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冬季学期

Latest News

新闻与资讯

北京环球音像|陈琳指挥《时代新声——中央音乐学院新作品首演音乐会专辑》出版并全球数字发行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时代造新声,新声奏时代 。”

  《时代新声——中央音乐学院新作品首演音乐会专辑》是由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著名指挥家俞峰担任艺术总监,由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系主任陈琳担任指挥,杰出的中国民族器乐艺术家和众多国内外大赛得主张强(琵琶)、王磊(笙)、尹飞(打击乐)、程皓如(筝) 等与中央音乐学院室内乐团和民族室内乐团的演奏家们一起同台演出录制而成的音乐会专辑,由北京环球⾳像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并全球发⾏。本张专辑收录了7⾸由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委约创作的作品:叶⼩纲《紫薇》、秦⽂琛 《⼤地⾳诗》、郭⽂景《锣的宣叙》、贾国平《时空的涟漪》、唐建平《⾦鳞》、李滨扬 《落⽇湖》、陈欣若《⼤协奏曲》。

  作为指挥家,陈琳教授通过多年的指挥经验以及对中⻄⾳乐融合表达的深⼊理解,尊重⾳乐本身⽽不失个⼈⻛格地精彩演绎了⼏⾸作品。深度聆听这张专辑,可以感受中国传统乐器的声声鸣响,如中华五千年的⽂化历史⻓河,江海交汇般展现着新时代⾳乐带给⼈们感官与⼼灵上的冲击。

  北京环球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隶属中央音乐学院,前身为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现任社长为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张帅教授。公司承央音优秀教师成果出版之重任,成功地打造了众多代表中国音乐界最高学术成就的音像作品。

  自2022年始,北京环球音像在继续深耕实体唱片出版领域的同时,开辟了版权代理、全球数字发行、艺术家经纪与多品牌运营等新的战略领域,力行契合时代需求的传播理念,实现传统音像出版发行与数字出版发行同步,为中央音乐学院优秀教师学术成果的转化,开辟一个全新而强有力的平台,也为国内各大院校、机构、乐团及音乐家打造一个面向全世界交流的平台,以实体专辑+全球数字发行的方式,将高品质的音乐内容展现给全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陈琳教授与北京环球⾳像决定在围绕⾳乐艺术作品产出⽅⾯展开深度合作。其系列作品作为北京环球⾳像转型后推出的数字专辑,备受瞩目!专辑已上线 TME 旗下 QQ ⾳乐 、酷狗⾳乐、酷我⾳乐、Apple Music、Spotify、Amazon Music、KKBox、My Music、Friday Music 、YouTube等全球各⼤音乐平台。  

