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季学期

Latest News

新闻与资讯

管弦系学生党支部到郭沫若故居开展红色“1+1”党建活动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2021年7月9日,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学生党支部受郭沫若纪念馆党支部邀请,赴郭沫若纪念馆参加“革命队伍中人——郭沫若与中国共产党文献史料展”开幕仪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第一党支部,外国文学研究所行政党支部,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学生党支部,8+名人故居纪念馆联盟代表老舍纪念馆、郭沫若纪念馆党支部等共同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学生党支部为大家献上管弦乐小合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我的祖国》等经典乐曲。参演的同学由管弦系学生党员,学生积极分子组成,以弦乐四重奏、木管五重奏、铜管五重奏为基础的小型室内乐团,此小型室内乐团在管弦系党总支书记书记陈光老师大力支持下,精心挑选了涵盖管弦系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的优秀学生共同组成。演出曲目是作曲家曹火星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同学尉港垣改编的《歌唱我的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1943年19岁的曹火星在北平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创作的歌曲,那时的曹火星已是晋察冀边区抗日救国联合会群众剧社的音乐组组长,曹火星回想到之前在剧社和大家在一起的日子,感到生活在革命队伍中的温暖。再联想到亲眼目睹的抗日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抗战的情形,曹火星便在纸上写下了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新歌的题目诞生了,曹火星一边哼唱一边写写画画,经过反复修改,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诞生了。《歌唱我的祖国》管弦乐队版是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尉港垣改编自经典作品《我和我的祖国》与《歌唱祖国》。改编者尉港垣受中央音乐学院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的委托编创本作品。在保有原本歌曲的风格特征的同时又创造性的加入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做到了经典与时代的统一,使得观众在耳熟能详的作品中寻找到新的共鸣点,共同唱响共和国新声,成为此次开幕式的最大亮点。


  演出结束后,郭沫若纪念馆金牌讲解员带领管弦系学生党支部的师生参观了郭沫若纪念馆。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通过饱经岁月洗礼的革命文物和文献史料,重温了郭沫若同志为民族大义投身革命事业的光辉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为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管弦系学生党支部与郭沫若纪念馆党支部结成红色“1+1”共建支部,丰富党史学习内容,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引导广大学生感受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加深对党的理论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参演人员

  指挥:白惟哲(指挥系)

  弦乐:杨菲(小提琴)王晓彤(小提琴)康昌瑞(中提琴)陈咨霖(大提琴)

  木管:余非凡(长笛)张雨硕(双簧管)吕树清(单簧管)李科臻(大管)薛正宇(萨克斯管)高婧雅(圆号)

  铜管:杨洵霁(小号)刘兆庭(小号)高婧雅(圆号)曲泓翰(长号)刘博洋(大号)

  特邀摄像:胡小楠(音乐学系)

  带队老师:贺楠、吴一凡、赵佩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