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季学期

Latest News

新闻与资讯

北京环球音像|陈曦全新专辑《马思聪小提琴作品集》出版发行


   

           近日,我校管弦系副教授、小提琴演奏家陈曦的CD专辑《马思聪小提琴作品集》由北京环球音像出版有限公司正式出版发行。

    马思聪是中国20世纪杰出的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作为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他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50年,马思聪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等职。其代表作有《思乡曲》《摇篮曲》《西藏音诗》《塞外舞曲》等。

    该专辑系中央音乐学院优秀学术成果出版项目,是陈曦和钢琴家曲大卫为纪念和致敬马思聪而特别灌制的,其中收录了6首马思聪创作的小提琴曲,展现了其精湛的演奏技巧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北京环球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隶属中央音乐学院,前身为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现任负责人为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张帅教授。公司承央音优秀教师成果出版之重任,成功地打造了众多代表中国音乐界最高学术成就的音像作品。

    自2022年始,北京环球音像开辟了版权代理、全球数字发行、艺术家经纪与多品牌运营等新的战略领域。

    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陈曦与北京环球音像决定在围绕音乐艺术作品产出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其《马思聪小提琴作品集》作为北京环球音像转型后推出的首批专辑之一,备受瞩目!目前这张专辑已独家首发“腾讯音乐”平台,之后将上线全球各大音乐平台,敬请期待!




    陈曦,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副教授,著名小提琴家。世界最权威的音乐杂志《斯特拉底》称他是“一位拥有强烈个性、极其光彩辉煌的演奏家”。《纽约时报》赞其为“一位演奏光辉的小提琴家”。

    3岁随父习琴,7岁登台演出,11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12岁举办独奏音乐会,13岁升入附中,开始同国内外顶尖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多次荣获国际国内比赛大奖。1999年被世界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授收入门下,他还曾师从于王冠、赵薇、隋克强和著名小提琴家薛伟等名师。2000年,陈曦在第八届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奖。2001年获得全国国际比赛选拔赛第一名,第七届全国小提琴比赛青年组第一名和中国作品演奏优秀奖。2002年,17岁的陈曦获得第十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小提琴银奖(金奖从缺),成为该项赛事历史上最年轻的首奖获得者。200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师从著名教育家、演奏家、指挥家约瑟夫·席尔维斯坦。2008年考入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师从于著名教育家姜孝,获得耶鲁大学硕士学位,并获得学院最高荣誉院长奖。

    近年来,陈曦活跃于国内外音乐舞台,参加的演出已逾300场,足迹遍及中国各省市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并多次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及举办独奏音乐会。独奏之外,他也拥有丰富的室内乐表演经验,与著名大提琴大师王健,著名钢琴家王羽佳、张昊辰,著名小提琴大师奥利维拉、卡瓦科斯,中提琴家Lawrence Dutton( 埃默森四重奏 )等在国际重大音乐节和音乐会上一起演出。

    作为在演奏与教学均有突出成绩的音乐家,陈曦多次被日本 NHK、韩国KBS、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美国CNN、英国BBC电视台采访并做专题节目。

    陈曦是国内极少数曾使用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内里·德尔·耶稣这两把传奇名琴录制唱片的小提琴家,目前使用一把非常昂贵的由中国周氏收藏家赞助的1690年彼得·瓜内利古董名琴。




    曲大卫,青年钢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雅马哈签约艺术家,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驻团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理事,北京市音乐家协会电子键盘学会副会长及指挥学会理事。

    先后参加了2007 年中央电视台文化部春节晚会、2015 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江苏卫视春节晚会、广东卫视国乐大典、音乐频道《风华国乐》和《乐享汇》、电影频道《音乐电影欣赏》、2020年中央电视台中秋及国庆晚会等节目,2020年参与中国广播电影乐团在央视频的直播演出。2021年,在舞蹈音乐剧场《谭元元与她的朋友们——美术馆奇妙夜》中担任音乐总监。

    在专辑发行后,北京环球音像特派员黄菡雨对陈曦先生进行了专程采访,与他聊起了这张全新个人专辑——《马思聪小提琴作品集》。




    “支声(Heterophony)”是北京环球音像旗下艺术品牌,包括音乐家专访、讲座、直播、短视频等多个板块。

    “支声”音乐家专访系列,力图从丰富活跃的基点出发与音乐家进行深度对话,用灵动的、有温度的文字记录思想的火花,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探寻音乐家的艺术理念,发掘和记录音乐背后的故事。

    用西洋弓弦,讲中国故事

     

    

    “小提琴家陈曦专访”

    Interview with Xi Chen

     

    

    陈曦:CX

    北京环球音像:BJHQYX


    BJHQYX:请问陈曦老师,做这张马思聪作品专辑的初衷是什么?

