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季学期

NEWS & INFORMATION

新闻与资讯

《廖辅叔全集》首发式暨纪念音乐会在我校举办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18-08-02 01:06:00 更新日期:2023-08-01 19:03:46

  2018年6月7日,《廖辅叔全集》首发式暨纪念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活动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科研处、出版社承办。首发式分为嘉宾致辞、赠书仪式、纪念音乐会三个部分。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赵旻,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次炤,哈尔滨音乐学院副院长陶亚兵,原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苏木、上海音乐学院校史馆办公室主任肖阳、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李淑琴、廖辅叔外孙女刘君华相继致辞。

  中央音乐学院各系所老中青几代学者、音乐家——陈自明、王震亚、俞慧耕、祝盾、李向阳、左因、潘必新、姜夔、吴天球、罗映辉、姚亚平、宋谨、周耀群、余志刚、和云峰、李岩……及廖辅叔先生的家属和陈田鹤、江定仙、喻宜萱等音乐家的子女,兄弟院校代表及来自社会各界的廖辅叔先生的亲友、学生济济一堂,纪念这位对当代中国音乐学术及文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  

  廖辅叔(1907—2002),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杰出的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诗词学家、翻译家。笔名伊微、伊令眉、令眉、辅、黎棐、缪公佐、尚棐、居甫。生于广东省惠州市一个深受维新思想影响的书香门第,幼承庭训,习文史诗词。1922年入广州英文专科学校。1926年转入有进步倾向的法官学校。在其兄青主(廖尚果,法学博士、作曲家、音乐美学家)的影响下投身革命,参加共青团,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这一时期随青主和德籍夫人华丽丝(钢琴家、作曲家)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德国语言文学。1930年受萧友梅聘请,到上海国立音专图书馆工作,1934年任校长办公室文牍(秘书)。1937年抗战爆发,赴广东,先后任广东第十二集团军政训处中校宣传组员、第四战区政治部中校秘书。1940年初脱离军职,以欧亚航空公司专员为虚职,致力于图书翻译。1943年移居桂林,任柳亚子主持的“南明史编纂委员会”秘书,参与撰稿。1944年赴重庆,任军委政治部秘书处秘书、编审,继续抗日工作。1946年应吴伯超之聘,任南京国立音乐院教授。1950年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1956年作为德语资深专家,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的翻译工作,会后又与德语专家冯至、季羡林等担任最后的定稿工作。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全国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化组成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理事及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史学会顾问。2001年5月,获中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赵旻书记首先致辞。他对《廖辅叔全集》高度评价,指出《廖辅叔全集》的编辑出版丰富了艺术理论研究成果,也为音乐学学科建设夯实了基础,他代表学校党委向《廖辅叔全集》首发表示热烈的祝贺!

  赵旻书记指出,从中外书籍发展的悠久历史来看重要专著文集的出版,我们就更能体会《廖辅叔全集》出版的意义。《廖辅叔全集》反映了廖辅叔先生长期以来在文艺理论、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以及创作领域研究和实践的成果。从篇目内容看,廖辅叔先生不仅在音乐学领域有着极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而且在音乐演奏和作曲理论方面也有着极深的造诣。更难能可贵的是,廖辅叔先生凭借着自己对文艺理论创新的敏锐把握和理解,十分重视将其研究应用在音乐教育教学之中,使得他的文艺思想更具有指导和启迪意义。编辑出版这样一套全集,不是简单的文本的汇集,而是经过学术辨章、内容分类、条厘缕析等方式,对文献进行深度加工,使作者的学术成就、艺术功力更为明晰,也使读者更便于查考和阅检。诚望音乐艺术界的各位专家学贤和后辈学人多多关注《廖辅叔全集》的价值和理论深度,感知廖辅叔先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魅力,这是对逝去学者和编者良苦初衷的最好慰藉和回馈。

  王次炤教授发言表示,为已故的在学术上有重大贡献、成果丰硕的老先生出版全集一直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传统。第一个出版的是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马思聪先生的全集,第二个出版的是著名作曲家江文也先生的全集,这两位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影响非常大的作曲家,出版工作也得到了作曲家原籍地方政府的支持,这都是以乐谱为主的全集。理论方面,已经出版了赵沨院长的全集,同时进行出版工作的是廖辅叔先生的全集。

