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音乐文献保护论坛及工作坊”日前圆满落幕。来自全国各地大专院校、艺术院校图书馆、国内外音乐文献收藏与保护机构的专家、学者、负责人及从业人员出席了本次盛会。
5月21日的“音乐文献保护论坛”由副院长叶小钢教授致开幕辞,馆长贾国平教授与副馆长吴旭担任主持。历时7个小时的论坛,热点频频,先后有十一位专家进行了大会发言。他们之中有从事文献保护的国家级决策者、领导者,有长期在音乐文献保护一线工作的权威专家,也有艺术院校从事音乐研究、文献建设的资深学者与教授。
国家图书馆张志清副馆长赞赏本次会议对弘扬音乐文献保护具有积极意义。在以《保护音乐文献,留住民族记忆》为题的发言中,他谈到了建立全球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重要性,强调内地、港台与国外业界同行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进一步联合行动,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张馆长还为与会者系统地介绍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开展情况,并针对国内当前的音乐文献保护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贵州省谢庆生副省长作为贵州大学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专门为本次会议准备了精彩的双语发言,重点从“民族音乐多样性让人类生活更绚丽”、“保护民族音乐多样性的途径和内容”和“数字技术让民族音乐更加丰富多姿”三个方面谈起,图文音声并茂,带人们领略了贵州地区少数民族丰富而独特的音乐文化,提出了如何创造民族文化生态环境,让民族音乐得以持续传承的课题,并列举了一些利用数字技术,获取民族音乐元素,进行艺术创作的成功案例。他指出,“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云技术等数字音乐技术的发展,为音乐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捷的条件、高效的手段和高端的技术,使得不同方面的音乐人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开展对音乐的欣赏、研讨、创作、制作等全方位的合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民族音乐交流的范围和水平”。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院长袁静芳教授的发言围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开放项目——“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的建设展开。由她出任主编的这一数据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古琴音乐文化的百科全书式的数字文献。它的建成,不仅为人们全面认识、深入了解古琴音乐文化提供了准确、翔实的资源保证,而且创建了我国第一部音乐数字化服务的标准体系,这是音乐学学科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的新成果,体现了学科交叉观念与实践的创造性意义,对于探索和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走向新兴产业化发展途径,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谈到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建设的初衷,袁教授感触颇深,她认为这是我们作为文化传承者和教育者的责任,同时,也是时代所赋予的责任。一番表述,引发了在场嘉宾的强烈共鸣。
本次论坛还特别邀请到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民俗中心的文献保护专家叶娜博士和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音乐数字典藏中心主任黄均人教授作专题发言。叶博士首先介绍了美国国会图书馆概况及其众多音乐文献保护项目的立项目标与实施情况,并就当下流行的口述历史与视频录像记录档案方式进行了讲解,使大家了解到这一类文献是如何经由专业化的处理、加工,为美国本土乃至全球读者服务的。黄教授的发言一方面对数字化保存工作的历史源流进行回顾,另一方面指出了音乐典藏工作的策略与方法。两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即“大家都陷入数字化的迷思当中,认为要尽快将所有文献数字化,而这项工作也比较容易获得经费支持。然而,在积极数字化之后,原始文件如何处理?数字化档案如何管理? 如何提供给使用者? ”(叶娜)。在数字化保存方式成为主流的今天,关于文献原件的保存与处理、数字化文献的管理与利用,无疑是值得深入研讨的课题。