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年11月10日,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我院原副院长、作曲系首任系主任江定仙教授诞辰110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表达深切缅怀之情。
本文系根据原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系王震亚教授撰写的《作曲家、教育家江定仙教授》(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和《卓有成就的我国老一代作曲家——江定仙教授生平》(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两篇文章,重新整合编辑而成,题目为编者所加。

江定仙教授(1912-2000)
(一)
江定仙于1912年11月10日出生在湖北汉口郊区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曾参加辛亥革命,与陈潭秋、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是同学与挚友。幼年时期他受大革命的影响极深,这不仅确定了他终身思想发展的方向,也对他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
江定仙曾在武昌高等师范附属小学、武汉中学就读,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艺术大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学习,1930年考入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是俄籍教师吕维钿和查哈罗夫钢琴班上的优秀学生,同时在黄自班上系统学习了全部作曲专业课程,直至1934年,为他以后的音乐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学习期间,他曾兼任上海两江体育专科学校钢琴教师(1932年),并参加了黄自主编的初中音乐教科书的编写工作,所作《挂挂红灯》《南乡子》(合唱)《渔父》(轮唱)《春光好》《田家忙》等8首歌曲被纳入该教材。1934年,他和陈田鹤、刘雪庵等人合编的《儿童新歌》(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参与“中英庚款董事会”征集儿童歌曲创作活动,其有多首作品入选。同年,他的钢琴曲《摇篮曲》,获俄藉音乐家齐尔品“征集中国风味钢琴曲”评选活动的二等奖。此间,他还参加了许多钢琴独奏、重奏、伴奏的演出活动,从中获得不少教益。

1930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与同学及朋友合影
前排左起:陈玠、姜瑞芝、陈梅魂、李惟宁、 陈田鹤
后排左起:江定仙、贺绿汀、刘雪庵、廖辅叔、胡然、张昊

1995年与挚友廖辅叔教授在学校新落成的黄自塑像前留影
1934年秋,他经萧友梅校长介绍,到陕西省教育厅任音乐编辑,1936年返回上海教钢琴,参加当时进步话剧界的活动。为影片《生死同心》写的主题歌《新中华进行曲》,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1937年他参加了上海业余实验话剧团管弦乐队,担任指挥、钢琴演奏及作曲工作,曾为曹禺的《原野》《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话剧配乐。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剧团撤离上海,辗转于湘、黔、鄂、川,曾任励志社附设管弦乐队指挥,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编辑等职。1940 年他到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任钢琴教师,翌年应聘担任湖北(恩施)省立教育学院音乐系理论作曲和钢琴教师,一年后又返回音乐院,任作曲组主任,教授作曲课程。全国解放以后,于1950年随音乐院到天津,并入新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任作曲理论系教授、主任,1961年被任命为副院长,1983年底退居二线。

上,1946年,在重庆青木关与国立音乐院学生合影
后排左起:苏石林、杨琦、严良堃、伍雍谊、谢功成、孟文涛、潘名辉、李兆鸿
前排左起:郭乃安、伦宝珊、江定仙、华蔚芳、王震亚
下,1946年国立音乐院迁往南京后,与师生们合影,第二排正中为江定仙,前排右2为时任院长吴伯超

