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好戏正上演,霸王与爱人诀别……”悠扬的歌声在深秋的上海大剧院中回旋,舞台正中,一排排老式窗棂高大而压抑,背后夕阳下的前门显得苍凉而孤单。数十位民国扮相的演员分列舞台两边,共同吟唱着一段表现看戏人心情的歌曲,沉重而美丽。就在这样的气氛下,带有浓浓中国风韵与歌剧神采的全新原创歌《咏·别》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作为中国原创歌剧,2010年10月17日登陆上海歌剧院大舞台的《咏·别》由叶小纲教授作曲,众星云集、精彩纷呈,以交响化的歌剧构思,精致的配器手法,优美的旋律,以及整个舞台雅致、精美的氛围和歌剧演员的精彩演出征服了观众。北京和上海的众多专家、学者、音乐家及乐评人均参加了该剧在两地的首演式。
首演圆满落幕后,国内外一流媒体纷纷在主要版面大幅报道了《咏•别》的演出盛况,并对该剧的音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新闻周刊》、《新民周刊》、《北京青年周刊》等著名媒体还对作曲家叶小纲进行了专访;《北京晨报》更是用“几乎完美”来形容《咏•别》的音乐,报道中称:“《咏•别》故事情节的层层细密推动是相当‘中国大众化’的,而叶小纲的音乐则是更加追求用西洋音乐的色彩将京剧的线条幻化成绚烂的彩虹,在戏剧情绪的推进上更加讲究内心丰富情感的细腻变化。从现场的反响看,《咏•别》无论从音乐还是戏剧上,都赢得了业内好评并深得普通观众的喜爱,这在近年来中国当代歌剧新作中是极为罕见的。”《新民周刊》认为:“《咏•别》吹响了中国歌剧前进的号角。”《歌剧》杂志评论说:“《咏•别》是中国文革后最重要的歌剧宣言。”
《咏•别》的音乐更是获得了业内人士、评论界和诸多的世界级艺术经纪公司的制作人近乎一致的好评。
国际著名作曲家谭盾观看演出后表示:“这个戏成了,应该经常演。配器精湛,可以拿无数段落作为组曲演奏。尤其是男高音部分,写的和唱的都是这个戏的亮点,合唱也很精彩。这么好的戏一定会得到广泛的关注,现在制作一部歌剧很难。能出现这样有思想的歌剧,相当不容易。”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许舒亚认为:“这是中国原创歌剧作品中,创作手法最成熟、个性特征最强烈,同时也是结构布局最严谨的一部歌剧作品。这部作品的唱腔设计、乐队写法和戏剧布局都很紧密。”
上海歌剧院院长兼指挥家张国勇也说:“歌剧走出属于中国自己的艺术道路,还需要一个不断积累和探索的过程。我觉得这次的《咏•别》让我看到了希望,因为它的曲子写非常精彩。他(叶小纲)的作品兼具可听性、艺术性和技巧性,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著名乐评人陈志音则表示:“《咏•别》调动歌剧思维的音乐写作,总体上对素材的处理、技法的使用、形态的呈现,前无先例,他人若想模拟效仿,料也几无可能。”
《咏·别》:超情爱
《咏·别》结合了中国传统与西方戏剧之长,共分四幕:《相遇》、《应诺》、《流离》和《诀别》。全剧以20世纪初的北平京剧界为背景,描写了一位理想主义者短暂而强悍的人生——天资聪慧的剧作家唐麟声偶然邂逅武生名角杨少山。后者唱功精湛、英姿飒爽,唐麟声对其一见钟情,开始为杨少山创作《霸王别姬》,但他的爱慕之情却被杨少山拒绝,最终在新戏热闹上演之时,忧郁孤寂地离开了人世。
《咏·别》纯粹唯美的爱情态度构成了本剧与众不同的精神骨架,也正是剧本所反映的艺人事业、情感和社会的冲撞吸引了作曲家叶小纲,在他看来,主人公对感情孜孜不倦的追求,有着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但是面对复杂的社会,一切美好的情感却只能挣扎在矛盾中,最终只能归为一首无奈的情感悲歌。“在那个时代,为真爱而选择告别人间是必然的,因为那种精神吸引的感情观完全不能容于肮脏、丑恶、不人道的社会之中。我们赞美真情,这是艺术的使命和力量”叶小纲解释道。
精心创作