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红彦与大家分享了国家图书馆在古籍特藏资源的保护、利用与服务等方面的经验,并期待与同行交流文献保护方法,解决工作出现的某些实际问题。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小盾教授通过对古文书学的历史沿革回顾、汉文音乐文献研究状况的梳理,探讨了汉文音乐古籍(Ancient Book)和音乐古文书(Paleography)的资料考据及编目等核心话题。美国威斯里安大学音乐图书馆馆长亚力克.麦克莱恩(Alac MaLane)博士的发言主要关注有声档案的制作及其发表过程中产生的版权归属问题。香港中央图书馆郑学仁馆长回顾了十年来从事“香港音乐特藏征集活动”工作的苦与乐,并进一步回应了叶娜博士和黄均人教授对于数字化工作的思考,提出“数字化不是灵丹妙药,其背后的问题,诸如原件的保存以及数字化产品如何有效地应用更为重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音乐资料馆蔡灿煌博士通过实例阐释,分析了乐器作为“音乐历史记录品”的收藏价值及对音乐学研究的重要性。他在发言中着重介绍了国际乐器博物馆与收藏委员会于2011年开通的“乐器在线数据库”(MIMO-Music Instrument Museums Online),认为这种对乐器进行保存与展示的方式,将使乐器成为“打开历史的‘另类钥匙’,再现历史以及文化复元的依据”。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主任顾犇博士介绍了国际编目界的最新动态,并分析指出了这些新原则的确立对于音乐文献编目工作的意义和影响。
在5月22日召开的馆长论坛上,贾国平馆长召集与会音乐院校馆长与来自港、台及海外的同行共同商议“华人音乐文献集藏”项目,来宾们展开了热烈讨论。论坛上下半场分别由天津音乐学院王建欣馆长和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平馆长主持。
郑学仁馆长与黄均人教授率先回顾了该项目的缘起——在国图发起的中文文献资源共享会议的倡导下,两岸学者逐渐达成了共建共享音乐资源的初步意向。钱仁平馆长针对“华人音乐文献集藏”项目建设面临的多重实际困难,诸如资金与人力不足、尚需政府扶持等,提出“两边推进”的工作方式,即一方面由顶层进行宏观设计,启动工作;另一方面由基层图书馆围绕自己的特色馆藏、学术取向及学院要求开展细致的工作。
针对台湾音乐中心苏桂芝主任发来的项目规划书,与会来宾发表了不同意见。王建欣馆长认为,该项目表达了多方进行合作的良好意愿,但如何深入开展需谨慎、深思。通过论坛发言的契机,他向大家比较详细地展示了CALIS主持下正在建设的音乐特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郑学仁馆长提出,应细致分析该项目的管理策略,究竟由一个什么机构进行管理最为合适,并应解决相应的财政来源与人才来源的问题。西安音乐学院刘荣弟馆长和沈阳音乐学院王学仲馆长认为,各地都有带有地方色彩的特色馆藏,整合为一个大的资源,是非常好的项目。但应该依据各馆实际情况,制定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分步骤地实施。关于具体的共建共享模式,蔡灿煌副馆长提议借鉴“乐器在线数据库(MIMO)”的网络互联共享模式,实施标准化的统一制作与管理。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宋显彪副馆长则认为,各馆的数字资源应放在本地进行管理、制作,元数据可上传到共建平台上进行检索查询。
贾国平馆长和钱仁平馆长认为“华人音乐文献集藏”的概念和范畴尚不明确,或可进行重新限定和调整。贾国平馆长认为,地方艺术馆在器乐集成、民歌集成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九大音乐院校作为教学为主体的单位,应更多地从创作、表演的角度去切入。我馆正在建设的“中国现代音乐信息中心”、“古琴艺术中心”未来可纳入到华人音乐集藏项目中。
虽然本次论坛未就“华人音乐文献集藏”项目达成最终的书面意见,但与会馆长、专家都表示,愿促成各大音乐图书馆与音乐机构之间文献资源的交流互惠,在共同约定的条件下实现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工作坊从22日至24日,为期三天。来自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全国各大音乐院校、清华大学以及香格里拉民间音乐保护协会等图书馆同仁汇聚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共同学习、探讨音乐文献资料的保护和整理。
此次工作坊特邀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民俗中心叶娜博士;美国威斯里安大学音乐图书馆馆长、世界音乐档案中心主任亚历克·麦克莱恩博士;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暨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音乐数字典藏中心主任黄均人博士;香港中央图书馆郑学仁馆长,专家从录音磁带、档案处理、档案检索、音乐有声文献保存和数字化等多种角度作了专题讲座。
