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11月24日晚,北京音乐厅座无虚席。伴随着指挥胡咏言先生的指挥棒轻缓地落下,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我院作曲系6位作曲家的管弦乐新作首演,获得了圆满成功。
这场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担纲演奏的音乐会,6首新作均为我院“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交响乐精品工程》的入选(或征集推广)作品。
杨勇的《希伯来诗篇——为大型管弦乐队而作》拉开了整场音乐会的序幕。这首作品以犹太民族的诗歌“Diwan”为灵感和素材来源,全曲分为三个部分,从第一部分自由缓慢的节奏律动过渡到激烈而又奔放的第二部分,并不间断地进入深沉悠长的第三部分。杨勇以一种“局外人”的视野,捕捉到了犹太人历史文化长河中宗教和世俗的情怀,展示了作曲家对非西方音乐的当代观照。上半场第二首曲目是常平的《黑光》,该作品充满了对二元世界辩证的哲理思考:高与低、强与弱、善与恶、光明与黑暗…世界以对立统一的方式存在,而作品也在对立统一的张力中,体现出一种精致的平衡,点描技法恰到好处的运用,使作品令人充满遐想,把《圣经》开篇的首句作为作品简介则进一步突显了哲理意味。上半场最后一首作品是李滨扬《九天——为管弦乐队而作》,该曲是作者用音响对中国古代《太玄》一卷中“九重天”的浪漫想象进行情感描绘。音乐超越单纯的时空概念范畴而表现了厚重的人文情怀,乐曲的九段音乐浑然一体又富于变化。
下半场的第一首作品《落叶吹进深谷》,乐曲标题取自北岛的诗歌《走吧》。与充满诗意的标题不同,作曲家贾国平在这首作品中呈现的是对现实人生体验的深刻表达,由五个连续演奏的段落组成的乐曲营造了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悲悯与祈福共存,象征与写实一体。所以不难理解作曲家用这首作品悼念“5·12汶川大地震”中罹难的孩子。第二首作品,董立强的《挽歌》巧妙地将“7·28”、“5·12”、“3·11”等令世人哀痛的数字转化为音乐语言。以复三部曲式结构扣合“现在—过去—现实”这样的文学构思。作曲家对管弦乐队整体张弛有度的控制,不仅在音响上使人感受到灾难来临身临其境的恐惧,更让人体会到灵魂的升华与统一。刘长远《第四交响乐<天地开>》以宏大的音响和磅礴的气势描写了盘古开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场景。全曲分为“混沌时期”、“天地开”、“开拓天地”、“光明的世界”四个部分,全场音乐会也在这首结构庞大的作品中结束。
纵观全场,6首作品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但都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这些作品在对人文情怀进行哲理思考的同时,又展示了当代最典型的音乐语言。六首新作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了交响音乐的无穷魅力。正如一些听完音乐会的业内人士表示的那样,这是一场具有国际水准且充满宏大叙事的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获得的成功也为我院《交响乐精品工程》这样一个意义深远的项目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此前,这个项目于2010年6月和2011年4月分别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和北京音乐厅成功举办了《<蕊香凝馥>——中央音乐学院“211”交响乐精品工程作曲博士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光影的素描>——中央音乐学院“211”交响乐精品工程作曲硕士交响乐作品音乐会》。该项目还与人民音乐出版社合作推广出版了中国作曲博士交响音乐作品《冰与火的幻想》、《风定云墨》、《打歌——瓦山记忆》、《蕊香凝馥》、《光影的素描》等五个CD系列。此外,《交响乐精品工程》入选及征集作品的乐谱出版工作日前也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其他几部作品(含入选卷和征集推广卷)有:《交响序曲》(郭小虎作)、《莲花》交响曲(郭文景作)、《广东音乐组曲》(叶小纲作)、《交响组曲<精卫组曲>》(唐建平作)、《第一交响曲<致极地Ⅱ>》(张丽达作)、《交响序曲》(陈岗作)、《九天绿洲》(王斐南作)。显然,无论是各类音乐会的演出还是乐谱的出版与推广,《交响乐精品工程》都为推动当代音乐,尤其是交响音乐的发展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该项目主持人唐建平教授所概括的那样,这个工程对当代中国交响乐发展而言是:“重重一笔,独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