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冬季学期

Latest News

新闻与资讯

乘风破浪勇毅前行——记2022届作曲系本科优秀毕业作品(管弦乐)录音音乐会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10月11日晚,在学校大力支持下,以及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鼎力相助下,2022届作曲系本科优秀毕业作品(管弦乐)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1401奏响。在疫情依然严峻的当下,本次音乐会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呈现:无观众的录音音乐会。



  陈琳教授为新作品排演把关


  新作品的作曲同学现场聆听排演


  乐团演奏家经过三天高效率、辛苦的排练,9部风格迥异的新作品以高规格的现场录音音乐会形式展现,留下了独特形式的珍贵首演影像资料。指挥系系主任陈琳教授亲自指导了此次音乐会排演, 9部新作品均由指挥系2020级研究生张正宸担任。整个活动完美体现了我校创作、演出、实践综合一体的教学模式,音乐会取得圆满成功!



  演出瞬间


  吴天戈的《悬山》创作原型来自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摩尼殿中“五彩悬山”这幅壁画。在作品中,创作者尝试了一些较为特殊的音色音效以及人声念诵(来源于一些佛教的真言咒语等元素),以此来表达在悬山之中佛像壁塑的威严与慈祥。管弦乐队的写作也与传统的有着大不相同的音响效果,创作者多以声效化的现代技法,以乐器之间的节奏对位形成群感的效果。




  马晗蕊的《甲米呜呼》:该作品音调颇具少数民族色彩。“甲米呜呼”是傈僳族称呼天行长臂猿的方式。创作者借管弦乐队中多种乐器的长音、滑奏、短时值高密度的上下行音阶等技巧来描绘这一奇特的景象。作品前半段以精致的管弦乐队声音从弱到强、从单薄到丰满、从单一到统一始终抓着听众的耳朵。后半段则以一个颇具舞蹈性的持续节奏搭配别样的旋律音调,使人联想到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那般具有生命力的“图腾”符号。




  吴雪盟的《溪山无尽》则意在探求中国传统器乐美学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平衡。在这首作品中,我们能听出的是徐上瀛《溪山琴况》中的那般美学诉求——“和”。管弦乐队融合、统一,以长音持续作为铺垫,在五声音阶的音高下、游离、变幻,以微弱的动静描绘出了一幅中国古代的文人气质。古琴演奏家,也是创作者本人抚挑琴弦,从作曲至演奏,合二为一,以气若幽兰般的声音,描绘出了一幅中国山水画卷。《溪山无尽》的音乐气质连绵不绝,一气呵成,古琴声部则时而潇洒奔放,时而清婉甘甜,活脱脱将中国的古典气质倾洒了出来。




  王诗怡的《孤》这部作品表达自己内心从“孤高”到“慎独”和解的过程,曲子的色彩和结构都是思考(内耗)历程的忠实还原。“我的写作从来没有太大野心,但无一例外是自己的心血。”中提琴的音色不同于其他弦乐器,或许创作者选择它正是因为其自带着一种“孤”的桀骜。作品的配器干净清澈,担任独奏的中提琴演奏家李孟真用准确和高超的演奏与乐队紧密配合,表达了创作者内心的纠结与冲动。




  周辰宇的《月影》这一标题中,“月”指“月亮”,借代“心”;“影”指“云”,借代“意”。作品结构布局设计来自于创作者周辰宇近几年从“有思有想”到“有思无想”,从心明意的退识的状态变化。作品从单一音D开始,又由D结束。细腻的管弦乐队音色给单一音以极强的色彩变化,展现了创作者对配器上细腻的考量。作品从单一音开始发展,经过围绕D的微分音变量,到与D展开对抗的音程变量,到引入音列,以推动性的力量到达D,再一步一步扩张逐渐引入和声。在黄金分割点后,乐曲迎来一段曼妙的旋律,使情感到达高潮。这种结构布局的戏剧张力,一点点的将音乐从一个单核扩散,从音色、旋律至乐队的和声,极具凝聚力。最终,音乐在一片消散的余音中回到最初的开始。




