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陈宗群教授讣告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15-09-09 10:32:00 更新日期:2023-12-01 17:22:14

  

   陈宗群教授讣告

  

  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理论家,中国专业音乐院校西方音乐史学科奠基者之一、中国现代国民音乐教育的老前辈、离休干部陈宗群教授于2015年7月30日16时50分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陈宗群教授生平

  

  陈宗群教授1918年3月28日生于江苏江都(今属扬州专区)。幼年丧父。与其兄均喜爱唱歌。小学毕业后,兄弟俩先后考上扬州中学,并获准免交学费,在校期间,得到音乐教师悉心培养,免费授其钢琴,加之该校出色的英语教学,从而打下了良好的音乐和英语基础。

  1936年任镇江私立敏成小学音乐教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江苏省组织的抗战将士慰问团,曾参与运送医药和战时用品到淞沪抗战前线。1938年在重庆参加巡回歌咏队宣传抗日,活动于汉口、重庆、成都等地,并在李凌同志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新音乐运动。

  1940年任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教务员,兼任重庆私立复旦中学音乐教师。同年在该院主修钢琴(师从李翠贞)、副科作曲理论(师从江定仙)。1944年任昆明西南联大附中音乐教师。1945年任成都私立南虹艺专音乐系钢琴伴奏、乐理教师,期间曾参加成都新音乐社分社的音乐活动。他曾在八十高龄作诗真实地反映了他此时的内心情态,诗云:“民族灾难深重,救亡歌声隆隆。音乐鼓舞人心,不忘劳苦大众。”

  1945年赴上海。曾任地下党领导的上海中华音乐院教员(钢琴及钢琴伴奏),并担任《新音乐》杂志编辑。期间曾任上海青年会合唱团指挥,积极开展群众革命音乐活动。

  1949年上海解放后,在上海军管会文艺处音乐室工作(文艺处领导为夏衍),并受命参与接管广播电台。曾任上海文化局文艺处干部,并兼任上海交响乐团艺术指导、参与组建上海广播乐团。期间曾编辑出版“广播活页歌选”,并在上海《文汇报》副刊“锣鼓”上发表过普及性乐曲介绍的短文若干篇。

  1956年赴天津入中央音乐学院苏联专家进修班学习,师从苏联音乐学家康津斯基教授,专修西方音乐史。1958年2月起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西方音乐史”、“音乐欣赏”。1979年评为副教授,后晋升为教授,并获政府特殊津贴。1987年离休。

  陈宗群先生在几十年的音乐实践过程中,结合教学,曾翻译与撰写了许多有关西方音乐的专文,如《拉赫玛尼诺夫谈钢琴演奏》(刊载于苏联在上海出版的报纸《时代日报》)、《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和《安魂曲》等等。20世纪60年代为纪念莫扎特、肖邦、德沃夏克、李斯特、勃拉姆斯等作曲家撰写过多篇文章,为苏联音乐欣赏会多次做报告、开讲座等;70年代初,他参加《光明日报》音乐组的工作,是《苏俄音乐与音乐生活,1917~1970》的翻译者之一;1973年参加“国务院文化组”委托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舞蹈研究室(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写《西洋音乐史》的工作;改革开放初期,1984年陈宗群同志在《人民音乐》、《音乐研究》编辑部召开的“外国音乐座谈会”上,详细介绍了格劳特的《西方音乐史》一书,得到与会者的热烈反响;80年代亦曾参与原文化部演出公司的大量有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编译工作。

  陈宗群先生所授的每一堂课都内容丰富,引经据典、博采众长,深入浅出,语调抑扬顿挫、形式生动活泼,谱例也都亲自弹奏(他弹得一手好钢琴),听者津津有味,深得学生的喜爱。其精湛的讲课艺术可一言以蔽之:富有内在的激情和全身心的投入。如果没有对音乐的热爱,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如果没有长期的积累,如果没有对学生的深深的爱,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哪能达到此种境界!?

  学院师生和许多音乐爱好者都称他为音乐知识的活字典,遇到问题都找他,而他总是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不但毫无架子,而且非常平易近人、热情耐心地奉献自己的知识。

  在西方音乐史教材建设和史料搜集方面,先生也有诸多贡献。20世纪60年代陈宗群与张洪岛(主编)、汪毓和、于润洋一起受命编写中央音乐学院试用教材《外国音乐史(欧洲部分)》工作,并于1964年内部印发(时称“大白本”);1983年该教材改名为《欧洲音乐史》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影响至今。先生的主要译著有《西方音乐史(第三版)》([美]唐纳德·杰伊·格劳特著),并为该书加注了大量重要的文化背景材料和注释。

  先生为人热情、善良率直、幽默风趣,助人为乐。虽近百年生涯身多阅历,但终以普通知识分子自居,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勤恳教学、敬业尽职、默默奉献而鞠躬尽瘁,堪称为人师表。

  

  陈宗群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