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7日上午9点,与会代表们参加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古琴研讨会,题名为“古琴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三年以来的工作成果汇报及研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张振涛老师主持。
会议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研所的田青老师发言;第二部分,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研所的林晨老师作近三年的工作成果汇报;最后是针对两篇大会提交论文的探讨。
田青老师主要从传统文化保护的角度,阐述古琴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谈到,中国政府目前对于以古琴为代表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关注和重视,并将有相关的保护法案出台。他还提及,06年初在北京举行的题名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的大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在北京各界反响热烈,足见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更应以此为契机,大力保护中国优秀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视民族财富。
继田青老师讲话之后,林晨老师进行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研所三年以来的工作成果汇报”,系统的梳理了自古琴“申遗”成功之后近三年的琴家和琴学活动。她谈到,今年6月10日是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使古琴音乐文化的传播再次掀起高潮。
其间,许健先生来到现场,做了简短的现场发言。他认为,在中国古琴音乐的继承与传播过程中,老前辈们虽然功不可没,但今日的研究也应推上新的台阶。同时他强调:“光荣历史,今不如昔。”希望能有更多的琴家和琴学研究者加入到琴学建设的队伍中来。
大会的第三部分是两位与会代表的简短发言。中国音乐学院的王耀珠老师提交的论文名为《抓住历史机遇,振兴古琴文化事业》,她在发言中强调“缺席者”三个字,并将其解释为两层含义,其一,缺少政府经费的有力支持,其二,缺少更多的热爱古琴,珍视古琴文化的人加入行列之中。她的发言引起强烈反响。第二位发言的代表是沈阳音乐学院的朱墨涵老师,她的论文《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中国古琴艺术》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发言期间,上海今虞琴社社长戴树红先生特代表今虞琴社全体同仁为此次吴景略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赠送琴箫两只。
研讨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至11点左右,各位代表共同参观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研所的馆藏乐器,其中古琴展厅的二十余台名琴,引得许多代表驻足观赏,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