  廖辅叔先生是我校德高望重、博采多学的大学者,他的学术包括了史学、美学、翻译学、文献学等领域。廖先生在音乐史领域的研究囊括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他的专著《中国古代音乐史》《萧友梅传》对古代音乐史、近现代音乐史的学科建设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廖先生还是是文学家,他的词作非常有影响。廖先生因为他的学识渊博被称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活字典,通过全集的出版大家都能感受到这一点。希望今后能看到更多已故学者的成果结集出版,这不仅是对中央音乐学院的建设发展,而且对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哈尔滨音乐学院副院长陶亚兵教授发言。陶亚兵是中央音乐学院培养的首个博士,廖先生是他的博士导师(1983年廖辅叔和杨荫浏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陶亚兵说,廖先生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先生的著述、创作、译文等关联许多音乐历史的细节,《廖辅叔全集》的出版无疑会受到音乐史学界的极大欢迎。廖辅叔先生博学多才,贯中西,通古今。廖先生关于西方音乐史的著述,对歌曲创作中词曲关系的论述,建国初期对苏联歌曲的翻译,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深入系统研究,近代歌词创作词曲关系研究,西方音乐文献翻译(包括两部中国人萧友梅、王光祈的德文博士论文)等诸多学术领域,都留下了先生先行者探索的足迹和指引后学的路标。这部全集便是最好的印证,“籍以全面彰显廖先生的人生历程和学术风范,以昭后人”,功莫大焉。

  陶亚兵向与会者分享了与廖辅叔先生师生之间许多难忘的细节。他说曾帮先生将词作录入电脑,其中有几篇文革时期涉及斗私批修的应时词句,后来成集出版时先生并没有摒弃,而特别注释“特存之以志吾过”,体现了先生心胸坦荡的品格。

  陶亚兵表示,有幸从师廖先生学习,多得学业上馈赠,“先生无私帮助后学,有求必应。他会把自己多年深思熟虑的问题毫无保留地与人分享,我自然是收益最多”。他也列举了自己目前在学术研究和教学上的成果,表达了顺着廖辅叔先生开辟的学术道路和为师之道不断努力的志愿。 

   
   

  中央音乐学院前音乐学研究所所长苏木教授致辞表示,廖先生的学术成果除了他的勤奋之外,还因为他是一个具有先进思想的学者。苏木教授概括梳理了廖辅叔先生一生几个重要阶段及成果,从上个世纪20年代追求进步,参加革命斗争的历史开始,到在上海国立音专工作时期的基本情况,以及建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主要贡献。苏木教授说,廖辅叔运用唯物史观,把音乐艺术形式的研究和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风俗放在一起加以研究,考察其历史渊源、发展传承的关系和脉络,这是对音乐史研究注入新的思维方法。《廖辅叔全集》是廖辅叔学术生涯的汇集,是一部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研究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非常有价值的文献。《廖辅叔全集》的出版是我们对廖先生最好的怀念。

  上海音乐学院校史馆办公室主任肖阳副研究员致辞。她从廖辅叔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初创时期的创建者和见证者的角度,梳理廖辅叔对上海音乐学院的历史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方面。第二,担任萧友梅秘书工作,对上海音乐学院初建时期教学、建设等多方面情况的详实记录。第三是参与早期音乐学术刊物的工作,以及为社会刊物撰稿,普及音乐的工作。第四,与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萧友梅、黄自及其弟子江定仙、陈田鹤等合作,进行歌词创作,留下了很多歌曲精品。通过这些回顾,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廖辅叔先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早期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历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李淑琴教授发言,谈作为学生晚辈及近邻对廖辅叔先生生活中的印象、学术上的印象。她从对廖辅叔先生生活中的风采,谈及他从文化名流到普通的军人和农民广交朋友,论及廖先生诗词歌赋等多方面的人生情趣,她说“廖辅叔先生兴趣非常广泛,读他的文章不仅能从学术中获益,而且还可以感受到一种妙趣和人生的哲理。”廖先生是传承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一代名士,又是有新思想的现代知识分子。论及廖辅叔在音乐学术方面的贡献,李淑琴教授说,作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1956年建系奠基人之一,廖辅叔开设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等很多骨干课程;改革开放后,他又开辟了中西音乐交流的研究领域,打开整个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思路,开阔了学术视野,至今还有很多学者(包括做西方音乐史研究的学者)都关注这个研究视角,出现很多研究成果。廖辅叔先生的《乐苑谈往》是中国音乐史文献研讨课中的必读书,可以说廖先生的学术血脉在音乐学系流淌。

  廖辅叔先生的外孙刘君华女士代表亲属发言。她表示,学校以这种仪式致敬德高望重的学者及其成就,纪念与展望,充分体现了中央音乐学院对知识分子、对学术的高度尊重与推崇。她说“外公本不喜欢为自己立传,他曾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我是不写自传的,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作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但为师者,不仅要‘传道受业’,还要‘解惑’,要告诉莘莘学子他的一生如何修身笃学,在音乐和文学的时空中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以此种方式现身说法亦不失为一种师道的境界。”

