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7日晚,迟延一年的第十季“音舞集”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上演。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在北京市教工委、市教委的支持下,自2011年启动了协同创新舞蹈音乐创编人才培养项目,每年都在两院分别举行,共计演出了百余部新创作的音乐舞蹈作品。在两院共同努力下,当晚15部作品得以精彩呈现。

郝维亚教授致辞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郝维亚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音舞集”旨在培养两院舞蹈方面优秀的、高端的创作人员和创编人员。该项目自启动以来的十年间,培养了百余名学生,现今已成长为舞蹈或音乐方面的优秀人才。该项目将于明年结项,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能取得丰硕的成果。最后,郝维亚教授特别感谢了台前辛勤排演的表演人员,并对北京市教工委、市教委、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管弦系、民乐系、指挥系与学位办、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工作部以及研究生部学科办所有为之付出劳动的老师们,抱以最诚挚的敬意。
1. 《白鹭游》作曲:刘天琪 编导:姜爱东
演员:刘傲嘉 古璿非 吴英特 杨沁 柯宥榆 王安祺 田恬 田晨熙 蒋金贝 谭淇尹 魏佳 黄悦语 龚雨靖

作品以主题对称作为结构逻辑,寓意水天一色写照万物的生命意蕴。全曲由弦乐持续下的古筝主题变形开始,营造山水意向。而后白鹭苏醒,弦乐极高音域颤音象征群鹭白羽轻颤,结合色彩乐器增添音响透明感。随着音乐展开,古筝持续律动如涟漪般层层波动,木管伴白鹭轻灵起舞直至象征万物相融的乐队全奏。作品力求将白鹭作为情感依托,描绘天地人和的和谐图景。
2.《飘》作曲:李沁泉 编导/演员:李延玥、王峙文

作品从个人化的视角赋予飘新的定义:飘,是人在精神逃逸下的理想状态,在片刻的静谧中,再重获回归现实的力量。音乐分为三部分,以核心四音组贯穿全曲,首段,音乐强调动与静,紧张与松弛的对比。中段,将空灵的女高音作为划分现实与架空的理想状态“飘”的依据,末段经由旋转的音型,舞者的心灵从“飘”的状态中释放出来,并带着童真与勇气重回现实。
3.《上巳踏春行》作曲:杨子昕 编导:高菲菲
演员:丁宇辰

作品灵感来源于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白蛇传a》。音乐开头弦乐拨弦营造清晨水波颤动,木管长线条旋律象征小青自水边醒来慵懒舒展的身姿,木盒引入快板段落后乐器声部之间的错落描绘小青活泼灵动的形象,并在乐队齐奏后推向全曲高潮,营造了人间烟火的热闹氛围。全曲融入了戏曲元素,段落对比之间的一静一动也丰满了小青的形象。
4.《追忆》作曲:刘豫徽 编导:陈美茜
演员:兰清清

硝烟深处,衣袂独舞。一位从战争中走来的女性,面对战友的牺牲,将满腔悲愤与无尽怀念,以张力尽显的舞蹈语言悉数诉说。从开篇的浅斟低唱到高潮的荡气回肠,音乐多段体曲式结构的展开方式与舞蹈动作的组织原则十分契合。唢呐奏响高亢嘹亮的旋律,丰盈饱满的配器与层层递进的音响,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了作品的情感饱和度,以动人心魄的力量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扬音之鸿畅,舞生之热烈。
5.《朔满》作曲:付文杰 编导/演员:王学刚、张轶男

作品题目的含义为——每月初一为“朔日”,此日的月亮为“朔月”,农历十五则为“满月”。无论在音乐上,还是编排形式上,尽显克制而意味溢出。舞者以朝鲜族舞蹈为主,在作品前半段中,音乐以空灵的钢琴引入主题,逐渐一步步推进,并以电子音乐提供氛围。在后半段,古筝材料如画龙点睛,弦乐的主题也随之涌动出现,如同一轮月色铺设在舞台。
6.《虞兮·余兮》作曲:伏未 编导:王静雯
演员:乐知宇

作品的音乐主题来自弦乐的滑奏对戏曲唱腔的模仿,作品自此展开。音乐通过对滑奏的快慢、长短、疏密、强弱等的控制来推动舞蹈内容的发展。在可听性的处理上,作品以滑奏的音程为材料构成优美的旋律,表现“虞兮”之美,反衬结局之悲。此外,揪心的滑奏也在处处暗示“虞姬”自刎的割裂声,使人听见伤口展开的疼痛感,更加陷入“虞兮”之殇。
7.《妄游记》作曲:陈俊先 编导:吉日塔
演员:陈明灿 兰一骁

作品通过三段体叙事结构,表达超越现实世界的自由精神状态。作品由马林巴与小提琴滑奏开始,使用独具特点的音色暗示着两位舞者即将脱离现实世界。在木管组持续交错的织体中,舞者逐渐描绘出在精神世界中交融、碰撞的过程。尾声则再现呈示部音响特点,营造出大梦初醒般的视听效果,并最终呈现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妄想云游之外...”。
8.《莫高窟藻井印象》作曲:党思齐 编导:秦堃洲
演员:何金泽 李勃俊 董子豪 顾海