  陈琳,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指挥专业教授、中国指挥学会副会长。

  作为新一代中国指挥,陈琳活跃在全国的各个重要舞台上,与中国领先的乐团及歌剧院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如中国爱乐乐团、国家交响乐团、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中央歌剧院、北京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杭州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宁波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青岛交响乐团、湖南交响乐团等;同时与国际众多音乐团体有过成功合作,其出色的音乐才能受到诸多国际著名音乐团体及音乐节的青睐,其中包括日本斋藤秀雄纪念音乐节、法国广播爱乐乐团、波兰西里西亚爱乐乐团、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具有悠久历史的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称其为“不可多得的优秀音乐家”。
  1996年,陈琳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我国著名指挥家俞峰教授。在学期间便以优秀的才能得到广泛关注。2000年受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先生推荐,免试进入美国顶尖的坦格伍德音乐节学习,并取得了伯恩斯坦奖学金。1999年至2003年间三次入围法国贝藏松指挥比赛决赛。2007年,在波兰卡托维茨举行的第八届菲黛尔伯格国际指挥大赛中荣获第二名,取得“银指挥棒奖”,以及“波兰著名作曲家西曼诺夫斯基作品最佳指挥奖”两个奖项,被当地媒体盛赞“指挥技术精湛,指挥风格挥洒自如,将成为国际乐坛的一颗新星”。
  2003年起,陈琳担任小泽征尔音乐塾助理指挥,参与了多部歌剧的排演,并担任2005年音乐塾中国巡演指挥,大获成功。2006年作为客席指挥被邀请参加日本著名的松本斋藤秀雄纪念音乐节,指挥了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及多场音乐会。2011年受邀于中央歌剧院,排演小约翰·施特劳斯歌剧《蝙蝠》中文版(中国首演),成为她指挥生涯的一个里程碑;同年小泽先生由于健康问题取消了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的演出,陈琳接替小泽先生,成功指挥了其中部分音乐会。2013年,陈琳再度受小泽先生之邀指挥日本斋藤秀雄音乐节闭幕音乐会,其炉火纯青的音乐表达与干净利落的指挥风格获得大量好评。2015年再次受邀与中央歌剧院合作,指挥演出普契尼歌剧《托斯卡》。2014年至2016年,受台湾创世歌剧团的邀请,指挥演出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莫扎特歌剧《女人心》,其对戏剧结构的纯熟把握与丰富的歌剧工作经验受到了业内外一致赞赏。
  陈琳不仅艺术造诣深厚,且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与丰富的舞台经验,以推广中国当代音乐为己任,多次代表中国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为祖国发声。2018年1月,陈琳受茱莉亚音乐学院指挥兼音乐史教授乔尔•萨克斯(Joel Sachs)之邀赴美参加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聚焦”音乐节闭幕式,于林肯表演艺术中心执棒茱莉亚学院管弦乐团演奏了郭文景、陈其钢、朱践耳等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其深厚的音乐素养、纯熟的指挥技术以及对中国风格的准确把握受到了一致好评;同年10月再度赴美,在纽约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斯特恩厅举办的中央音乐学院管弦乐新作品音乐会中担任指挥,再次将中国作曲家的优秀作品介绍给美国听众,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2019年又与哥本哈根爱乐乐团合作,成功举办了 “熊猫组曲”《玺徙喜》世界首演音乐会,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将作品中生动的中国风格、复杂的作曲技法以及中西方乐器的巧妙结合演绎出独特的东方底蕴,赢得海外华人及专业人士的一致赞赏。2017年陈琳参与了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的创办,该乐团现已成为一支高质量、国际化的职业乐团。2020年为了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携乐团录制了贝多芬音乐的专辑。
  作为乐队指挥专业教授,陈琳也致力于青年音乐家的培养。自2004年留校任教以来成绩突出,培养的指挥专业学生屡次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2016年创办青年音乐家培养计划,并担任艺术总监。
  在专辑发⾏后,北京环球⾳像特派员⻩菡⾬专程采访了陈琳教授,围绕专辑《时代新声》的内容以及对当代⾳乐发展的现状等进⾏了深⼊交流。未来更多精彩内容也将在“⽀声”中陆续推出!

  “支声(Heterophony)”是北京环球音像旗下艺术品牌,包括音乐家专访、讲座、直播、短视频等多个板块。

“支声”音乐家专访系列,力图从丰富活跃的基点出发与音乐家进行深度对话,用灵动的、有温度的文字记录思想的火花,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探寻音乐家的艺术理念,发掘和记录音乐背后的故事。

 

创新推动当代音乐发展
“指挥家陈琳专访”
Interview with Chen Lin
陈琳:CL
北京环球音像:BJHQYX

  BJHQYX:陈老师,您对于专辑名《时代新声》是如何理解的呢?

  CL:这套作品作为当年中央⾳乐学院很重要的“⾛出去”⽂化项目,被带到美国林肯中⼼上演,是⼀次跨界的、融合⻄⽅管弦乐、室内乐的形式和中国⺠族⺠间⾳乐的新尝试,⽽这场⾳乐会的标题就是“时代新声”。我们回国之后,在国家⼤剧院也进⾏了演出,向我国的听众呈现这套作品。在美国林肯中⼼上演的是我这张专辑的其中7⾸作品,但事实上,我们此次项⽬共包含了12⾸作品。因此回到北京后,由我和指挥系的陈冰⽼师先后将这12部作品集中向北京的观众呈现出来。


  BJHQYX:那么,专辑中的作品是如何体现“时代”与“新声”的呢?