亚历克·麦克莱恩博士的《现场录音磁带的保存、编目和传播》提出档案管理人员在处理录音保存时通常面临两大问题:1、不可预知原始录音的质量和格式。2、原始录音制作人员所提交的文档同样也存在不可预知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成为困扰档案管理人员的难题。诸多因素往往会直接导致音乐录音的保存、传输、存储和获取。而20世纪后半叶起,磁带成为录音领域最主要的音频保存途径之一。尽管今天亚历克·麦克莱恩博士的讲座详细探讨了针对现场录音,今天我们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录音磁带进行保存,以及编目、在线传递等等。
郑学仁馆长作了《音乐图书馆概论——对华人地区音乐图书馆发展的启示》的讲座。其中论述了,音乐图书馆学,作为一门处理图书馆音乐文献的专业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在欧美等地区逐渐形成较为规范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华人地区一直缺乏符合华人音乐图书馆的香港内容。讲座包括:1、音乐图书馆学的基本概念;2、音乐图书馆学的历史沿革;3、华人地区的音乐图书馆学 --- 以香港为例;4、音乐图书馆学的一点思考。郑学仁馆长认为一名合格的音乐图书馆员应该是一个有音乐专科知识的认可图书馆员 、需要有深厚的音乐背景、在音乐及图书馆学两方面都需有天份及训练。通过以香港地区音乐图书馆学状况的分析和研究,他提出,音乐图书馆的教育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需要与时俱进,有新的观念,吸收新的科技;根据各地不同地域文化、教育标准、营运模式、法规调整标准;注意不同的人力需求,发挥个人的潜质。
黄均人博士的《音乐有声文献保存与数字化工作坊》(I II)详细讨论了如何将78转、33转圆盘唱片作原件保存以及数字化的工作,并以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唱片《贵州高原气象新》为例进行示范。内容包括:数位典藏时代的来临、声音载体的主要类别(蜡管、78转SP唱片、33转LP唱片、磁带、数位时代)、在技术上所要面临的问题、数位化时首先要关注的目的、老唱片播放、数位化以及录制完以后数位档案处理问题、原件存放问题等等。黄均人博士提出工作者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数位化工作的目的是什么,这将直接影响到数字化设备、数字质量等一系列后续问题。声音典藏工作的四项最基本任务为:获得、建档、存取、保存。而老唱片的典藏可分为两大步骤:1、原始文件的处理。包括老唱片清洗、修复、保存和命名。2、数位化。包括:唱针选择及沟槽的检视、数位档案制作、数位档案后制和产出成果。
叶娜博士的讲座从两方面展开。1、《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民俗中心档案处理》:探讨了建立完善的档案体系对保存珍贵馆藏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法。叶娜博士提出馆藏文献的收集工作首先是对特定馆藏资料的编号、制定处理计划、载体和格式分类。对文件的内容进行分析,作大致描述,提出文献保存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对馆藏条件是否符合收藏标准进行评估。每一件文献、手稿都应该按照其具体状况、材质、酸度、油墨及纸张等因素制定保存方式、修复步骤和方法。叶娜博士以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中国现代音乐信息中心、中国古琴艺术中心所藏作曲家手稿、古籍善本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制定特定的保存方案。2、《简述档案文献检索工具的发展》:叶娜博士着重介绍了编码档案著录标准(EAD)的功用,并介绍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民俗中心在EAD使用方面的状况、EAD发展演变历史等等。她提出建立索引指南对完善档案、完善资料文献保存极为重要。一份完整的索引指南(Finding aid)包含:典藏摘要(Collection Summary)、搜寻关键名词(Selected Search Terms)、典藏系列资讯(Administrative Information)、年表、典藏物品分类项目。目前美国国会图书馆已经有超过一千份以上的索引指南,国际学者能够通过网络直接获取档案文献的信息。这对加强文化交流、档案制作和管理意义重大。
正如人们所展望的,本次“音乐文献保护论坛及工作坊”名家荟萃,为海内外同行之间交流互动提供了平台,实现了权威性、专业性以及实用性的办会宗旨,使人们熟悉了音乐文献保护的历史沿革、国际化的保护观念与策略,了解和掌握了当代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音乐文献保护作为一项事业,将规范、标准、精细、有序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