  刘君华表示,《廖辅叔全集》的出版发行,体现出中国最高音乐学府的担当,展示出学校领导的视野与情怀,也凝结着编委会各位和所有参与者、热心人士无尽的付出。她代表廖先生的家人再次感谢中央音乐学院领导及为《全集》辛勤付出的所有人。

  嘉宾致辞后,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赵旻、王次炤教授、出版社副社长邢媛媛共同向学校图书馆及廖辅叔家属赠书。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何荣教授及廖辅叔先生的外孙刘君华女士接受了赠书。 

  《廖辅叔全集》包括《音乐著作卷》《音乐译作卷》《文学著作卷》《文学译作卷》《综合卷》共5卷8册。第一卷《音乐著作卷》包括《大音乐家及其名曲》《中国古代音乐简史》《萧友梅传》《乐苑谈往》4本专著,和卷末“音乐篇什荟萃”86篇文章(1930-1981年,含遗稿3篇)。第二卷《音乐译作卷》共5本译著,为《西洋音乐发展史论纲》([德] 梅雅尔,上海新音乐出版社,1953年出版,作者今译名为恩·迈耶尔Ernst H.Meyer)、《音乐与现代社会》([德]梅雅尔,上海,新音乐出版社,1954出版)、《论现实在音乐中的反应》([苏]万斯洛夫В.В.Ванслов,北京,音乐出版社,1955年出版),萧友梅德文版博士论文《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瓦格纳论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出版),及卷末“译文篇什荟萃”28篇(1930-1983年)文章等。第三卷《文学著作卷》包括3本专著:《中国文学欣赏初步》,《谈词随录》,《兼堂韵语》(诗词集),及卷末“文史掇英”33篇(1956-2003年,含遗稿4篇)文章。第四卷《文学译作卷》包括6本译著:小说《饭桶生涯的片段》([德])约翰夫·埃贤朵夫、长篇童话《小彼得云游记》(巴塞维茨)、小说《煤》([波兰]席包尔-里尔斯基),戏剧《博马舍》([德]弗里德里希·沃尔夫)、《阴谋和爱情》([德]弗里德里希·席勒)、《玛利亚·玛格达莲》([德]佛立德里希·赫贝尔),及卷末“短篇与诗歌”13篇(1942——1984年,含遗稿2篇)。第五卷《综合卷》包括:廖辅叔的《人生自述》、年谱简编、书信,图片手迹、词作和译作歌曲等。   

  

  赠书之后,是一场小型的精致的纪念音乐会。在音乐学系教授蒲方导赏下,指挥系陈冰副教授携手刚刚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合唱团演出了8首合唱曲,钢琴伴奏马蓉;声歌系学生米家辉、宗铆喆、祝君灿、李金栩演唱了8首独唱曲目,钢琴伴奏简奕老师,这些曲目都由廖辅叔作词或译词。廖辅叔的曾外孙刘佳弈演奏了钢琴曲《奉献》(舒曼作曲)和《春舞》(孙以强作曲),表达对亲人的缅怀和对全集出版的祝贺。

  合唱曲依次是《怀古》(陈田鹤曲)、《亲爱》(江定仙曲)、《西风的话》(黄自曲)、《萤火虫》(江定仙曲)、《毕业别》(黄自曲)、《棹歌》(陈田鹤曲)、《八一三战歌》(陈田鹤曲)、《北洋大学校歌——1935年10月为建校40周年而作》(萧友梅曲,陈泳钢编配,北洋大学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今天津大学)。独唱曲依次是米家辉的男中音独唱《当我的恋人举行婚礼的日子》(选自《青年漫游之歌》套曲,G·马勒词曲,廖辅叔、喻宜萱译配)、《香港回归有日,感赋长句》(邹航曲,王时配伴奏),宗铆喆男高音独唱《静境》(江定仙曲)、《野玫瑰》(歌德词,舒伯特曲,廖辅叔译),祝君灿男中音独唱《前途》(江定仙曲)、《假如爱是为了美丽》(F·吕克特诗,G·马勒曲,廖辅叔、喻宜萱译配),李金栩女高音独唱《摇篮曲》(R·德梅尔词,R·施特劳斯曲,廖辅叔、喻宜萱译配)、《可爱的森林》(选自亨德尔歌剧《阿塔兰塔》,廖辅叔、喻宜萱译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