  CL:⾸先这种将⻄⽅古典室内乐与我国传统⺠族⺠间⾳乐相融合的形式,在之前也有过,但这次是中央音乐学院委约的优秀作曲家,以⼤致相同的编制集体创作并在美国林肯中⼼进⾏演出。我们管弦乐团的演奏家、各声部的⼈数等都是相同的,每部作品则根据作曲家的需求,或多或少地加⼊⼀些⺠族乐器。例如陈欣若教授在其作品《⼤协奏曲》中,使⽤的⺠族乐器较多,⼏乎可使两种乐器族群⻆⼒抗衡。所以从创作理念上来讲,这是⼀次对创作的深⼊研究。可能之前有的作曲家尝试过类似⼆胡与弦乐四重奏、琵琶与低⾳提琴等编制,但我们这套曲⽬是做了⼀次更深⼊的研究与探讨,且参与这个项⽬的都是我们国内顶尖的作曲家,所以可以被称为“新声”,也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想要探索对⾳乐的未来和⾳乐的国际化的⼀种态度,所以便称它为《时代新声》。

  BJHQYX:您作为⾛在前沿的指挥家,在这套作品的⾳乐处理方面,是如何呈现⾃⼰的想法呢?

  CL:说到⾃⼰的想法呢,作为⼆度创作者,⽆论是指挥家还是演奏家,肯定要深度挖掘作品本身的特点。这套作品对我来讲,⽐较有难度的是⺠乐部分的加⼊。因为我是学西方古典音乐出身的,所以对西方管弦乐团的形式相对更熟悉。这套作品⾥有琵琶、笙、唢呐、扬琴等我国民族乐器,对我来讲其实是⼀个蛮新的领域。为此,我花时间做了大量的学习和预备,同时也和作曲家、演奏家进⾏了深⼊的探讨,在维持作曲家原有想法的基础上,做了⼀些⼆度创作上的调试,最终呈现出⼤家听到的效果。

  BJHQYX:在当今作曲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作曲家们也在编制、复杂节奏、乐队站位甚⾄于灯光等视听因素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那么您在指挥这类作品时遇到过哪些问题,您⼜是如何处理的呢?

  CL:我觉得创新永远是⼈类发展中⼀个重要的问题。正因为⼈类有创新的愿望和对世界⽆限的好奇⼼,⼈类⽂明才会⼀代⼀代地发展下去。所以创作,像你刚刚谈到的有⼀些是创作领域的问题,⽐如说新的作曲技法的加⼊,包括像我们这次⺠乐与⻄⽅乐器的融合,对话,交流,也包括⼀些舞台上呈现的多样性,其实都是艺术家在不断地思考,探求新的艺术形式和内容。   

  我觉得只要从艺术表达上是有必要的,我特别赞同创新。⽐如我在江苏⼤剧院五周年庆典音乐会,委约了⼀部把昆曲中的⼩⽣与⻄洋⼥⾼⾳融合的作品。最早构想的是⼀个⼈声与管弦乐队的作品,但后来我们在委约创作的过程中与昆曲⼩⽣和⼥⾼⾳进⾏了探讨,最后还是觉得应该将它赋予⼀定的剧情。我们的昆曲⼩⽣扮上了《牡丹亭》中柳梦梅的妆,虽然舞台没有歌剧厅那样复杂的灯光,但观众们的反应⾮常好,很有带⼊感。

  BJHQYX:您认为学习指挥需要具备哪些能⼒和素质呢?

  CL:这个说起来就很多了。⾸先从⾳乐基础上来讲,钢琴、视唱练⽿、作曲基础理论、总谱读法,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且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拥有读懂总谱的能⼒——⽽如果谱⼦都不懂,是没有办法指挥的。

  此外,从指挥的综合素质来讲,指挥是⼀个兼顾了表演与⾳乐理论的专业。虽然我们算做⼀个舞台表演专业,但其实我们的知识结构与作曲专业⾮常相似。我们学的⽐如作曲专业理论、视唱练⽿以及乐器演奏的程度都要和作曲专业⼏乎是一样的。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指挥专业对⾳乐学习有⽐普通的表演专业更⾼的需求,因为它⾯对更多的乐器族群,⾯对更丰富更复杂的组成形式。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拥有较好的舞台感染⼒。因为指挥毕竟还是⼀个表演专业,并且是⼀个不发⾳的表演专业。像钢琴和⼩提琴演奏,⽼师可能会对学⽣的⾯部表情和肢体语⾔进⾏⼀定的归拢和限制,因为发⾳的舞台表演更重要的还是从声⾳出发,如果太夸张就未⻅得那么必要。但对指挥专业来讲,反⽽需要调动起所有的感官系统,⽆论是你的肢体动作还是⾯部表情。所以如果你不是⼀个那么⽣动有趣的⼈,从乐团的接受度上来讲就会打些许折扣。包括我们要上台,还有⼀个“观众缘”,看观众喜不喜欢你,所以还是对你的⼈格魅⼒有⼀定要求。

