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世界主义?”
“什么是民族的音乐?”
“惬意音色是什么音色?”
“虚和实交织如何导致中西融贯?”
……评委们针对文章内容敏锐的提问和参赛选手一来一往的应答让这场音乐评论比赛更添了与众不同的色彩。
2022年3月19日,中央音乐学院首届音乐评论比赛决赛与研讨会以在线会议的形式,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会议室顺利举行。这项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研究中心、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创作中心、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乐评比赛,自2021年12月发布比赛通知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经过初评和复评两轮严格评审,组委会从41篇参赛文章中最终评选出了10篇进入决赛。
与以往的乐评比赛不同,本次乐评比赛的亮点除了有着严密的评审规则设定和评委具有广泛代表性以外,决赛还采用了选手宣读与答辩相结合的形式。同时,组委会还邀请了不同轮次的评委和专家、作曲家围绕本次参赛文章与乐评写作的相关问题展开研讨。组委会表示,如此安排赛制除了保证比赛的公平和有效以外,其目的是让比赛变得精彩好看,也让比赛具有了某种程度的教学和示范意义。
在决赛现场,评委和选手们围绕“和乐中西·融创未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管弦乐、民族室内乐两场新作品音乐会,聚焦中国当代音乐的创作问题,以开放、自由、多元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音乐学系主任安平教授主持了决赛评审、作曲系董立强教授主持了研讨会,赛事组委会副主席、音乐学研究所所长贾国平教授在开场前介绍了本次比赛的相关事项并主持了评审结果宣布。
在当日下午的研讨会上,评委和专家们从对本次比赛的观察和体会入手,多层面、多角度地拓展谈论了音乐评论写作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研讨中涉及了大量当前中国音乐创作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诸如,由东西方文化引发的议题、对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关注等。“虚”与“实”的交织、现代音乐的突破创新、共性与个性、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这些在个人陈述环节参赛选手们提及的问题,在研讨会上,评委和专家们各自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跳出了固有的思维模式,赋予了它们新的理解和阐释。比如,安平教授提出,“‘中国性’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最终是思想的,是中国的精神、中国的情感、中国的意识、中国的风格、中国的话语、中国的体系。”唐建平教授对选手们敢于寻求传统命题中的新定义给予了肯定。他表示,“音乐本来就是一种多义性的存在,我们要通过自己心灵的理解去感受乐曲中的那份情怀”。
对选手思考能力的考察是此次乐评比赛的重要评审标准之一。在专家和评委的发言环节中,“思想性”一词被反复提及。评委李淑琴教授指出,“音乐评论应具备四个条件,材料、工具、鉴赏力、思想性,音乐评论所体现的见解应保持独立性、客观性,还要符合艺术的规律”。《人民音乐》常务副主编张萌结合本次参赛文章,将乐评的评审标准分为了三个层次。即,技术层面的分析、问题意识和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当达到第三个层次时,音乐评论才有可能引发不同领域的人共同的文化的思考,而这都以评论者的思想性为依托的。评委姚亚平教授也提到,“我愿意看到的音乐评论,应该是灵活的、随性的、有个性的,要显示出作者的智慧和机智。”
音乐评论的功能是什么?只是充当观众欣赏音乐作品的“导读”内容吗?音乐学系何宽钊教授认为,对于写作者而言“我们的大脑一定不要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我们自己要非常审慎,思想性是出口,最终我们要落实到思想上,而不是素材的简单罗列和堆砌”。当然,评委们也表示,尽管参赛选手的文章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但不少文章能将基于音乐会所延展的个人体验与价值判断相结合,体现写作者的知识背景与理性思辨,已是难能可贵。