作为享有国际声誉的作曲家,叶小纲多年来获奖无数,在尝试过交响乐、室内乐和影视音乐并取得巨大成功后,他决心挑战歌剧这一“皇冠上的明珠”,并在心中构想了一个带有京剧元素的“很中国”的歌剧。这位已经有几十年音乐创作经验的作曲家很希望有机会能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才华,纯粹地为艺术而创作,写出一部能够留下来的作品。4年前,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找到叶小纲,委托他为《咏·别》作曲。该剧剧本的主题和精神内涵与叶小纲所期待的不谋而合,引发了他的共鸣,也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觉得这就是他等待已久的,可以圆他歌剧梦想的作品,所以“东风已至,机不可失”。叶小纲接受了的委约,开始为创作做准备,向来“速战速决”的他,这次却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完成谱曲,这也几乎接近了他创作时间长度的极值,他表示“很投入,确实花费了不少时间”。
京剧元素
《咏•别》体现了很多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神追求,叶小纲也在音乐中大量地融入了京剧元素,京剧元素与歌剧创作的结合也正是《咏•别》最大的特点。歌剧序曲的开始以及序曲和第一幕之间都采用了京剧锣鼓合奏。在歌剧的序曲开始处,密集的京剧锣鼓引出了弦乐和高音木管乐器演奏出的快速的五连音和六连音,在听觉上将歌剧发生的时间牢牢定格在那个旧时代中。带有音簇性质的急促有力的和弦暗示着歌剧的悲剧结局。剧中戏曲音乐元素的渐进式的呈现方式也同样值得深思。歌剧到第二幕的后半部分时,首先是在杨少山的唱段中,乐队部分逐渐出现了京剧二黄的曲调,开始是片段化的,之后逐渐明朗起来,在弦乐的伴奏中以及后来乐队演奏的连接部中非常明确地表现出来。最终,在唐麒声和杨少山挑选虞姬演员的一场中,由京胡完整独奏出了这个主题,二黄所特有的苍凉遒劲的意境展现无遗。此外,多种中国传统乐器,琵琶、竹笛等乐器所发出的鲜明音色成为音乐中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
西方手法
中国歌剧若要走向世界,就必须遵循西方通用的歌剧创作规律和演出模式。对此,叶小纲深有感触:“这是个用西方模式讲述中国故事的歌剧。中国的文化,要用世界上大多数人用的、看的懂、听得懂的系统来实现,这样才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因此,在剧中叶小纲除运用京剧因素彰显民族特色外,还借鉴了许多西方歌剧创作的手法。《咏•别》的巨大成功也让我们看到当代中国人也能用现代语汇和现代方式自信地表达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得到全世界观众的认同。
叶氏风格
虽然《咏•别》融入了京剧元素,借鉴了西方模式并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而成,但正如许舒亚所说,该剧最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但具有西洋歌剧的典型特征,同时也能鲜明地表现出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精致的技法、清澈的旋律、迅速转调的变换,还有一如既往的流畅线条更是将人声的可贵品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的歌剧时间到了
《咏•别》是国内少有的敢于大量创新、并由中国人独立完成的巨作,在音乐创作、舞台制作、灯光设计和演员的演唱等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准,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已被视作中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面对媒体,叶小纲说“我的歌剧时间到了”。他表示接下来还会对《咏•别》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力求做到完美无缺,他还计划创作更多的歌剧:“不拼艺术还拼什么?要抓紧每一步。”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可驾驭大歌剧的作曲家,在歌剧处女作首演即获得巨大成功后,叶小纲已经为自己设立了更大的目标——建立属于自己的音乐王国。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