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音乐学院第175期作曲系专家讲堂于2017年6月14日,邀请到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贾国平教授作为主讲嘉宾。讲座以《关于结构、风格和技术的思考--< 风越苍茫>创作探索为例》为题,针对专业音乐创作和"丝绸之路创作计划"委约作品--《风越苍茫》(为琵琶与管弦乐队而作),贾国平教授阐述了自己对创作的思考与体验,并给予在座学生以中肯的建议。
贾国平教授首先讲述了自己对音乐结构、风格和技术的思考。关于结构,贾国平教授明确否定了曲式即是结构的惯性认知,指出"结构是一部作品从细节到整体的构建过程",所有的技术都要置于结构中思考。教授将结构分为曲式、组织和规则三个层面,而音乐的结构则包含了时间布局、陈述表达方式和音响结构/音响形态。教授认为一部作品曲式结构的划分只是对作品的表层描述,实际上音乐中各个结构体组织框架都具有关联性与内在的必然性。并以其一部"为琵琶与打击乐"的作品为例,详细说明了创作之时的结构布局和材料设计。
关于风格,贾国平教授也将其分为历史风格、民族风格和个人风格三类,并着重说明个人风格是作曲家个人的音乐语言、技术、艺术审美等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同时作曲家的创作是以历史和现实为背景依托,但这并不代表创作要拘泥于某一流派或风格。作曲家要时刻追求新的发现,书写自己的声音。
关于技术,贾老师认为对音乐而言,技术是一部作品从意到形--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它的设定与选择必然取决于音乐本体的需要,而且一些技术的创意与发展都源自于精神表达的需要。
以上阐述之后,贾国平教授结合音响详细介绍了自己创作《风越苍茫》时的所想所作。该作品由指挥林涛、琵琶独奏兰维薇和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共同合作,于2017年3月30日在北京音乐厅首演。受题材限定,贾国平教授详细了解了历史文化并选择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琵琶作为独奏乐器。为了使当今琵琶更好地模拟唐代五弦琵琶的音色,作曲家借鉴古曲《秦王破阵乐》的定弦,将琵琶的低音弦移低纯四度定弦。全曲由十个长短不一的标题段落构成,在结构布局上引用了唐大曲散序、中序、入破、急声四个结构的递进模式,将其打破重组,同时吸收琵琶古曲《海青拿天鹅》的结构特点。与常规不同的是作品的高潮是一个安静的段落,段落中隐伏的线条采用了带有西域风格的音阶。管弦乐队方面,作曲家将其设计为琵琶各种音响的拓展与延伸,二者共同营造丝绸之路的意象,展现中国自己的声音。
随后,贾国平教授特别邀请指挥家林涛教授和琵琶演奏家兰维薇副教授谈论自己对于音乐创作和演奏的感受与心得。兰维薇副教授讲述了自己在演奏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法,特别强调成就一部优秀作品需要作曲家、指挥家和演奏家互相信任与积极配合。而林涛教授则指出创作不仅需要技术的运用,更需要作曲家拥有个人独到的艺术见解和人文情怀。我们应该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养分,总结每一次的创作演奏经验,并且提醒作曲学生应该坚持自己的音乐理念。

讲座最后师生们积极向三位教授提问,问题涉及到创作中如何看待思考与实际写作的关系;如何看待与界定创作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如何追求个人的创作风格等,三位老师逐一回答。最后贾国平教授也着重指出创作需要思考,在思考中通过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找到创作的方向和路径,而个人风格则与作曲家对技术和材料的选择把握以及个人的情感、喜好、审美等有密切关系,同时还强调创作与生活息息相关,要辩证地认识我们接触的一切,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