上,1950年,江定仙被中央音乐学院任命为理论作曲系教授、主任的聘书
下,1961年,江定仙被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的任命书
(二)
江定仙教授三十年代的作品多有其求学时期的特点,注意运用课堂学到的东西,追求技巧的准确精炼与较高的艺术性。但也开始崭露了他自己的创作个性。他的小歌《田家忙》,有较浓的民间风味,清新纯朴,在黄自先生主编的一套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中,是独具一格的作品。全曲用五声音阶,只在最后一句“朝朝都为衣食忙”中,为了加强感慨的语气,才用了一个音阶的第七音。虽然用传统的功能和声,但几次使用Ⅵ级上的小七和弦,使和声语言适应五声音阶的曲调。全曲结构既严谨,又有丰富的变化。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置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怀着很高的爱国激情,创作了《肩起了枪赶快上前方》《焦土抗战》(后改为《抗战到底》)《抗日合唱》《胜利进行曲》《新中华进行曲》《打杀汉奸》《为了祖国的缘故》《国殇》《抗战女工》等一系列抗战歌曲。其中有些歌曲在当时广泛流传。我在初中读书时唱过他的《新中华进行曲》,至今仍可粗略地记忆全曲的曲调。在当时涌现的许多抗战歌曲中,我认为这是一首好歌。
这些抗战歌曲,标志着江定仙教授的创作进入新的时期。在此期间他还有表现个人感受、在艺术上着意刻画的歌曲。时隔四十多年,今天音乐会上还有人演唱。此类歌曲有《浪》《解脱》《一棵树》与《岁月悠悠》等。1936年创作的《岁月悠悠》可作此类歌曲的代表,属于其中较优秀的。由于作者本人是钢琴家,所以该曲的钢琴部分写得相当丰满。
1945年受延安民间音乐研究会的影响,国立音乐院学生在学校开展编配、演唱民歌活动,产生了很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一活动得到江定仙教授的热情支持。他不仅为“山歌社”编辑出版的《中国民歌选》撰写序言,还亲自动手为西康民歌《跑马溜溜的山上》写了伴奏。为写这样一首小歌的伴奏,他曾闭门数日。此乃精心之作,一经问世,就广泛流传,一直到今天。

《中国民歌选》,山歌社编,江定仙校
全国解放以后,他积极深入人民生活,广泛接触并研究民间音乐,音乐创作有了新的面貌。他创作了《和平示威》《行动起来抗美援朝》《五唱总路线》等反映政治运动的歌曲;还写了《歌唱王杰》《黄继光》(合唱)等歌颂英雄人物的歌曲和歌唱焦裕禄的钢琴配画曲,说明他一贯关注火热的生活。解放以前,他的器乐作品很少,只有钢琴《摇篮曲》及《小奏鸣曲》等小型作品。解放后,他创作了一批器乐作品及电影音乐。1955年他出版钢琴曲《民歌九首》,1981年又发表钢琴变奏曲《十送红军》。他还为初学者写了许多钢琴小曲。他的交响诗《烟波江上》(原名《武汉随想曲》)及为影片《早春二月》写的音乐,都表现的是大革命的内容,在他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早春二月》的音乐精炼细腻,贴切地描绘了大革命时代人物的思想面貌,艺术水平很高,在我国的电影音乐中,应属上乘之作。可惜乐谱遗失,无法作具体分析。他和日本作曲家林光合作,为《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写的电影音乐,是获奖之作。

上,1950年,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济南举办音乐干部补习班时与同行教师合影
前排左起:李凌、李昌荪、张相影;后排左起:沈松涛、徐晴、江定仙、王震亚、桑叶舟
下,1954年.与作曲系师生一起赴内蒙古呼和浩特、河套地区体验生活、采集民歌(右2为系主任江定仙)

《早春二月》《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电影海报
(三)
江定仙是我国教学时间最长、学生最多、影响最大的第二代作曲家,自1932年开始从事教学工作至90年代初,他从未间断教学活动,将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他所热爱的音乐教育事业。作为第二代作曲家,江定仙担负起了发展、充实、完善我国专业作曲教学的历史使命。他的教学任务异常繁重,有时要同时担负二十余人的和声、对位、曲式、作曲课程。他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因而教学能深入浅出,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要求学生举一反三。他的教学成绩卓著,学生遍布各地,其中不少是领导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业务骨干。

1950年夏,江定仙为中央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学生(左起)段平泰、黄翔鹏、李业道、李明辉、曾慧灵改题
在作曲系专业基本课程中,他特别重视和声学与曲式学,认为学好了这两门课,写作技法才有较好的基础,创作才能健康地发展。他发表了《学习和声的几个问题》和《和声运用上的民族风格问题》等文章,阐明自己的主张。

1979年,在武汉举行的全国第一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上发言
对作曲课的教学,他主张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近及远。要求学生多研究自己容易理解的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要深入人民生活,了解人民的思想情感和需求。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强调用中小型器乐、声乐作品的习作打写作基础。中小型作品中,他又特别强调“艺术歌曲”及钢琴曲的习作。认为学生只有会写严谨精彩的中小型作品,才能写好大型作品。他以“红岭”的笔名发表了《漫谈作曲教学》一文,阐明自己对作曲教学的主张。

