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著名指挥家叶聪指挥我院民族管弦乐团为广大乐迷奉献了一场精彩的音乐盛宴。院党委书记郭淑兰等学院领导出席了音乐会。音乐会开演之前,郭书记为叶聪先生授予客座指挥及教授的证书。民乐系主任于红梅教授主持了授予仪式及音乐会。
于红梅教授对本次音乐会和叶聪先生的艺术成就做了简单介绍。她说,本场音乐会是今年秋冬音乐季民乐系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为民乐系学术之家系列活动的第四十期。叶聪先生在民乐系短短4天的教学排练中,接受指导的乐团师生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她对叶聪先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毫无保留的传道授业精神表示钦佩和感谢。
音乐会上演了王丹红作曲的《弦上秧歌》,郭文景作曲的《滇西土风组曲——阿瓦山》,周龙作曲的琵琶协奏曲《霸王卸甲》(琵琶:章红艳),秦文琛作曲的唢呐协奏曲《唤凤》(唢呐:石海彬),罗伟伦作曲、陈献瑞作词的朗诵与乐队《天网》(朗诵:周志强、廖菁)。我院作曲系主任郭文景教授、秦文琛教授、作曲家王丹红上台向观众致谢。叶聪先生大气儒雅、严谨而又洒脱的指挥风格,加上我院章红艳教授、石海彬副教授和国家话剧院院长、配音艺术家周志强、中国广播艺术团译制导演、配音演员廖菁等重量级的演奏家、艺术家的倾情助阵,使音乐会人气超高,引爆全场。音乐会最后加演了融合民乐与爵士等现代元素的《北京一夜》(编配:罗伟伦),激动人心的掌声冲淡了深秋的寒意,为音乐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1月3日下午,叶聪先生在综合楼1209以讲座的形式和广大师生、乐迷进行互动,就当代华乐发展等重要问题与师生交流。于红梅教授、章红艳教授、王建华教授、石海彬副教授等老师及参与音乐会的同学参加了讲座,讲座由于红梅教授主持。她对叶老师在短短四天的训练指导下,使得乐团在艺术品质、声音、技术、演奏状态和精神面貌上有了很大起色和提高表示由衷的钦佩和感谢。她说音乐会的反响非常强烈,无论是台上的乐队成员还是台下的同行和观众,对音乐会的评价非常高。于红梅教授当场念了作曲家王丹红为音乐会成功发来的微信,及参与此次学习演出的同学所写的深刻体会。
叶聪先生的讲座从他的音乐之路讲起。他说,他早年的音乐学习与我院有着深远的渊源,在少年时代就到中央音乐学院来跟随周广仁、郭淑珍等教授学习。他谈到介入民乐指挥的有关情况时,结合丰富的音像资料,将自己多年乐坛实践的经验梳理成六个主要方面,与参加座谈会的老师同学分享。他认为当代华乐团的发展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第一,曲目选择一定要有地域特色,如他对于南洋风格曲目的实践。第二,创作上要中西结合。要有中华民族汉唐祖先的博大胸怀,技术上要注意血缘关系乐器的结合,要有高雅的趣味等。第三,演出曲目上要注意classic(古典音乐)与public(大众音乐)的比例要相当,吸引年青人来听。通俗音乐也须要高雅的趣味。第四,多媒体介入是世界艺术发展的大趋势。要有视觉的东西,年青一代的听众需要有视觉的东西。第五,华乐有普世价值,我们要发展它,把它带到世界去。应该冲破“民乐”这个社会学、民俗学的视域,作品的存在要有世界意义,要让华乐与贝多芬的交响乐等西方经典音乐同台演奏,由此他还请了西方作曲家来创作华乐。第六,音乐、戏剧、戏曲相结合。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艺术表现力,是给乐队更多的机会,吸引观众群,吸引更大的投资。其中对于中华音乐的普世价值,叶聪先生尤为强调。对于华乐声音的实验与改革他以丰富的音像做展示讲解,他在华乐与西洋美声的歌剧实验、演奏西方巴洛克时代的作品、为流行歌曲伴奏等方面的做法,使人耳目一新。
于红梅教授介绍了我院民乐系的合奏课及拉弦乐教学改革的有关情况。章红艳、王建华分别介绍了弹拨乐、打击乐的发展情况及教学改革举措。叶聪先生对民乐系的教学改革理念及实践表示钦佩,他期望改革的步伐能够再快些。他再次讲到音乐会开始前说过的话:这次的中央音乐学院之行和这么多年轻的音乐家在一起很高兴。来的目的是开一扇窗户开一扇门,让年轻的学子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万紫千红。
附叶聪简历:
叶聪,现任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美国南湾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中国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客席教授。
叶聪先生自5岁开始学习钢琴,于197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攻读指挥,1981年获纽约曼尼斯音乐学院颁发的全额奖学金,进入该校进修音乐学位课程,毕业时获学术优异奖。1983年,他赴耶鲁大学攻读硕士课程,成为指挥大师梅勒门生,并先后跟随鲁道夫、史勒坚,以及薛林、韩中杰、黄贻钧、曹鹏等名指挥家学习。叶聪曾被挑选参加由芝加哥交响乐团赞助的“指挥家深造计划”,并接受其音乐总监巴伦邦及首席客座指挥布莱兹的指导。1991年4月,他临时代替抱恙的巴伦邦登上指挥台,成功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演出。此外,叶聪曾担任西北印第安那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圣路易交响乐团助理指挥、佛罗里达州管弦乐团驻团指挥、纽约奥尔班尼交响乐团的首席客座指挥,香港小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他也是北京华夏艺术团的首席指挥、上海新音乐重奏团的发起人之一。1995年,他与南湾交响乐团获颁美国作曲家、作家及出版商协会大奖荣衔。2001年5月,他应邀指挥了巴黎—上海卫星双向电视传播音乐会,法国国家交响乐团与上海广播交响乐团联合呈献演出,透过卫星电视传播,吸引了欧洲与亚洲上亿观众。
自2001年以后,在他的领导下新加坡华乐团迅速拓展演奏曲目。他策划了包括交响幻想史诗《马可波罗与卜鲁罕公主》、《千年一瞬——与陈瑞献的音乐对话》、《大唐风华》、《雷雨》及《海上第一人——郑和》等大型音乐会。同时,在《离梦》中把汤显祖及莎士比亚名著融为一炉的初步概念也来自他的构思。这些成功的制作不但广受好评,也把华乐艺术推向了更高的层次。这些年来,叶聪在乐团演奏质量上的不断坚持与努力,使乐团在音乐性、技术性,以及总体音响上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2005年,他带领乐团远赴伦敦、盖茨黑德,以及布达佩斯春季艺术节,成功指挥了一系列的欧洲巡演。2007年10月,乐团在他的领导下,展开了中国巡演之旅,先后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澳门国际音乐节、广州星海音乐厅、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和深圳音乐厅中成功演出。2009年8月,乐团成为历史上第一支应邀在爱丁堡艺术节开幕周演出的华乐团。2013年10月22日,叶聪被新加坡总统授予“新加坡文化大奖”。
叶聪在指挥教育界亦极富盛誉。他现任中国音乐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客席教授。自1992年起,他已是捷克交响乐指挥工作坊的艺术总监,并曾在美国“指挥家联盟”与北美交响乐团联合会举办的工作坊担任讲师,以及时常应邀到瑞士举行的国际现代音乐指挥大师班担任主讲。另外,他曾同雨果、Delos 与 Naxos等公司合作录制了多张音乐光碟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