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期我校定点帮扶青海化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好评,被教育部作为典型经验做法在部属高校中进行推广。

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始终高度重视定点帮扶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坚守人民立场,踔厉奋发,通过文艺支教、文艺创作、文艺培训、文艺宣讲、文艺实践、文艺惠民等形式,凝聚音乐力量,践履“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秉持“以乐育人、以美化人、以爱感人”工作精神,确定了“帮扶帮到需要处,乡村振兴解难题”工作原则,充分结合学校音乐专业特色,稳步落实各项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0年至2022年,连续三年在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成效考核中评价为“好”。
三年来,学校在教育部有力指导下,以党建为抓手、促进乡村振兴,全面深化帮扶行动。直投1091.361万元,引资688.762万元,购买农产品583.734万元,帮销农产品1131.7万元,培训基层干部2367人、专业技术人员1654人、乡村振兴带头人266人。学校出资修建中央音乐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化隆中心、群科新区中学会议中心、关沙幼儿园;引资援建关沙小学、化隆县九所中小学幼儿园电取暖项目及九所受灾学校的修缮项目;引进二塘乡上滩学校危旧校舍翻建项目,涉及资金400万元;捐赠各类钢琴、电钢琴、电子琴50余台,价值近90万元的智能电钢琴教室2间,价值60万元VR智能防灾减灾教室2间等。发动社会力量设立10余万元学生助学、奖学金。
学校党委在帮扶工作中,重考察,谋思路,讲落实,推发展,针对化隆县的实际情况,靠前谋划,守正创新,为化隆文化兴县工程,提供有力的支撑。学校始终坚持三个“注重”,三个“一”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实,取得了良好帮扶效果。
(一)发挥专业引领,注重高位统筹,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学校党委始终把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成立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书记校长担任双组长,成员包括校主要部门的负责同志,党委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各院系、处室积极配合。强化对口帮扶工作主要领导负责制,党委书记、校长亲自部署推动落实和督查相关工作,定期召开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定点帮扶工作,制定帮扶工作计划,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专项督查落实帮扶项目。学校职能部门及基层院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明确帮扶工作的重点,确定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校领导发挥先锋作用,带队开展调研、演出、培训、交流等活动。选派两批4名挂职干部扎根一线,在引资、培训、产业、生态等方面全力推进,超额完成每年工作任务,首批驻村第一书记李玮获得青海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通过与化隆县每年开展的双向调研对接工作,总结帮扶经验,针对县域文化发展现状,发挥我校专业优势,通过文化铸魂、文艺赋能作用,整合化隆县文化资源要素,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挖掘提升乡村人文价值,培育文化兴县发展新动能。
(二)强化音乐特色,注重“智力”帮扶,“一张蓝图”绘到底
强化基层组织作用互联互通。学校持续推进基层党建项目,有效地推动了化隆县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工作,制定党团共建方案。双方共同发起“党建+”帮扶计划,打造基层党建阵地,探索党建帮扶新模式。学校拨付100余万元,先后在雄先、扎巴、昂思多、牙什尕、二塘等乡镇维修4个村党支部基础设施,提升17个村党员活动室规范、标准化建设,修建2个村落党群活动中心,培训基层组织干部等。党委机关党总支承担二塘乡红牙合村箭场建设项目;行政机关党总支负责红牙合村村委会广场项目;作曲系党总支开展“送校歌”活动;音乐教育学院党总支以“扶贫扶智”为主题开展党日活动,与群科新区中学党支部联合举办党性教育活动,开展一系列教学展示、观摩、研讨等帮扶工作;钢琴系党总支组织师生进行义讲、义演筹款活动,捐赠4台钢琴给音乐特色班;图书馆直属党支部发起图书捐赠活动;出版社直属党支部为音乐特色班捐赠教材;离退休党总支确定承接红牙合村村级党建图书阅览室建设及党建生态林建设项目。
