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学期

NEWS & INFORMATION

新闻与资讯

谈近现代手风琴作品中的特殊表现形式——记中央音乐学院第168期“专家讲堂”之曹晓青教授讲座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17-04-28 10:00:00 更新日期:2023-08-01 10:26:20

 

  2017年4月19日下午四时,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办每周一次的"专家讲堂",继续如期而至。本期,我系荣幸地邀请到了我国著名手风琴演奏家、我校钢琴系党总支书记兼系副主任--曹晓青教授。在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曹晓青教授向大家介绍并分析了十首风格各异的近现代手风琴原创作品,就作品中的近现代写作技法如何演奏、乐器能产生什么样的特殊音效、自由低音手风琴的乐器构造特性、作品中作曲家的创作理念等方面为大家做了详细讲解并由自己的学生进行现场演奏。

  在讲座过程中,曹教授就作品中出现的音块、音块式滑音、琴键敲击色彩、刮键、有节奏的拍风箱以及风箱放气等在谱面上如何表示以及在手风琴上如何演奏会产生何种音效等都做了详细讲解。在介绍挪威作曲家诺特海姆(Arne Nordheim)创作的《光柱》这首作品时,曹教授讲到这首作品取自作曲家本身创作的一首协奏曲的华彩片段,其中的音响效果给人带来"光"一样的视觉感受,音块通常表示较强的"光柱",高音区漂浮着的节奏紧促的短小音符表示细小的"光束"。这首作品中有一处是在同一音高上演奏滑音的效果,曹教授向我们讲解到这是左右手演奏同一音高时右手通过手指和风箱的控制出现了"变形的音色"所造成的,类似于弦乐上的泛音效果。

  随后曹教授与大家探讨了作曲家、演奏家以及听众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创作应和演奏走的更近一些,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注意作曲技法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乐器上的实际演奏效果,将视觉与听觉紧密结合。而演奏家在作品演奏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作曲家的演奏技法标记,严谨的标记要自如的去演奏,而有一些标记是需要演奏者自己发挥的,这些情况下要注意将速度等掌握好,更要注意演奏过程中双手的配合自如。在讨论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奥(Luciano Berio)创作的《模进13"香颂"》这首作品时,曹教授提到了手风琴乐器改造历史,左手声部自由低音的改造为手风琴音乐表现力带来了质的飞跃,同时也为手风琴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曹晓青教授的讲座让我们切身的感受到了手风琴演奏的魅力,深入的了解到手风琴现代音乐作品创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更开阔了作曲创作技法运用的眼界。衷心感谢曹晓青教授在百忙之中来我系做的精彩讲座,同时也感谢几位同学的精彩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