的欣赏方式不再局限于听觉,而是一种交互的、类似于影院的观赏体验。在声音呈现方面,每一部作品都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融合,充分激发了传统作曲技法与现代电子音乐技术结合的无限潜能。



  1.《漠·夕》

  作为开场曲目,《漠·夕》将听众瞬间带入一种深远辽阔的意境当中。作曲家并没有为了炫技而采用过多音色变化的手段,而是在保证纯净音色的基础之上,进行变形与扩声处理。悠悠的琴声,加之细腻的背景音色,其广袤的回响如屡屡烟尘弥散在空旷的戈壁上空。

  《漠·夕》

  (作曲:杨慧冰)



  2.《无人的深空》 Nameless Space

  该作品全部素材均源自一段登月播报的声音变形。作曲家力图通过最简单的材料与工具,探索软件操作与音色变化两者的极限。事实证明,即便是最简单的声音,也拥有近乎无限的可能。整首作品表现出较强的实验性,配合抽象的图形视频使神秘感得到强化。

  《无人的深空》 Nameless Space

  (作曲:陈秋成)



  3.《藏吟》

  天籁般的藏族曲调,空灵的钟碗,两种声音经过作曲家的处理,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互映。配合电影《77 天》的视频剪辑,使听众能够在片刻之间得到心灵的洗涤。当主人公与湖水和天地融为一体之时,世间一切仿佛都归于空境,而在冥冥之中又传来神圣的回音,正是对本场音乐会《回声》这一主题的最佳诠释。

  《藏吟》

  (作曲:南思羽)



  4.《弦歌回响》

  作曲家苑方兵带来两首类型迥异的音乐。《弦歌回响》以经过渲染的马头琴为主色,优美的长调将草原景致尽收于琴中;中段的打击乐气魄十足,隐隐透出万马奔腾之势,与前段的长调形成鲜明对比,为作品增添了动感与活力。

  《弦歌回响》

  (作曲: 苑方兵)



  4.《阿凡达》电影音乐重置  

  在影视配乐《阿凡达》的音乐创作中,作曲家利用较为精简的音色插件,对电影片段做到了创新性的诠释,在观看过程中,画面与音乐丝毫没有违和。作曲家以此向观众证明音色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使用的方法。

  《阿凡达》电影音乐重置 

  (作曲: 苑方兵)



  5.《病态傻瓜——致克尔凯郭尔与他的爱人》

  “我们这些充满痛苦的尘埃,都将要在泥土里安然入睡……只有那些成群结队的病态的傻瓜们,还在奢谈何为幸福……”作曲家有感于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与他爱人之间的轶事,通过怪诞的音响,塑造出一种病态、纠结的内心感受。视频来自《都灵之马》《鲸鱼马戏团》两部贝拉·塔尔电影混剪,伴随着其中的彷徨与飘零,为观众带来一段心灵的奇旅。

  《病态傻瓜——致克尔凯郭尔与他的爱人》

  (作曲: 王姿肖)



  6.《Approaching》

  该作品使用铃铛等打击乐器为素材,对声音的塑形以及渐变的安排极为精妙。从一个简单的点开始,在音乐的展开中不断变化声音的质地与形态。长短的交错,金石土木的轮转,多种素材在作品中达成了高度的音色统一。极致的简单背后,是作曲家精心的雕琢。

  《Approaching》

  作曲:王歆瑶



  7.《星落叠影》

  《星落叠影》正如其名,作曲家在作品中使用了玻璃声、金属声采样,与金属制打击乐器混合,制造出晶莹剔透的点状音色。大提琴与圆号提供长线条的支持,在富有个性的低音音效衬托下,营造出一种立体的空间感。音画结合,带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

  《星落叠影》

  (作曲:欧晨琛)



  8.《梵几》

  《梵几》在本场音乐会诸多前卫的音响中,显示出一种回归传统的“叛逆”。作品以真实乐器演奏为主,只采用了较少的音频处理和变形。长笛与大提琴动静结合,冷暖晖映。纯粹的乐音之中隐约游荡着一缕清净,折射出作曲家心中的澄明之境。

  《梵几》

  (作曲:邢代峰)



  9.《锌皮娃娃兵》

  《锌皮娃娃兵》的创作灵感由同名小说生发而来,作曲家希望凭借回望战争来反思和平之于人类的重要性。作品通过丰富的声音素材使用以及与视频素材的同步结合,意图实现一种交叠、快切、翻转上升的声画场景,以此展现从争斗,到生死,再到交错的现实等一系列关于人性和意识的思考。作品中包含的元素已经超出音乐本身,是一种兼具音乐、音效、情节与思想的综合声音艺术。

  《锌皮娃娃兵》

  (作曲:李晨瑶)



  10.《倔强心跳——抗疫印记》

  心脏的起伏,是生命不屈的证明。作曲家使用定音鼓作为声音素材模拟心跳声,高度的音响变形处理,将简单的震颤扩展到全身的脉动。通过作品可以体会到作曲家对生命力的感悟,其电子音乐形式的表达,能够让观众的心脏与音乐产生奇妙的互联。

  《倔强心跳——抗疫印记》

  作曲:林桢邦



  11.《孤星》

  孤独,并不仅仅意味着苍凉与凄冷。在作曲家的笔下,宇宙中的孤星所传递的,是一种遥远、未知,且深不见底的意蕴。全曲以中频段的♭D 主属和声交替Loop为主轴,好似茫茫星宇中一缕令人怀念的气息。配合许多着色的太空类音效,带领观众穿越浩瀚的星空,去往时间的尽头。

  《孤星》

  (作曲:于佩琦)


  12部电子音乐作品,12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思路,呈现了央音教师与时俱进的多元化教学理念、课堂实践和教学成果,让观众看到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音乐会作品多样化的创作技法与风格,展现了央音新时代作曲家的风采。

  这场音乐会还迎来了中央音乐学院文化扶贫点——青海化隆的20多位当地中小学教师——他们是来京参加央音全国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的。音乐会独特的音响、充满意蕴的笔触,音画结合的呈现形式,深深吸引了来自雪域的老师们。音乐作为纽带,将青海化隆高原与央音紧密相连。



  文:陈秋成

        图:2020级作曲系博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