上,1959年,学校迁京后,与中国学生和越南留学生合影,前排左3为江定仙
下,1978年,江定仙(站立第一排右3)、吴祖强(站立第一排右4)等作曲系教师,与徐沛东(前排右2)等该系进修班学生合影
目前[1]作曲系同学的习作中,带有和声功底不扎实,作品章法散乱,结构庞大而经不起推敲的缺点。不克服这些缺点,终生的创作难以达到很高的水平。江定仙教授的主张应受到重视。
江定仙为人简朴,待人热情。他对学生不仅是授业,而是全面关心。全国解放前夕,学校当局要开除学生运动中的某些骨干,他敢于挺身而出,说这些学生功课很好,没理由开除他们,使这些学生能够继续学习。学生毕业以后,工作多年,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仍会尽力给予帮助。他和学生之间的师生情谊非常深厚。

1981年春,中央音乐学院1977级学生新作品研讨会后师生合影
前排左起:张小夫、张丽达、谭盾、李瑞莲、江定仙、鲍晋书、刘索拉、艾立群、陈远林
后排左起:汪镇平、陈怡、叶小纲、牛贵吉、郭文景、陈其钢、瞿小松
江定仙治学态度严谨,不迎合一时的风尚,能够坚持正确见解,对一些错误的作法不随声附和。事后证明他的看法往往是正确的。他能接受新事物,对现今世界上出现的各种音乐流派都愿意先作了解,然后再作出自己的判断。
(四)
20世纪50、60年代,江定仙教授曾代表中国音乐界出任在波兰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的评委,并赴匈牙利出席纪念该国音乐家巴托克、李斯特的相关活动。80年代,他曾赴中国香港参加亚洲作曲家大会,与亚洲作曲家建立友好关系。为参加影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的音乐创作,他又两次东渡日本。此外,他还曾应邀赴新加坡开展讲学活动。

上,1981年,参加亚洲作曲家大会期间,在香港与林声翕(中)、丁善德(左)合影
下,1982年,在日本讲学时,与东京音乐大学校长野本良平(前排右1)、著名作曲家伊福部昭(前排左1) 及在日本留学的我校校友王燕樵(后排左1)、于京军(后排右4)等合影
江定仙教授还有许多社会兼职工作,曾担任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至四届全国文联委员,第一至四届全国音协理事及常务理事,第三届全国音协书记处书记等职。

1979年,参加中国音协第三次代表大会时与代表们合影,前排左7为江定仙
从最初具有民族风格的小歌,到能充分展现宏伟革命内容和气魄的交响诗,江定仙的创作体现了20世纪我国现代专业音乐发展的一个侧面。而他长达六十年不间断地从事专业音乐教育的艰辛历程,更贯穿了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从简陋起步到繁荣发达的整个过程。他的作品值得认真研究,他的宝贵教学经验应该好好继承,他的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应该被后人永远铭记。

1995年与老学生、老同事合影,从左至右:王震亚(本文作者)、江定仙、严良堃、段平泰

掩映在校园曲径小路上的江定仙教授塑像
附录:江定仙部分出版作品目录
1.《在新建设的城市里》(合唱曲,单行本),音乐出版社,1951年出版。
2.《和平示威》(合唱曲,单行本),音乐出版社,1951年出版。
3.《民歌九首》(附钢琴伴奏谱),音乐出版社,1955年出版。
4.《烟波江上》(交响诗总谱,1959年创作),音乐出版社,1988年出版。
5.《亚、非、拉美人民团结起来》(混声四部合唱,单行本),音乐出版社,1963年出版。
6.《早春二月》(电影音乐),196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
7.《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电影音乐,与日本作曲家林光合作),1981年中日合拍。
8.《钢琴曲三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出版。
9.《江定仙歌曲选》(附钢琴伴奏),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出版。
10.《江定仙作品选》(磁带),中国唱片总公司,1988年出厂,EL231。
11.《沧桑》(交响乐),1992年11月27日上海音乐学院校庆音乐会首演,当年收入《江定仙作品集》。
12.《江定仙作品集》(上、下册),内容包括管弦乐曲2首、独唱曲18首、民歌改编曲12首、合唱曲14首、儿童歌曲15首、钢琴曲19首,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1992年出版。
注释:
[1] 指文章写作时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