    CX:我做这张专辑的初衷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想致敬马思聪先生,他是我国第一代小提琴家,创作了非常多的重要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有小提琴独奏曲,还包括钢琴曲、交响曲、歌剧等。马思聪是最早一批留法的小提琴家,回国后,他一直在尝试把中国的民歌旋律和国外的印象派后期作曲技法相结合,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在创作与演奏方面,他称得上是一位先行者。

    另一方面是从师承来讲,我的恩师林耀基先生的老师就是马思聪先生,所以马思聪先生算是我的师爷,我觉得以这种形式完成他的作品是一种传承。




    BJHQYX:马思聪先生的小提琴作品有很多,您在配置这张专辑的曲目时,是如何选择的?

    CX:专辑里的这些曲目,除了《第一回旋曲》以外,其余5首作品都不常被演奏,但我认为它们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想借制作这张专辑的机会把它们都记录下来。

    另外,专辑中选择的作品都体现了马思聪先生将中西作曲特色相结合的特点。比如他收集了中国各地的民歌素材,像专辑中的《阿美组曲》《高山组曲》,就是马思聪先生到中国台湾演出时,接触了当地的民歌后创作的。他的作品并不像大多民族化中国作品,不是完全用我们自己的和声来创作,这些作品取材于中国民歌的旋律,但同时又运用了西方的和声织体,这些非常值得我们挖掘和钻研。



    2002年6月,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第三轮,陈曦与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合作。


    BJHQYX:可以从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方面展开说说吗?

    CX:从音乐风格上看,我认为他可能受到法国作曲家很深的影响,作品从节奏型到整个音乐的感觉,都能让我感受到非常浓厚的法国风格。尤其是他的后期作品,比如专辑里的《第三奏鸣曲》,让我一下联想到了塞萨尔·弗兰克的《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但不同的是,马思聪作品的基调是中国旋律。

    从演奏技巧来看,在很多纯民族化的小提琴作品中,有非常多类似滑音这种模仿民乐技法的演奏技巧,但马思聪先生的作品更多地使用了西方的演奏技巧。比如在乐句分句的时候,中国的很多作品分句是偏短的,但在马思聪的作品中,我能感觉到他的和声走向是长句子的,每一个和声连接、每一次变调、每一种色彩,都非常讲究。马思聪先生的作品从来不以炫技为主,但大家都知道他的作品难度很大。他一直在钻研和声,我们在这些作品里也不难听出他钻研后的宝贵成果,能够这么浑然天成地融合,真是非常难能可贵。




    陈曦获第十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小提琴银奖后,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小提琴教授林耀基老师合影。

    BJHQYX:您认为如何才能演奏好不同作曲家的中国作品呢?

    CX:首先,我个人觉得演奏中国作品最重要的是需要大量地去听,去研究。我们太多的学生,包括我自己小时候,都会出现混淆中西演奏风格的问题。在教学和演奏上我们都该注意区别中西作品在概念上的不同,例如和声与旋律的关系,其实在西方作品中,和声的地位不亚于旋律,而在演奏中国作品时,我们要更多地思考旋律应该怎么走,音色上的变化怎样更夸张。

    其次,具体到每首中国作品,应该根据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具体调整。在演奏马思聪的作品时,我更多还是考虑到处理偏西化一些,因为他的作品通常是偏向理性的表达。他没有在情绪上给我们留充分的空间,而是更多在和声上创造一些值得思考和发挥的地方。



    2002年9月10日,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师节音乐会上与俞峰老师和青年交响乐团合作演出。


    BJHQYX:马思聪先生曾经说过:“我要把每一个音符献给祖国。”在当下的背景中,您如何理解这句话?

    CX:我认为音乐家需要在一个和平、强大的国家中生存。维也纳之所以能被称为“音乐之都”,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整个欧洲基本都处于战争之中,而维也纳是最安全、最和平的地方,所以很多音乐家都会在维也纳生活、创作,这也就造就了“音乐之都”。

    我们现在就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这要感恩于我们国家无数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为我们换来了幸福生活,让我们有时间、有条件去思考和创作,所以我们更应该在这样一个好时代中创作出好作品。作为演奏家,我们要演好作品;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音乐人才。

    


2018年5月与斯图加特室内乐团合作演出


    BJHQYX:在这次与北京环球音像合作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回忆和感受?