  还有一点,如果要是从事专业的指挥⼯作,从进⼊到乐团、从做助理指挥开始到驻团常任,直到未来做总监,还需要有优秀的管理才能。尽管你不是团⻓,但是乐团的乐⼿都需要指挥带领。所以包括⼤家的座位,谁的⽔平好⼀点可以坐⾸席,哪些是全奏,包括⼀年的预算你会不会合理的花掉:做你的乐季,外请的⾳乐家占⽐多少,费⽤是不是⽀出的合理,还有建设⼀个乐团所需乐器乐谱的购置。另外还有对乐团⻓线的设计:⽐如将这个乐团从B类带到A类,有哪些作品是急需要演奏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拥有优秀的管理才能,否则你只能在舞台呈现⽐较好的⼀部作品,但很难带领⼀个乐团⼤踏步的前进。所以指挥对⼈才的要求还是⽐较复合型的。

  BJHQYX:您在求学和职业生涯中,接触到了很多国内外的指挥⼤师,他们对您的艺术⽣涯和思想起到了什么引导作⽤呢?

  CL:我本⼈是纯粹的“央⾳制造”。15岁的时候进⼊附中高一,但我学的不是指挥专业,而是⾳乐综合理论。考大学时需要选择⼀个专业⽅向,我当时报的是指挥,但后来发现⾃⼰不是很适合。指挥的性格需要爱表达,善于与⼈交流,而我⼩时候性格很内向,并且除了钢琴之外,其他专业起步⽐较晚,所以我当时是做了两⼿准备,如果考不上,就另求他路。那⼀年恰好是我们的⽂联副主席,也是我们中央⾳乐学院现在的院⻓俞峰⽼师从德国留学回来,开始接任中央⾳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并对指挥系进行了扩招,我就是通过扩招考进去的,所以非常感谢我的老师俞峰先生。并且,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俞峰老师给予了我非常多的指导和帮助,不仅仅是专业技术上,更多的是在治学研究、为人处事方面,我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了他对音乐的热忱,对指挥的追求完美的态度,这些都让我非常敬佩,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

  1999 年,我在学校的⼤师课上认识了杰出的指挥家⼩泽征尔先⽣。从2000年开始,他陆续资助我去美国读短训班,2003年-2005年,我在⼩泽征尔⾳乐塾的歌剧项⽬⾥做了3年的助理指挥,后来在2006年、2011年和2013年的⽇本松本⾳乐节,我和斋藤纪念乐团也有过⼏次合作。所以⼩泽征尔先⽣其实是对我的指挥⽣涯有很⼤影响的⼀位前辈。

  说起来⼩泽先⽣,可能有的乐迷会很喜欢他。⼩泽先⽣⼩时候⽣在沈阳,到7岁才回到⽇本,所以他对中国很有感情。他⽐较擅⻓演绎⼀些经典的作品,类似于⼀些浪漫派或者偏近现代⼀点的。所以有很多挑剔的听众——毕竟听众也有⾃⼰的喜好——会拿他和同时代欧洲的指挥家进⾏⽐对。作为亚洲指挥家,能作为国际⼀流,在那个年代能够异军突起,是很不容易的。亚洲的指挥家,由于自身⽂化背景不同,因此在演绎西方古典音乐时所付出的代价相⽐有⻄⽅背景的指挥家,要多出好几倍。

  2013年的时候,小泽先生应邀参加松本⾳乐节,因为他当时正值癌症初愈,身体尚未恢复好,所以我们提前做了准备,如果有需要替补的场次,就由我来做预备。那⼀年还是不错的,他的状况⽐较顺利,但医⽣规定他不论是排练还是演出都不能超过20分钟。而在这种身体特别不好的状况下,⼩泽先⽣都没有放弃他坚持了⼀辈⼦的背谱习惯,这种对于学术的严谨态度让我深受感触。

 

2007年陈琳在波兰比赛时的颁奖典礼

  BJHQYX:您对想要想学习指挥的学⽣和家⻓有什么建议吗?

