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今年的主题是“格物致知,叩问苍穹”。音乐与航天事业颇有渊源,中央音乐学院以音乐的方式向中国航天事业致敬!


作曲:郭小虎

作词:崔 恕
中国中央音乐学院
与航天事业的渊源
中央音乐学院校长俞峰在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向月》乐谱“序”中指出:
中国探月工程与中央音乐学院早有渊源。早在2014年,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中,就曾创意搭载了“中国梦音乐芯片”,其中收录了中央音乐学院老师及校友李祥霆、袁莎、刘德海、谭盾、郎朗、吕思清等。也正是在这次富有创意的活动后,我与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又碰撞出新的火花——为探月工程创作一部公益主题曲,以此致敬中国航天!致敬伟大的祖国!
不同历史时期,中央音乐学院的创作者们都用自己的音乐书写着伟大祖国、历史和人民的诗篇。这部由作曲系教授郭小虎作曲、知名作词人崔恕作词的童声合唱作品 --《向月》,2016年9月初,由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演奏,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演唱,中国唱片社录制完成。同年9月20日,国家航天局与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青团中央等5个部门联合主办月球探测载荷创意设计颁奖典礼。在典礼现场,探月工程公益主题曲《向月》首次公演,并以直播的方式通过腾讯视频、腾讯音乐向全球发布。更有意义的是,《向月》已于2018年5月21日搭载嫦娥四号任务“鹊桥号”中继星升空,随卫星运行在距地球约45万公里、距月球约6.5万公里的地月拉格郎日L2点的Halo环绕轨道上,成为我们国家在太空中飞得最远的歌曲。
《向月》以少年儿童纯真的天籁之音诠释了太空的深邃之美,歌曲意境深远,历史与现实、科技与艺术在此交织,反映了人类对深空永无止境、孩童般的好奇心,展示了中国深空探测的美好未来,是向中国探月工程致敬之作。科学家以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规律为动力,艺术家以在自然界中发现美、创造美为目标,二者息息相关,探月工程将科技与艺术结合实为一次大胆的尝试。作为当代艺术家,不仅要承担起一份科普宣传的责任,也应更多地发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去表达科学探索的魅力,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尽一份力。
相信,通过此次少年儿童合唱作品《向月》的出版,能进一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科技领域尤其是探索浩瀚宇宙的兴趣;对促进我国科学普及教育,增强国家后备科技力量,进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添砖加瓦。远古今夕的民族情结在孩子们纯洁无瑕的歌声中乘着梦、飞向月;一代代国人婉转的呼唤沿着思念跨越千年,从遥远的天边得到袅袅回音;而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智慧终将穿过岁月,在浩渺苍穹中绵延不绝。
小资料: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开创性、奠基性事件。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016年3月,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中国航天日(Space Day of China),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而计划设立的一个纪念日,主旨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中国政府将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确定为“中国航天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彰显了中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展现了中国航天人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坚定信心。“中国航天日”成为唱响“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主旋律的重要载体,成为普及航天知识、激励科学探索、培植创新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传承航天精神、凝聚强大力量的重要纽带,成为全世界了解中国航天的重要窗口。(资料来自网络)
点击文字观看视频
编辑:邸思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