  纪甫懿的《山籁》灵感来源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以管弦乐队的音响效果表现了寒风、鸟鸣、清泉、幽潭、秋雨、落叶等六个意向。创作者以细腻的弦乐分部,由低至高的管乐声效,及多种色彩的打击乐器来辅助,创造出了一个由声音表达意向,由意向表达情感的音乐世界。弦乐的冷厉恰似凛冽寒风,长笛的装饰音效又如嘤嘤鸟鸣,雨棍的清丽又带来了一丝美好的清泉 ... ...音乐的最后,创作者仅用4把提琴,尖涩的二度滑奏如落叶一般逝去,表达了心中的那般惆怅与凄凉。




  刘烨璇的《鲸》描写了鲸鱼“死亡、沉入海底、成为‘绿洲’”的三个部分。作曲者试图像听众传达:海洋在不同深度所展现出不同生机,以及生命由终结到繁荣的过程。持续的打击乐声部,以钢片琴、木琴、木盒等碎片的声音,烘托了一个不安的氛围,也象征着和谐的声音中的那一丝紧张。同时,打击乐的特殊组合还起到了分割结构的作用,将作品的三段以不同的情绪搭配区分开。《鲸》当中的和声,也始终在和谐与不和谐的对峙中展开。弦乐声部时常以一个“纯洁”的三度叠置搭配高音区极具张力的不和谐音。这种做法使得一方面在音响上有着矛盾张力的戏剧性,同时,也传达除了鲸在面对大他者视角下的无力与悲壮。正如创作者在最后所说的那样:“希望每一条鲸鱼的归宿都是海底”。




  张书皓的《迈向火焰》是此次演出排练相对“棘手”的作品之一,但赖以乐团演奏家和指挥家高超的专业水平,它复杂的织体节奏、灵活多变的速度对比,以及独奏大提琴与乐队的呼应对答,在实际排演中都通过创作者与指挥家和乐团老师的通力合作中得以呈现。作品表现了一种超脱于斯克里亚宾的那种“神秘色彩”般的艺术宗教,展现了一个为艺术“牺牲”般的过程。“火焰”是斯克里亚宾作品中多次出现的一个主题,《迈向火焰》采用的动机、织体系根据斯克里亚宾的作品中脱胎而出,而和声却结合了创作者本人自己的色彩语汇。大提琴演奏家陈启昭的演奏时而深沉委婉,时而激越昂扬,用琴声诠释了作品的深刻意蕴。




  喻舟阳的《灵火之舞II》动机诙谐可爱,配器层次色彩斑斓。创作者在对主题—动机的创作中,保持着发展到变异,量变到质变的写作原则。木管组灵动、精巧的短音,搭配弦乐组分弓、拨弦的音头;铜管辉煌、厚重的长音,配合打击乐组生动有趣的节奏,将“一个神秘而生生不息的世界”用乐队的音色表现了出来。作为本场音乐会的收尾之作,在张正宸精湛的指挥下,乐队的声音整齐而又干净利落,为整场演出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场新作品音乐会同时作为张正宸研究生阶段的学位音乐会,邀请到了作曲系及指挥系的几位教授担纲现场音乐会评委。

  这批产生于全国抗击新冠肺炎背景下,在抗击疫情,积极防疫中完成优秀毕业作品,代表了年轻作曲家在成长道路上一段独特的旅程,途中或有迷思,或有畅想,或有挫折的磨砺,或有乍现的灵光。此刻都化作9部崭新的交响,饱含着创作者与演奏者们对音乐的热爱、对未来音乐之路的展望,以及精诚团结、共同奋斗砥砺前行之情怀……

  祝愿所有作曲系的同学能在今后创作的道路上不忘学校的哺育、培养,不忘对音乐创作的热爱初心。乘风破浪,勇毅前行,写出自己的声音,写出时代的凯歌。也祝愿所有央音青年砥砺奋进,一起为新时代艺术文化事业奉献青春力量!

  感恩母校!


   

莅临观演的作曲系,指挥系各位教授



  作曲系陈泳钢教授在音乐会结束后致辞



  大合影


  编辑:邸思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