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音乐学院成功举办2022“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国际交流活动。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一步步走深走实,成为各国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一带一路”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2017年成立的“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作为国家“一带一路”270项成果之一。截至今年,联盟成员已增至61个,包括37所境外院校和24所境内院校。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联盟积极思考,从教学推广、演出宣传及理论创作等多个方面,积极搭建“一带一路”音乐教育国际合作的专业平台。
2021年12月,第一届“古老的回声”中外青年丝路作品征集活动成功举办。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们在疫情期间与大家一起共克时艰,展演了20位中外青年作曲家创作的中西融合的作品,为丝路沿线乃至世界各国的观众呈现了《人间悲喜——为十三位演奏家而作》《行旅图四帧——为八件乐器而作》《第三种声音》《黑·白》《如山》等精彩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为世界首演。
今年,第二届“古老的回声”丝路青年作品征集活动,通过专业评审团的严格筛选,最终选出了16所中外院校的青年作曲家:赵野(中央音乐学院)、吴霜(武汉音乐学院)、郝劲林(泰山科技学院)、李查宁(内蒙古艺术学院)、骆梦咏(上海音乐学院)、关丽琼(新疆艺术学院)、汪磊(黄淮学院音乐学院)、Alice Yeung(香港演艺学院)、Bernardo Monk(阿根廷艺术大学)、Anak Baiharn(泰国玛希隆大学)、马冬雅(宁夏大学音乐学院)、Arya Pugala(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徐海博(山东艺术学院)、Marcus Rock(英国皇家伯明翰音乐学院)、Jakob Stillmark(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Aaron Israel Levin(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的16部优秀作品。音乐会将在近期于线上呈现。

2022年12月27、28日,“中外青年作曲家丝路音乐对话”论坛Ⅰ(亚洲与欧洲专场)和“中外青年作曲家丝路音乐对话”论坛Ⅱ(亚洲与美洲专场)成功举办,来自16个中外院校的青年作曲家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齐聚一堂,通过对话的方式相互沟通交流,用英文介绍自己的作品,交流创作心得,分享了对中国民族音乐和乐器的了解和创作理念。会议由作曲系赵野老师主持,从专业的角度对每部作品给出了建议,并鼓励大家在今后的创作中运用好自身特质的音乐语汇,通过作品展现出民族多样性和特色。
2022年12月29日下午,圆桌会议“丝绸之路音乐的历史钩沉”成功举办。此次会议受到疫情影响,以线上的方式进行。会议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张伯瑜教授主持,并邀请到了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徐海准副教授、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赵君副教授、中央音乐学院世界民族音乐专业赵卓群博士和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徐菲阳讲师共同参与讨论。
首先,张伯瑜教授介绍了丝绸之路璀璨的音乐文化,并强调了它在经济之外的文化意义。而后韩国籍学者徐海准副教授讲述了韩国的宫廷音乐,并以“乡唐交奏”现象为例介绍韩国和中国音乐的融合。随后,赵君副教授选择了曲牌这一中国音乐的独特现象,探讨了中国曲牌中借鉴吸收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音乐的曲牌。第三位发言人为赵卓群博士,她介绍了伊朗的民间音乐,尤其是诗歌入乐以及即兴表演等方面的音乐特点。最后发言的是徐菲阳讲师,她的研究对象为印尼的佳美兰音乐,此次会议中,她将焦点放在佳美兰与丝路国家的融合现象中。嘉宾发言结束后,观众们针对嘉宾的发言内容进行了提问。最后,著名琵琶演奏家吴蛮也针对嘉宾发言以及丝绸之路音乐的交流和融合发表看法。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展望2023年,联盟将坚持文明互鉴、民心想通的宗旨,与各联盟成员齐心协力,不断强化“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纽带,更加主动地顺应民愿、汲取民智、动员民力,不断优化互利共赢的音乐教育合作模式,让“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果更好地惠及民众,凝聚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