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田联韬、李祥霆教授获文化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9-06-15 00:00: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32:45

        近日,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下帷幕,我院音乐学系田联韬教授、民乐系李祥霆教授获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此过程中,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长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抢救和保护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作出了突出贡献,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了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升全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更好地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普及知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文化部决定评选表彰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这也是此次组织评选活动的初衷和意义所在。
        田联韬教授1950年开始接触少数民族音乐,50多年间,已深入民族地区基层20余次,对不同民族进行调查和访问,收集了大量的文字、音响和图片资料。他考察过的民族包括藏族、苗族、侗族、傣族、彝族、佤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等20多个民族,已撰写了100余篇有关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论文,论文涉及傣族、侗族、佤族、藏族、苗族、珞巴族等众多民族的传统音乐。1960至1984年,田联韬教授在中央民族大学工作期间,培养了数十名少数民族的作曲、音乐理论本科生,这些学生已在各个民族地区成为优秀的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多人参与或主持了本地区民族音乐集成工作,并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1984年起,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期间,已先后培养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的博士生14名,硕士生6名,留学生2名,其中14名为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在从事少数民族音乐的考察、研究、教育工作和我国保护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已出版多种考察研究的学术成果,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
        李祥霆教授自1982年在英国达拉姆东方音乐节举行历史上首次正式古琴独奏音乐会以来,已多次在英、美、法、日、德、意大利、荷兰等十多个国家及香港地区演出,其中有50余场为个人独奏音乐会。其中包括在世界最重要的国际音乐节之一的爱丁保国际音乐节,以及极有艺术影响力的巴黎秋季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上的个人独奏音乐会。其出版的个人古琴音乐专辑及与美国音乐家合作的重奏专辑在国内外发行甚广。在台北出版的专著《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中,李祥霆教授对唐代古琴艺术作出了全面而深入的总结,提出了唐代“琴声十三项”的美学观念。2000年,在台北《古琴纪事图录》一书中,他发表了古琴演奏美学论文《弹琴录要》,并于同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上发表了《古琴艺术特质辨》一文。近年来,李祥霆教授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人类学博物馆、美国柏克莱大学、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以及台北文化大学、新竹清华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等多所大学进行讲学,对保护、继承、传播古琴艺术所作的极大努力。
        田联韬、李祥霆教授以他们所从事的专业为对象,多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接和保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此次荣誉称号的获得,也是对两位教授所从事的工作和付出的努力的肯定与褒奖。在此向他们表示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