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季学期

NEWS & INFORMATION

新闻与资讯

巴山蜀水沪上春,笛音琴韵亦有情——叶小钢教授大型多媒体交响音画《锦绣天府》在“上海之春”演出

发布日期:2016-06-29 08:58:00 更新日期:2023-08-01 10:43:27

  孕育万千自然和与之依存人群的社会生活,一直是音乐家创作的源泉。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叶小钢教授近年创作便取之于中国各地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继钢琴曲《纳木错》(2006)、交响乐《喜马拉雅之光》(2013)、小提琴与乐队《拉姆拉错》(2014)、交响乐《临安七部》(2011)等作品之后,应四川爱乐乐团委约,叶小纲寄情巴蜀山水,创作了多媒体交响音画《锦绣天府》。2016年5月15日,《锦绣天府》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行的“大型多媒体交响音画《锦绣天府》音乐会”上演,这是该作品在本年度继北京、成都之后的第三度亮相。此场音乐会是“第33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青年指挥家林大叶执棒,四川爱乐乐团倾情演绎。

   

  演出当晚,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舞台上空悬挂三面大屏幕,随着交响乐队依次奏响《锦绣天府》的青峰竞艳、丹壑争流、空谷幽兰、沃野千里、梦萦天府、七彩云霞6个乐章,巴蜀故地奇伟的崇山、弥漫的山岚、沁脾的青绿、潺潺的溪水,以及遍布其间的古代佛教造像等具有历史积淀的人文景观,都通过目前先进的虚拟现实的VR技术,以实景影像的形式一一展现在听众的眼前。作品犹如一篇抒情散文,尽诉浪漫与深沉的情怀。在系列音乐段落中,可以听到钢琴、小提琴上流淌出充满幻想的诗情独白和空寂山间飘扬的竹笛悠鸣,也可以感受到二胡琴弦上跳动的市井欢乐与乐队声浪中奔涌而出的湍湍急流,以及朴实山民世代转踏的古老舞步。

  叶小钢教授认为,这部作品将音乐与画面结合的呈现方式与此前创作同为音画结合的、具有故事情节的电影音乐有所不同,《锦绣天府》好似旅途车窗外闪过的风景,音乐的写作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状态,并且每一个碎片化短小音乐片段都有具体的情景和细节作为内容依托。从作曲家为每一个短小片段都确定的、如“泸州回忆”、“竹影”、“汶川夜雨”等小标题上看,这种碎片化的设计在这部作品的形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与视觉感受相较,音乐的结构思维在这部作品中仍占据主导。从听觉出发,整部作品不乏音乐内在逻辑。作品由小片段组合而成的、具有表现主题的多乐章结构形式,更近似一些中国传统古琴曲、琵琶曲中带有文学意象性标题的段落组合,音乐材料于不断流动的变化中纳新吐故,以此取得似零散结合的乐章间、不断闪回记忆般的音乐有机性。同时,作为一部以明确地域文化为表现内容的作品,《锦绣天府》并非直白地尽采地域音调为构成元素。作曲家有意识地将四川一带的民间音调特征编织在自身的音乐语言之中,民间音调或似倒影般“映照”于西化音调的“包围”之中,或变形闪现倏尔消失。从音乐整体上看,作品反映出的作曲家个人抒情风格大于地域风格的体现。

   演出前,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云虎及上海文联党组书记宋妍,亲切会见了叶小钢,并鼓励他多为上海的音乐文化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