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于10月24日上午9时在我院隆重开幕。本次会议得到了包括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家使馆的支持以及日本、丹麦诸家公司的协助,邀请了20多个国家有关电子音乐方面的专门机构以及全国兄弟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来参会。与往届我院所举办的电子音乐节相比较而言,今年的规模最大。音乐节活动共分为三部分:其一是14场各种不同风格和形式的现代电子音乐的演出;其二是25个单元的各国电子音乐作曲家和专家的讲座和研讨;其三是电子音乐学科建设的研究和探索。音乐节组委会希望通过本次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实现“海纳百川”的理想与追求,并从审美层面上为促进音乐与技术的不断融合迈出更坚实的一步。
开幕式上,王次炤院长首先宣布“2005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正式开幕。他说:“中央音乐学院刚刚举办了“中非音乐对话——非洲音乐国际学术研讨会”,那是关于传统与民俗文化的研讨会。今天,北京国际电子电子音乐节正式启动,这是对现代音乐和当代音乐的一种探讨,对未来音乐展望的一件盛事。本次电子音乐节的主题是“MIX”,就是融合。体现了电子音乐类型本身的一个特点,体现了当代艺术音乐的潮流趋势。我代表组委会向所有关心支持这次活动的同志表示感谢。”
本届音乐节开幕式由张小夫教授主持,身为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执行主席和艺术总监的他今天有些激动,面对各国专家和我院师生,他感慨地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国际化的电子音乐节,自1994年举办以来已经有了11年的历史。目前经过我们艰苦的努力和中央音乐学院强有力的支持,这个音乐节越来越体现出它顽强的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电子音乐是音乐艺术和高科技的一种结合,我们特别希望通过电子音乐节这样一个大的平台,与国际级大师和友人们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和研讨。”
本届音乐节邀请到了电子音乐界几位著名人物:美国作曲家保罗·兰斯基(Paul Lansky),美国电子音乐家、教育家乔恩·阿普尔顿(Joe Appleton)和法国国立创研机构——里昂现代艺术博物馆音响艺术展览的评委詹姆斯·吉鲁东(James Giroudon)。保罗·兰斯基曾在2002年获SEAMUS(the Society for Electro-Acoustic Music in the United States)终身成就奖,他告诉大家,30年前他简直无法想象自己会在北京举行个人音乐会和讲座,但是现在这一切都成为了事实,他感到非常的高兴。而乔恩·阿普尔顿则是CIME(International Confederation for Electro-Acoustic Music)和SEAMUS的创建者之一,他对于此次中国电子音乐之行充满了期待,他说:“今年是电子音乐节10周年,这10年来我们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我得知电子音乐这几年在中国良好发展的情况感到很高兴,并且欣慰地看到又有这么多青年人才可以成长为新的电子作曲家。”众所周知,近几年中法交流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都非常活跃,对此法国作曲家詹姆斯·吉鲁东深有感触,在开幕式上他简单介绍了法国的电子音乐创研状况及最近与中国合作项目的动态,同时也表达了对本届电子音乐节的衷心祝愿。
此外,中国传媒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等兄弟院校的代表也纷纷发言表示祝贺。所有与会者集体合影留念,开启了“2005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的序幕。想了解本届电子音乐节更多的朋友们,请密切关注我院网站,锁定精彩专题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