作品的音乐起始以弦乐器及木管所演奏的长音模仿藏族低音管,配合打击乐及琵琶的泛音等点状织体构成基本背景,使“藻井”的意象逐渐明晰。而在此次写作中,作曲者尝试以藏传的宗教化、非完全西域化、甚至以大段鼓乐,与四位男性舞者、火焰纹绸及更富于中国气派的舞蹈相结合,以极强的造型感裹挟以文化的厚重感,使舞蹈更为灵动。
9.《交食》作曲:胡一轩 编导:张程皇
演员:谭晴予 陈硕累

作品灵感来源于日月交替,以此引出轮回、阴阳、周而复始等一众概念。因此作品所采用短小的二度下行动机作为主题,在声部之间穿梭、连绵,如同舞者游离的步伐。同时,作品中对于纵向和声的塑造也是重点之一,在“阴晴”交替之间隐喻日与月的转换。另外,钢琴的部分动机与动机之间大量地留白给予了观众想象的空间,更为整个作品增添了更多诗意。
10.《失子惊疯》作曲:周天琦 编导:刘璇姿
演员:李婉宁

作品灵感来源于戏曲折子戏《失子惊疯》,作曲者尝试解构一个母亲在失去孩子之后的情感碎片。音乐由单簧管与弦乐所模仿的小孩啼哭声渐入,在弦乐的泛音与钢琴琶音中,一切归于平静,小提琴与钢琴的旋律交织如记忆最深处美好的回忆。急促的大鼓之后,回归到了失去孩子的现实之中,在痛苦与癫狂的舞步中逐渐走向音乐的高潮。
11.《生》作曲:徐晓琦 编导:闫颖琳
演员:张心源 闫秋伊

作品讲述了“椿”和“鲲”的唯美爱情。用古筝,木管与弦乐作为音乐线索,将“椿”与“鲲”男女主人公之间爱情的故事线用主题动机旋律的变奏穿插。作品用三段式的曲式结构表现“鲲为救椿而死:爱是生命终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椿向鲲还命:爱是生命的开始,共生共死的痴情近乎呆”-“重返人间:爱让生命往复不止”。作品首尾呼应,表达出爱可以超脱生命的永恒。
12.《漂》作曲:叶镭烁 编导:邹雪梅
演员:吉日塔 陈洁薇 丁宇辰 兰一骁

作品通过木管、圆号、钢琴与弦乐的组合,以泛调性的音乐语汇和克制内敛的音响色彩,描绘在经历时代快速变迁的人们内心中被不断唤起的乡愁与孤独。全曲通过四段不同音乐情绪的对比,展现出一个异乡人所经历的静默、迷茫、追寻与希望,音乐呈现出一种轮回交替的听觉情感表现,表达了一种在异乡无法磨灭的思念与守望。
13.《海海》作曲:张馨月 编导:陈怡汝
演员:张望洋

作品结合大海的意象将作品以三段体的形式呈现。从平静到身在其中波涛汹涌的状态,以及最后感悟大海,包容大海的态度。以弦乐作为背景,钢琴的起伏看作是大海的起起落落。舞蹈中运用了胶州秧歌的元素,在音乐中也有意的融入了一些民族性声调。人生海海,我们都在沉浮。尽管人生需要经历各种起伏变幻,依然要面对,这是心灵的维度、生命的厚度。
14.《又一春》作曲:刘盈廷 编导:黄金
演员:文雅懿 杜月

作品《又一春》主要借琵琶这一载体表现冬日枯树的意象。两位舞者身着长裙屹立于桌,模仿一棵盘踞已久的枯树。音乐以所有乐器的强奏音块开场,中部以木盒、排鼓形成的快板以预示初春的涌动,舞者以拧转缠绕与音乐互动。最终,在音树与弦乐、琵琶的空灵泛音响起时,音乐与舞者一同在此时破土而出,春天如约而至。
15.《山水日月星》作曲:齐畅 编导/演员:王希娅
演员:詹今昊 马天阳 郭甫浩涵 伏思雨

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藏族奔子栏锅庄舞。五位舞者围绕“圆”形式分别象征山、水、日、月、星五个意象,音乐以弦乐背景加钢片琴及钢琴高音区点缀状音型起始,以管子悠扬的五声性民间旋律展开,经过伴奏织体蔓延与音型的交织逐渐将音乐与舞蹈推向诗意的融合,一曲大气磅礴的锅庄舞段落结束之后,音乐最终以现场人声合唱形式直击心灵。

音舞一体,相互成就,彼此滋养,相辅相成。“音舞集”将继续呈现更多丰富的、优质的、原创的音乐舞蹈作品,继续推进舞蹈编创与音乐创作之间的深层配合、创新互动,继续深入摸索有利于两校学科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及寻求更为广泛有效的校际合作机制,继而为中国当代舞蹈编创事业的发展培养高端舞蹈音乐编创人才,为创作优秀舞蹈艺术作品积累成功经验。

编辑:邸思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