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的北京虽已寒气逼人,“第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到来却将首都的音乐殿堂燃烧得如火如荼。在国际众星云集的十余场系列音乐会中,仅有一场中国作曲家的作品音乐会,也是唯一的一集作品专场音乐会,使得“国际音乐节”终于迎来了一丝浓郁的中国气息。10月22日晚,“叶小纲作品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隆重登场。
音乐会上演了作曲家三部具有时代标志意义的管弦乐作品。舞剧《深圳故事》组曲是三部作品中创作时间最早(1998年)、描述内容最晚的作品,它描写改革开放之后,深圳各层建设者们的生活与创造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叙事性很强,最易为人们欣赏。《我遥远的南京》是“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和人类战胜法西斯60周年”刚刚谱写的新作。这是一部无人委约的有感而发的作品,“作曲家试图用大提琴醇厚深情的音色,表现他对历史战争的反思以及对和平的向往与祈祷”,具有着深邃的历史含义;《大地之歌》此次为完整版的世界首演,是呼应上一世纪之交的作曲家马勒的同名作品而创作的“中国版”,新作追随前者所采用的唐诗原作另辟篇章,虽然二者产生的年代已相距一个世纪,但由此形成的空间与时间的对话却更值得人们期待。作曲家特意安排这样的演出顺序,目的是希望以倒叙的手法刻画出了中国历史上曾经历的几部重大跨越。
综观三部作品,《深圳故事》是最具故事情节的一首佳作。听者通过那形象多变的主题与色彩斑斓的配器,可以清晰地分辨出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与机械重复的打工生活,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初见都市的新奇心态与舒逸甜美的白领气息,还可以欣然地领略到人们对未来的怡悦憧憬与作为建设者的真诚和自豪。音乐中散发着浓郁的广东民间音乐气质,却又让人们感觉与自己是那样的亲近与熟悉。
“中国版”《大地之歌》是一部现代气息语汇略丰、气势磅礴的新作。这首长达40分钟的作品选用李白、钱起、孟浩然、王维的七首唐诗作歌词,六段音乐风格各异、千姿百态,有豪放洒脱的高亢呼喊,有低沉抑扬的念白,有俏皮欢跳的中国锣鼓,有绵长委婉的抒情段落。作曲家运用了各种手段来整合音乐素材,声乐与器乐的表演形式相交替、传统与现代的音响效果相交替,音乐在丰富多样的音乐语汇中跳跃穿梭,令听者倍觉新鲜,同时更显示出作曲家全面的创作技巧。
《我遥远的南京》是一部为大提琴和乐队而作的、相对最为现代的新作。大提琴时而忧郁时而柔亮的音色演绎着那如诉如泣的主题,仿佛是对战争过后满目疮痍的悲唤与愤恨,是对野蛮侵略的觉醒与反击,是对和平安宁的虔诚向往与祈祷。尤其是作品在最后一刻那几声震人心底的鼓声以及全体弦乐演员将弓弦向下横扫的动作,犹如枪声与亮剑,令人久久难以平静。
听罢整场音乐会,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作品十分突出的旋律性。在当代严肃音乐的创作中,以完整而动听的调性旋律素材作为创作基点的作曲家实不多见,叶小纲便是这样一位难得的以旋律见长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可听性很强,主题常以大段歌唱性的旋律为主,虽然现代作曲技法是必不可少的发展手法,虽然他也追求音色的绚烂效果,但是都与无调性音乐、音色音乐不同。他更倾向于西方古典音乐(此为广义的“古典音乐”)的音响风格,任何手段都是以调性音乐为根基,抑或是调性音乐与无调性音乐相交融,这就使得作品的可听性很强。因此,整场作品听后感觉虽然接受了历史文化的熏陶但身心却并不疲倦,反而那些动听的旋律时时在脑中涌现,时时荡漾于胸。我想,这大概是曾是音乐在历史发展的兴盛时期最为推崇的一种功用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