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季学期

Latest News

新闻与资讯

致敬音乐文化的布道者——缅怀周勤如先生

  周勤如先生

  (1947-2022)


  学术纵横东西,君子不问归期

  2022年4月9日,周勤如老师在美国洛杉矶病逝。消息传来作曲系师生们震惊不已,大家都以各种方式在心里深深的怀念他。

  我认识周老师很晚,又加上近三年疫情的影响接触不多,但是有限的几次交流令人印象深刻。周老师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培养出的杰出音乐家,也是78届的代表性人物。他学术功底扎实,一切从音乐—音响的角度讨论学术问题,思考深入,观点表达诚恳,从不赘言和客套,对中西音乐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研究,对当代中国作曲家的创作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更对年轻一代学子充满爱护和期待,是一位有着仁者之心的好老师。

  为了纪念他,作曲系青年教师魏明博士写了这篇短文,承蒙周老师的妻子发来他的一些宝贵照片,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学识渊博,思维敏捷,极具个性,为中国当代音乐事业和专业教育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理论家、教育家、作曲家周勤如先生。

  “学术纵横东西,君子不问归期”……愿周老师天国平安,家人节哀。

  郝维亚

  2022年4月17日

  周勤如先生(1947-2022)是一位视野开阔、思想深邃而又充满热情和使命感的学术布道者。他在课堂上、讲座中以及学术文章里,将自己的学术思考、研究成果传递给国内学界,并把国内学界的理论研究、最新动态,通过《音乐中国》期刊传递到世界各地,用一己之力架起中、外学术信息交流的桥梁。

  周勤如先生于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8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于作品分析教研室。

  作为教师,他率先在国内较为系统地开设“二十世纪音乐分析方法”课程,并撰写学术文章将自己对于“申克分析法”的理解分享给国内学界,使学界在了解申克音乐分析理论观念的同时,得以将该理论中诸如“音级”、“简化还原”、“深层结构”等概念与中文表述相对应。

  回国后,周先生以授课和讲学形式辗转于各大音乐院校,分享他对于音乐作品独特的分析思路和视角。尤为重要的是,他格外重视分析时的听觉领悟,强调分析中应具有的客观态度,讲求论证时的证据多样性和逻辑完整性。

  作为学者,他跨越了学科限制,投身于音乐分析、民族音乐学以及史学等领域,并努力将其者融会贯通,提出很多新鲜且具有创建性的概念或思考。如,在对利盖蒂《大气》的分析中提出“调性声景”概念;于思辨中以文章《“铸无射”辨析》投身于中国古代史学和律学领域研究;为促进学术发展而“建言献策”,撰写很有深度的文章,如《促进民族管弦乐深入发展的三个建议》。

  作为使者,他创办学术性期刊《音乐中国》。自创刊以来,至今已发刊12卷本,译发、首发高水准的中国音乐文论超160篇,在中国和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音乐学术信息的桥樑。在创刊过程中,强大的学术使命感促使他连续发表诸如《关于音乐论文写作的通信之一》(《黄钟》1997/4)、《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目录应该进一步规范化—关于音乐论文写作的通信之三》(《黄钟》2000/2)等多篇文章,促进了国内学界对于学术规范的重视。

  作为长者,他对年轻人寄予厚望,总是以饱满的热情布道于讲台及课间,以真诚之心面对大家在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并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鼓励大家既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不要裹步不前,对待学术研究要具有想象力。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周先生始终保持着冷静、客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做研究时不说假话,不去迎合热点。这使得周勤如先生的学术成果具有极高的含金量和独立的观点。如,他通过对民族民间音乐数十年的研究后所出的“两仪五度相生理论”。

  周勤如先生的学术成果作为物质财富,研究态度、治学理念作为精神财富,将激励着青年学者砥砺前行。

  我们缅怀周勤如先生,愿先生安息,不再“坐着睡”、“站着睡”!

  



  86年夏兴城会后留影


  86年在中央音乐学讲课


  1983年毕业作品《谣山风情》演出结束上台感谢姚关荣指挥


  1986年参加夏兴城座谈会


  1986年出国前与老同学在家中合影留念


  洛杉矶朋友家畅聊,右一为作家阿城


  授课后与张小夫、朱世瑞等人学术探讨


  与江定仙先生等在学校大礼堂


  与恩师张肖虎合影


  真高兴,第一期《音乐中国》上架了


  讲完课回家已是深夜十一点半,饭没吃完就睡着了


  课后与学生讨论

  供稿:作曲系

  文:魏明

  图片提供:李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