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音乐学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举办的“音乐遗产与人文精神系列讲座——田野调查专题”圆满收官。
儒雅、沉邃、率真、热情,四位民族音乐学者鲜明的性格特点给聆听者们留下难忘的印象,而他们专注于保护和传承祖国传统音乐的拳拳赤子之心更是让人为之感动。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张伯瑜教授

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党总支书记
博士生导师张天彤教授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薛艺兵研究员

武汉音乐学院副校长、音乐学专业教授(二级)
中央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李幼平
无独有偶,四位学者都长年投身于“田野工作”理论学习与研究,并具有丰富的“田野工作”的实践经验以及资深学识与阅历,同时对“田野工作”的重要性具有高度责任感与紧迫感,特别是对田野工作共有的深厚热爱之情。他们从不同的维度展现了我国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实践心路历程的多彩画卷——
把对音乐遗产的保护和继承传统音乐放在人文精神层面的高度加以认知,不断加强民族音乐学理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学者们对田野工作无私投入,脚踏实地深入受访者的地域与生活,让质朴的民歌与幽远的钟声穿越时空再次回响华夏大地。
诚然,学者们在面对新时代的种种挑战,也表达了各自的思考与期望,比如在现今不断城镇化的乡村,某些音乐遗产是否还能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发展与保留又如何在“田野工作”中辩证依存?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如何更好地运用于祖国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传统音乐的考古研究又如何更好地回归到诉诸听觉的音乐本质上来?渴望有一本专属的音乐杂志,能够接续发表“田野工作”报告,造福未来,又何时能得以问世……
毋庸置疑,以上四位学者的讲座,对于学院中无论学习民族音乐理论还是民族器乐的学生,也包括学习西方音乐理论与乐器的学生,在今后开展的“田野工作”中将都具有很好的推动与指导意义。


讲座现场掠影
正如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兼非遗中心主任章红艳教授所说:“我们特别希望去采风,希望走到民间,希望走下去;现在请进来,然后再走出去,走出去就是我们要更多的去看,更多的去学;到底怎么去看,怎么去学,我特别的期待,此次请到的四位重要的专家学者,他们都是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我们从他们每一个人的经历以及他们的观点、思想当中,能够学到很多……”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兼非遗中心主任
章红艳教授
李幼平教授引用的王国维描述做学问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权可为有志于为祖国民族音乐传承并投身“田野工作”的音乐人共勉。
2021年6月12日正值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也为我校的音乐非遗的工作增添的了更多自信与鞭策的力量——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联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文: 邱石
图: 博雅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