    CX:能跟大家一起合作就是非常开心的事情。我觉得北京环球音像转型后,变得更有活力了,张帅老师作为一位非常年轻的教授,有很多新思路和新想法,这些为很多老师和音乐家提供了展示自己、推广作品的平台,我认为这也是一个能够帮助改善我们整个音乐生态环境的平台。




    BJHQYX:在这张专辑的制作过程中,您还有什么想感谢的人吗?

    CX:我想感谢一下马思聪先生的外甥女汪镇美女士。在马思聪先生去世前,她一直在费城悉心照顾,我到费城的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时,她给我讲了很多马思聪先生的事迹。在我录制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她经常帮我联系马思聪先生的弟弟马思宏先生,他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小提琴家,很多作品我录制后发给马思宏先生听,得到了他的耐心指导。

    另外,也想感谢和我合作录制这张专辑的钢琴家曲大卫。我们从小一起学习音乐,一起成长,从相识到现在已经超过30年的时间了,因此我们非常有默契。




    BJHQYX:下面几个问题是学习小提琴的琴童家长比较关心的,请问陈曦老师,如果把小提琴当作兴趣爱好,那么学琴过程中的重点是什么?

    CX:如果不是仅把小提琴当作专业去学习的话,我建议他们多了解作品,多去听音乐会。很多家长会忽视这些,他们认为只靠练就能培养出好的感觉,其实不然。

    在聆听不同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孩子的内心种下一颗种子,未来的某些契机就能让这颗种子发芽。我从小特别喜欢听磁带里的一首曲子,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就是觉得非常好听;等我上了初中,突然又听到这首曲子,才知道是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所以我建议家长要多带孩子去感受音乐,创造让孩子喜欢音乐的机会,再和练琴相结合。另外,像证书、奖状这些并不是拉琴的最终目的。如果孩子喜欢比赛或演出,并能从中获得成就感,提升自信心,能在练习强度较大的备赛期间提高能力,那么,让他去完成这样的事情,我是赞成的。



陈曦与林耀基教授


    BJHQYX:请问家长怎样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养成练琴的好习惯呢?

    CX:我认为家长在帮助孩子练琴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陪孩子去上课,因为上课的时候,老师会教学生练琴的标准和方法,音乐上一些抽象的内容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去理解,这种陪伴非常重要。我个人的建议是,家长有时间的话,每天花30分钟到45分钟陪着孩子练琴,这对小孩来讲是非常可贵的。

    练琴更多的是在于一个标准的建立和正确的肌肉记忆,所以我经常跟学生家长说,你可以让他进步慢,但不要让他学错,改错会非常麻烦。在习惯培养上,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节奏和音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会明确地跟家长提出来,学生负责音准,但节奏和手型这些交付给家长是完全没问题的。

    BJHQYX:有些琴童家长会有所顾虑,怕孩子自己听不出来音准问题,也不确定自己对音准的判断是否准确,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解决?

    CX:以我的经验来看,家长和孩子其实绝大多数是可以听出来音准问题的,认为自己听不出来可能只是因为没有养成勤于听音准的习惯。林耀基老师就经常说,很多学生能听出大师们的音不准,但听不出自己拉的音不准。这就说明他不是不会听,而是没有养成习惯去听自己的问题。




    BJHQYX:您在之前的采访中曾提到,父母对自己学习音乐的影响是巨大且重要的。在您的印象中,父母对您最关键的音乐启蒙是什么?

    CX:从我自身来讲,环境的营造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关键的。我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会当着我的面拉琴,让我拿着两根筷子在边上模仿,这样潜移默化地去引导我做这件事。我家很早就花费很多钱买了钢琴,父亲会弹钢琴给我听,还会把我放在录音机旁,让我听各种各样的交响乐,我自己也学会了倒带、翻面,但其实我不知道里面播放的是什么乐曲,像刚刚我说的《第九交响曲》,也是这个时候听到的。

    另外,我周围的音乐氛围是很浓厚的。当时我家附近的小朋友们也有很多一起学音乐的,像郎朗、曲大卫,我们都住在一个小区。大家开始学琴后,我们每周都在一起练琴,如果有谁学了新曲子,我们就一起去郎朗家展示一下。




    BJHQYX:您曾师从诸多国内外音乐大师,请问在和大师们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让您铭记于心的呢?