学校团委依托专业优势,联合化隆县团委开展基层团干部培训,在线为化隆县基层团干部讲解音乐类知识;推进基层团组织1+1项目,首批试点三个基层团组织对接,在线开展音乐类讲解、团员同学联谊、为红牙合村学生开展“游北京、学音乐”直播课程等活动。
深入开展多层次艺术人才培训。校党委书记为化隆县委县政府各级干部讲授“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专题党课。校长以“艺术改变生活”为题为全县干部作了专题讲座。音乐教育学院、作曲系、指挥系等选派专家教授赴化隆举办专业技能、文艺文化、党史等讲座。思政、心理教师对全县政法系统、高三和初三学生进行线上讲座。学校考级委员会推进民族地区考级音乐人才技能提升;青年教师实践团队针对化隆县专职技术人才、民间文艺人才、各乡镇文艺专干进行合唱、指挥专业训练。作曲系党总支书记陈泳钢教授为乡干部讲授音乐党课。音乐学系主任安平教授作题为《音乐观在乡村音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专家讲座。积极组织化隆县专职音乐人才参加全国音乐教师培训。充分调动我校派驻化隆县文艺宣讲师,深入偏远乡镇开展音乐党课,组建学校合唱团,进行重点音乐人才一对一培养项目。
在化隆县群科新区中学设立高一起点音乐特色班,选派音乐教育学院优秀硕士研究生长期支教,全县选拔出热爱音乐、有音乐专长的学生,经过三年的精心培养,首届2020级学生已完成青海省艺术联考,上线率达95%,两人进入前10名,分别考入陕西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其余13人全部被艺术院校录取,取得骄人成绩。该班每年7月的期末汇报音乐会,已成为化隆县热爱音乐群众的视听盛宴。
(三)文艺赋能,注重内生“精神”,“一心一意”搞落实
用文艺铸魂激活内生动力。发挥我校新时代文明实践化隆中心作用,举办音乐会、专家讲座、各类专业培训、节目排练、大中型会议等50余场,参与人数近万人,填补了化隆县专业演出场所的空白,有力推进了化隆县的精神文明建设。该中心陆续向群众推出音乐系列党课、化隆县青少年器乐歌唱类大赛、校歌系列展演、文艺宣讲师专场音乐会、青年教师实践团队音乐会等文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美育素养。中心引资捐赠价值11万元的“海伦智能电钢琴教室”,开办针对青少年的公益钢琴班,为后续推进全民美育提升计划打好基础。带领化隆县中小学优秀音乐人才参加我校举办的各类大型演出活动,让孩子们借音乐的翅膀走出大山、登上梦想的舞台。
由作曲系牵头创作《追梦向远方——为西部偏远地区送校歌特别专辑》,邀请著名词作家陈道斌等五位当代新锐作家创作歌词,我校19位作曲系师生作曲,最终形成了13首高质量的校歌。学校通过校歌传唱,凝聚学校精神、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带动更多青少年积极参与到文艺活动中来,不断提升学生美育水平和校园精神风貌。
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大美乡村。引入艺术设计及音乐元素对红牙合村进行5年整体规划,维修村内沙化道路3公里,共建生态林30亩,投入5万余元购买树苗对村庄进行整体绿化,对主干道两侧及家户门口栽种特色丁香树苗及格桑花,对村委广场进行翻新,为孩子们建设室外标准篮球场。设立垃圾分类试点村落及垃圾分类桶投放站并进行宣传。建设村口彩虹桥及观景小花园一座。通过安装公园广播系统,让新闻和音乐在农闲时播放,让音乐走进家户,走进心田。
推动产业发展用文艺点亮乡风。根据乡村文化文艺需求,集合当地民风特色,策划二塘乡乡村音乐艺术节,将偏远山区的村落,用文艺的形式聚拢起来,同时吸引商家在艺术节现场进行商品买卖,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引进农业大户,通过土地流转解决撂荒地的同时,大面积种植优质油菜,开发油菜景观模式,计划在后期加入部分人工艺术设计景观,形成参观景点,带动当地村民收入。开拓对外销售平台,在帮扶村内开办“鼎悦农产品销售公司”,由我校学生志愿团队维护网络销售平台,通过直播、促销等活动,为化隆县企业农副产品提供销售渠道。
乡村振兴离不开五大振兴,学校打造用文艺载体将五大振兴相融合,创新帮扶形式,开发帮扶项目,真真正正将帮扶落到实处,通过三年来的实践,形成了较为完善、特色鲜明的艺术帮扶模式,并将该模式复制推广到更多的帮扶地区,用文艺向党抒怀,用文艺造福人民,让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编辑:邸思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