  CL:我们国家的学制跟国外相⽐略有不同。北美地区⽐较有特点的是,他们指挥专业没有本科的学制,都是从硕⼠开始学习的。他们要求在学习指挥之前学⽣具备学士文凭,在本科阶段必须要有⼀个演奏、演唱、作曲等跟艺术相关⻔类的本科毕业证,才可以申请指挥专业的硕⼠,这是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即要在其它专业⾥达到⼀定的⾼度才可以进⼊指挥的学习。

  欧洲有⼀些国家,例如德国和奥地利,德国有指挥专业的本科,奥地利则有预科班,预科班2年后有5年硕博连读,毕业后拥有艺术家⽂凭。我们国家和⽇本则有⼀定相似的地⽅。中国的指挥系专业从⼗⼏年前便从⾼⼀年级开始设定了,是为本科的主体教学进⾏预备。其实在⼏⼗年前,⽇本的桐朋学园(⼩泽征尔先⽣曾在此就读)就有类似于少年班、附中的阶段,也是应该从15岁开始就可以申请。所以说亚洲的指挥专业进⼊的⽐较早⼀些。

  那么对于初学者,在中学阶段就想涉猎指挥的话,其实我们对所谓的指挥要求并不多,因为这个年龄段还是孩⼦需要打好基础的环节。所以需要很好的乐器演奏能力——以钢琴为主但不限于钢琴——如果你能将其他乐器演奏好也⾮常棒,同时也要具备较好的⾳乐基础理论学习,包括乐理、视唱练⽿、作曲基础理论等。

  BJHQYX:您认为不同的乐器学习经历对指挥的学习会有影响吗?

  CL:当然,因为我们之前也提到过,不学习发⾳的乐器就很难有⼀种“质感”,所以⼀定要通过⼀个乐器或通过演唱来熟悉、学习并理解⾳乐,从⼀个⼩的动机、⼩的结构到⼀个庞⼤的作品来观察它是如何构成的。⾳乐当中存在的真切的质感,⼀定要听⻅声⾳才能知道该如何调整,然后⽼师说:“你看你这个⾳的发⾳还可以变得更美妙,这两个⾳的之间的关系应该这样处理。”那如果没有学过发⾳的乐器会变得很难,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我们需要有⼀个过程。通常我们⽐较建议从钢琴开始,因为钢琴是⼀个多声部的乐器,有了钢琴的基础为之后,读总谱也打了⽐较好的基础。

  BJHQYX:您可以从指挥家的⻆度,对⻘年⼀代作曲家提些建议吗?

  CL:我觉得当代的作曲家真的是赶上了⼀个⾮常好的时代。因为之前中国的乐团的发展也没有像现在这么成熟,所以有很多有难度的作品是很难⽐较好地呈现出来。这些年乐团整体的⽔平都提⾼了,同时⼤家也⾮常关注新作品的创作,所以从乐团与院校的⻆度,⼤家都在不遗余⼒地委约,推动新作品的产⽣。

  我⾃⼰深有体会的就是从 2017年开始,我在国外的演出百分之七⼋⼗的份额都是带着中国作曲家的作品。第⼀,我⾮常⾃豪,因为我们现在当代中国作曲家写的作品的复杂程度已经可以与国际⼀流⽐肩,同时我们也拥有⼀部分的“国际语汇”,虽然这⾥⾯很多作品会有中国特⾊、中国元素,但是并不影响⻄⽅的⾳乐家与观众来欣赏。同时,带⾃⼰本⺠族作曲家的作品到国外乐团进⾏合作对我来讲也是底⽓⼗⾜,我跟乐团解释探讨这些作品的时候我的想法更清晰,⼤家反应也很好 。

  如果说对年轻的作曲家或者学作曲专业的同学有什么建议,那就是要⼤胆创新,偶尔可以涉猎⼀些⾮常规的演奏法,但不要为技术⽽技术,不要失去了对⾳乐和艺术本身的初⼼了。


专访整理完成于2022年11月19日(星期六)
采访:黄菡雨
撰稿:张洋
编辑:刘露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