在决赛现场,评委和专家们还结合个人的写作经验,对“音乐评论”这一写作的实践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董立强教授表示,“乐评对作曲家来说就像一面镜子,创作上会带来一种思考”。评委之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学系的周海宏教授认为,“评论是音乐行业整体架构中最重要的一个职业,评论家绝不是一个只会捧场的人,他必须要有自己的态度”。周海宏教授还详细地总结了乐评写作的五个方面、十五个维度的问题,涉及了评论者的立场、评论者和创作者的关系、高水平的乐评写作应具有的标准等等实践问题。作曲系龚晓婷教授在线上发言中说道,“音乐是个大家庭,无论创作、理论、表演,最后都是融会贯通的,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过程。”同样在线上参会的史付红副教授也说,“在当下,我们应该超越时空的局限性寻求突破,音乐的创作、文化的进步需要我们肩并肩手拉手,共同成长,才能走向更加明亮的未来”。
作曲系梁发勇教授、周海宏教授等评委都给予了这次比赛高度的肯定。认为“这次的活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提高同学们的音乐评论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打通全面参与教学与实践的互相促进,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并希望如同组委会副主席贾国平教授所设想的那样,推进赛事的持续性,在可能的情况下将本项比赛推向全国,为更多的青年学子提供平台,促进良好音乐评论风气的形成。评委和专家们对包括选手在内的广大青年音乐学子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勤学不倦,在音乐创作的洪流中勇立潮头,奏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强音。如音乐学系黄宗权教授就表示,“很欣喜在这次乐评比赛中看到选手们展现出闪光的一面,也希望大家写作乐评不只是为了参加比赛,而要把才华投入到广泛的音乐现实中,和作曲家一道共同推动当代音乐文化的发展”。
本次比赛最终评出一等奖1名(杨其睿)、二等奖2名(李林子、单奕翔)、三等奖3名(文子洋、张浩哲、孙千千)、优秀奖4名(左艳蓉、丁佳、张曦乐、黄美纶),获奖选手们在赛后纷纷发表了获奖感言。他们都表示本次比赛以及赛后的研讨会让自己收获很大。比如,孙千千说道,“比起奖项,成长本身就已经是最大的进步,很高兴能够通过这次比赛看到我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今后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会更加注重对于思想性的挖掘”。文子洋则表示,“老师们的发言也让我受益匪浅,一方面是文字表达上的收获,一方面也让我反观自己的作曲创作,有助于我对音乐的进一步理解”。
获得一等奖的杨其睿感慨道:“这次比赛我第一次真正贴近、彻底了解了当代音乐的创作群体和创作模式,引发了我很多思考,希望今后能继续作为一个音乐学人,从更多元的文化和历史视角对当代音乐创作做出更新的评价。”
本次比赛面向中央音乐学院全体学生,参赛选手有来自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音乐学系的选手们在本次比赛中表现抢眼。10名获奖选手中,有8名选手来自音乐学系,评委们也给予了这些学生很高的评价。音乐学系系主任安平教授在赛后欣慰地表示:“音乐学系的确应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音乐实践当中去。另外,本次获奖的选手10名选手中,有6名都是音乐学系本科招生改革后入学的学生,包括获得一、二等奖的3名同学。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招生选拔的机制发挥了作用。”
此次乐评比赛通过“比赛-研讨”这一模式,不同轮次采用不同的评审办法,穿插答辩的形式,形成了选手与评委积极互动、专家点评真挚专业的良好气氛。
本届音乐评论比赛注重实践性的定位,架起了音乐创作和音乐评论写作之间的桥梁,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了交流探讨的平台。同时,它也在“不经意间”探索了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问题,促进了对未来音乐发展方向的思考。组委会副主席贾国平教授表示,这正是举办本次活动的初衷所在。
中央音乐学院首届乐评比赛与研讨也业已圆满落下了帷幕,但有关于当代音乐创作和评论的思考仍在继续。如贾国平教授在比赛最后的发言中所说的那样:“中国音乐的创作发展是向前迈进的急流,希望能借此机会让音乐评论跟上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脚步,让更多目光关注到中国当代音乐,让更多人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