    CX: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每一位老师对我的影响都让我受益终身。

    我第一位正式的老师是沈阳音乐学院的王冠教授,他在基本功方面要求非常严格,教了我很多训练左手技巧的方法,为我左手的技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名师出高徒”——陈曦与第一任小提琴老师王冠教授


    CX: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之后,我跟随赵薇教授学习。赵老师对孩子的音乐启蒙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我当时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再加上赵老师对我的启蒙,我就彻底爱上了小提琴。她让我觉得学习技术并不是负担,我应该以创造音乐为主,也是第一次让我有了展现自己音乐想法的欲望。



    1997年7月3日,在陈曦首次独奏音乐会上,他与赵薇老师分享成功的喜悦。

    CX:隋克强老师是在赵老师生病的时候给我代课,他教了我很多右手的技巧。我当时才小学六年级,觉得自己的右手非常紧,但又不知道怎么去做,正好隋克强老师在右手方面很有研究,给了我很大帮助。



陈曦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隋克强教授


    CX:之后我随林耀基老师学习。林老师是享誉国内外的大师,他对小提琴的认识、训练方法,完全是国际一流水准,他的教学已经不仅仅是启发学生,而是要求学生达到国际顶尖大赛的水平,因此他在这方面对我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时候,从一个优秀的学生到一个大奖获得者,老师这种标准的建立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陈曦与恩师林耀基教授


    CX:在国外,我先后随两位大师学习。首先是柯蒂斯音乐学院的老师约瑟夫·席尔维斯坦,他原先是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首席,在业内德高望重,做过指挥、乐团总监,自己拉过独奏、乐队,也教学生,他在近40年的乐队生涯和20多年的指挥生涯中和无数大师合作过,所以他能在一部作品中给我带来立体感。他并非教我如何去拉琴,而是如何从更全面的角度分析作品的整体,同时他会分享很多舞台实践经验,现在我也会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我的学生。



陈曦与柯蒂斯音乐学院导师席尔维斯坦教授


    CX:进入耶鲁大学后,我随一位韩裔美国老师姜孝学习。那时我的年龄比较大了,他认为很多东西他不需要再教了,而是需要我自己在舞台上不断磨练、不断成熟,所以他对我的关怀更多是,比如帮我在很多地方联系演出,借给我很多名贵的琴用于演出,这些帮助对我来说都非常宝贵。



陈曦与耶鲁大学导师姜孝教授


    BJHQYX:在精进演奏技术的过程中,很多人会遇到瓶颈,您遇到过吗?

    CX:有!绝对有,哈哈哈。我和林耀基老师学习的第一年,他要求我们夯实基本功,把以前的东西推翻,重新建立一个体系。当这个体系基本建立后,林老师又要求我在音乐上建立更高的标准。坦诚地说,我的乐感在那时并不是很好,没有什么音乐想象力,林老师经常会说我“太呆了”。我当时很迷茫的是,自己有想表达的东西,但不确定是不是对的,比如外国作品对作曲家来讲,有很多的表达空间,但对演奏者来说,我们是二度创作,我们首先要知道这部作品在外国人眼中应该怎么表达。当时,把握不住风格这件事对我来说很痛苦,但后来林老师不断地用启发的方式让我敢于表达,那段时间对我之后的演奏和比赛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让我学会了怎样正确地表达自己。




    BJHQYX:具体地讲,如何尽可能快地突破瓶颈期?

    CX:首先,要听自己老师的指导,这是最重要的。其次,一定不要放弃对作品的研究,有时我们太注重个性发挥,我并不反对,但一定要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经过高质量、高标准的练习,再产生个性化的展示,不能本末倒置,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当我们遇到瓶颈的时候,要去找它的源头错在哪里。

    同时,我们要多向同行请教。我在美国学习时,同学们都会非常谦虚地相互请教,认真拉琴给彼此听,真诚地交换意见。如果你请教一位成熟的演奏家,他可能会考虑到有些东西你无法胜任,便不会告诉你这些方面的问题该如何解决,但同辈在给出建议的时候,是完全站在你的出发点考虑问题,他会拿你和最好的演奏家比较,不会被现实所局限,这样反而能给你一个最美好、最理想的目标。




    BJHQYX:最后,能跟大家介绍一下您现在使用的小提琴吗?

    CX:我现在使用的是一把1690年的彼得·瓜内利小提琴,它是一位周姓收藏家赞助的。我在2016年与深圳交响乐团去欧洲巡演时,通过我们中央音乐学院的郑荃老师借到了这把琴。我第一次拉这把琴就非常喜欢,后来郑老师就和这位周先生沟通,能否长期借我使用,周先生非常支持,所以从2016年到现在的演出,我几乎都在用这把琴。

    专访整理完成于2022年6月24日(星期五)

    采访/撰稿:黄菡雨

    排版:周佩妮

    视觉设计:韩子乔

    监制:陈芷茵

    责任编辑:白羽

    陈曦全新专辑《马思聪小提琴作品集》已上线北京环球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微店,欢迎大家长按二维码跳转选购!

    出版与全球数字发行咨询:

    唐老师18511886817

    张老师18901192952 

    刘老师13818510581 

    供稿:北京环球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