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展现青年作曲家风采的窗口——记《中国之声Ⅰ——第二届电子音乐作曲比赛A、B组获奖作品音乐会》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5-11-01 00:00:00 更新日期:2023-12-01 17:25:11

        恰逢中央音乐学院院庆55周年之际,2005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的召开无疑给热闹的院庆活动添薪助势。作为这次音乐节的看点之一,第二届Musicacoustica电子音乐作曲比赛同期进行。该项比赛是目前国内设立的唯一的电子音乐作曲比赛,代表了国内电子音乐界新生代力量的最高水平。比赛分设三个组别,A组:学术性、纯粹的电子音乐:B组:学术性、混合型电子音乐,表演方式由现场乐器、人声与电子音乐相结合;C组:应用性、大众化电子音乐,主要运用混音、MIDI等方式制作。10月26日下午4时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了A、B组获奖作品音乐会,C组决赛及颁奖仪式在第二天下午进行。
        这届音乐节的执行主席、艺术总监张小夫表示,组委会共收到全国范围内参赛作品100多部,与上届比赛相比,作品数量基本持平,而作品的质量有很大提高。无论从音乐本身、技术运用还是作品的多样性等方面都得到国内外评委的一致好评。没个组别的参赛作品数量上分布也比较均衡,唯一遗憾的是个兄弟院校的作品还嫌不够,他热忱的期望下届比赛能有更多的地方院校参与到活动中来。
        参赛作品进行初选后,在音乐节开幕期间有与会的国内外电子音乐大师组成权威评审团进行评判,最终结果于25日下午新鲜出炉。由于时间关系,这次音乐会只能演出12部获奖作品,A、B组各6部作品穿插演出。虽然不是全部,但各具特色的作品已足以展示出新一代电子音乐作曲家娴熟的驾驭各种电子设备,使之与作品深邃哲理的主题相映衬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他们扎实的传统作曲技术功底。
        A组第一首作品是杨光裕的《纵深差》,作者着力表现一种想象的恐惧与绝对死寂的孤独,,预制的素材通过电子手段传达给现场每位听众这种最残忍的感觉。蒋安庆在《简单的情歌》中用C、D两个音构成的旋律基本动机表达出他对爱情的独特理解。他运用电子音乐创作手段,对音高、泛音、震荡器、调制器等参数进行精心设计和实时控制,并使用延时、混响等效果器来全面控制声音和音色,使音乐在音区、和声、对位上持续进行变化,营造出一个梦幻般的情感世界。个人认为这首作品是全场最温暖、最贴近人心的创作。柴庆伟的《原子界》向听众展示了一个微观的原子世界,大部分音源来自于噪声,作者对各音响卓有成效地进行了有机结合,因此作品总体上并不给人刺耳的感受。张睿博的《新十面埋伏》用具体的声音和抽象的表达方式重新诠释了古曲《十面埋伏》。李昆的《鼓舌如簧》和张晓贞的《涌出》通过对原音源在音频技术上的修改整理达到了不错的音响效果,用电子音乐语言表达诠释乐器没能表达的性格特点。
        B组作品由于由现场乐器的加入,在形式上显得更为活泼多样。6部作品有一半都选用中国传统乐器,分别是刘媛媛《泣吟》(埙与电子音乐)、周佼佼《日漠西沙》(琵琶、管子与电子音乐)和吴旭《风韵》(琵琶、笛子和计算机)。作品通过现场乐器与电子音乐时而交融、时而对话表现深刻哲理与辩证的主题。肖娜的《冥鸣》使用小号、秦洪宇的《钢琴的生命》使用钢琴,王泽的《塔罗》使用巴扬,各自针对原始乐器声音样本采样,通过变形等各种手段用电子音乐表现显示乐器无法演奏的效果。有了电子音乐手段的介入,使得这些传统的乐器散发出新的活力。
        这场A、B组电子音乐获奖音乐会圆满结束,现场听众纷纷带着满意的笑容和赞扬声离去。相信比赛及音乐会的成功举行能够有效地推动中国电子音乐事业的发展,加强和提高中国电子音乐的整体创作水平,促进电子音乐进行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与繁荣及年轻一代作曲家的成长。明年的比赛将把参赛范围扩展到全世界30岁以下致力于电子音乐创作的青年,让我们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