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中国音乐文献外译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11-10-31 10:22: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31:18

   
  10月22-23日,由我院音乐学系主办的“中国音乐文献外译研讨会——暨《中国音乐辞典》(英文版)专家咨询会”在学院教学楼717会议室召开。来自大陆、香港、英国、美国、加大拿等音乐学院的专家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发言。院领导肖学俊充分肯定了此次会议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当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中文音乐文献外译对国外了解中国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22日上午的会议由刘红柱教授主持。香港浸会大学音乐系助理教授文圣博(John Winzenburg)以《音乐翻译中的若干问题》为题,介绍了一些中国音乐研究的英文书籍和文章,列举了其中的翻译问题,最后建议要形成一个系统的翻译体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员钟思第(Steven Jones)在题为《术语与思维》的发言中,从翻译什么?谁来翻译?以及建立索引等方面提出建议,他目前采用的方式是与有实力的国内学者共同合作,用不同的语言文本写给不同的读者。香港浸会大学音乐系教授林青华教授以《为西方学者写中国音乐:基本方式和文化差异》为题,提出西方学者写作中国音乐时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同时由于文化差异导致西方学者的研究视角不同,因此英译文章要考虑读者群体。

  22日下午的会议由林青华教授主持。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方建军以《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英译的几个问题》为题,提出英译文献翻译需要中外合作、音乐与非音乐专家合作,对准确理解和外译会起到重要的学术作用。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李幼平的发言题目为《西方人对中国学者所讲中国音乐史的异议》。他以中外学者的学术思维的差异为例,引导出外译时要注意的学术思维差异问题。星海音乐学院教授任达敏从《音乐文献中文英译的常见问题》谈起,对《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作者英文摘要修改中常见问题进行了归纳,如语法、用词、语义的理解和使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汤亚汀以《音乐文献外译三题及对<中国音乐辞典>(英译本)建议》为题,分别从“读者对象:国外还是国内?”“音乐术语:异化还是归化?”“标题文本:翻译还是写作?”等三方面阐述了英译的基本问题,并对《中国音乐辞典》(英译本)的修改提出了可操作性意见。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红柱以《对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文献翻译文献专业的思考》为题,介绍了该专业的教学情况以及招生中的两难问题,即突出英文能力还是音乐能力。

  23日上午,我院教授张伯瑜主持“《中国音乐辞典》(英译本)专家咨询会”。张伯瑜首先介绍了《中国音乐辞典》的工作和进展情况,与会专家张振涛、李玫、李昕、谈龙建、杨民康、项阳、Tony Anthony Paul De Ritis、欧阳韫、温永红、余志刚、刘经树、李光明、陈荃有、杜娟以及前一天主题发言学者等20余人充分肯定了《中国音乐辞典》(英译本)的学术价值,同时针对此书翻译之艰难、工程之浩大,在整体和细节上给予了诚恳而深入的交流,如结构、体例、条目、内容、语言及合作翻译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意见。张伯瑜教授最后表示通过专家们的深入讨论厘清了修改方向,尤其是与各领域专家的深入讨论将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中国音乐文献外译研讨会——暨《中国音乐辞典》(英文版)专家咨询会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期待中国音乐文献外译走向世界,相信《中国音乐辞典》(英文版)的不日出版,将成为中国学者与世界学术界相互沟通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