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1日上午10:00—11:30,以《走向“系统化”:对民族音乐创作、教学及演奏之现状与发展的点滴思考》为题的学术讲座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主讲人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著名作曲家李滨扬先生,讲座由民乐系主任助理胡瑜副教授主持。
李滨扬教授认为,当代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非常迅速,相应地要求文化的同步协调发展。关于民族音乐创作、教学与演奏系统化的思考,出发点和目的即是如何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当代专业音乐教育体制是西方式的,如何将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教学与演奏发展成为一个被全世界普遍认可和接纳并成为一个世界性普遍存在的音乐文化系统,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和思考的课题。
“系统化”本身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范畴,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就中国音乐文化“系统化”的具体范畴来说,既包括当下与过去创作的,以及将来要创作的中国风格音乐艺术作品,也包括传统音乐,而传统音乐才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根基。
从创作实践看,中国民族器乐种类丰富,已经运用于专业音乐创作的还十分有限,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从教学与演奏实践看,作曲家、演奏家都要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建议民乐系应该为学生开设国学课程。
建立民族音乐的体系,首先需要自成体系的曲目(成体系的练习曲与较成熟的音乐会曲目),需要对创作、教学的实践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推出规范化可通用的教材。作曲家与器乐演奏家在民乐创作上各有优长,应该加强配合与协作,把创作作为共同的事业。目前代表性曲目数量的不足已成为限制民族器乐发展的瓶颈,加强创作,推陈出新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最现实的出路。
民族音乐“走出去”不要仅仅局限在国外华人世界的有限范围,而要扩大在世界各国主流社会的影响力。举办有影响的专门的民族音乐作曲比赛、演奏比赛,也是扩大民乐影响的有效手段。从事民族音乐的教师应该以访问学者或教师的身份走出去,到世界知名院校开设相关课程或专业,以提升中国民乐、中国音乐文化的知名度。
民乐系田再励教授现场提问的问题是,民乐队既要在编制、规模、和声等作曲技法方面借鉴西洋音乐形式,又要保持中国民族音乐特色,对此应该如何定位?
李滨扬教授的回答是,内容为主,表现形式为辅,民族器乐音响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的。委约西方作曲家来创作中国民乐作品的尝试,目前来看效果并不理想,这说明只有熟悉民乐,充分挖掘乐器的潜能与文化内涵,才能创作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作品。对作品形式的多样化探索应该持包容的心态,音乐的人文特质、作曲家的个性和民乐的个性才是作品生命力之所在。
一位来自湖南的听众提出了两个问题。
问题之一是:民乐发展现状堪忧,专业团体精心准备的演出门庭冷落,免费发票也是观众寥寥,成了演员自娱自乐。没有观众何谈传承!问题之一是民乐应该如何吸引观众?
李滨扬教授的回答是: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强烈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欣赏方式。30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人们心理的浮躁。当一个民族重新沉静下来,情况也许会有所改观,加强中小学课堂音乐教育应该是较为有效的途径。
问题之二是:目前适合于中小学生和普通音乐爱好者的民乐合奏作品十分缺乏,这一问题应如何解决?
李滨扬教授介绍自己已经在作这方面的努力,希望能引起更多同道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