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系列电子音乐会之(6)柏林之夜——德国united Berlin 木管、钢琴与电子音乐专场交互式音乐会昨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如期举行。由长笛演奏家Klaus Schoepp、双簧管演奏家Birgit Schmieder和钢琴演奏家Yoriko Ikeya组成的UnitedBerlin,为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音乐会的第一首作品《and tomorrow》是作曲家奥利维尔?施奈伦(oliver schnellen)为纪念美国作曲家查尔斯·艾夫斯所作。这首为钢琴与计算机所写的音乐作品中总会有两个声音交错,即计算机采用微分音与钢琴同时出现。钢琴演奏家Yoriko Ikeya,演奏技巧娴熟,与计算机配合默契。它像记忆的碎片一样,今天?明天?让听众一时无法分辨孰是孰非,也表达了作曲家的对于未知的将来的声音的向往。
第二首作品《火之音》由东德作曲家鲁茨·格兰迪安(lutz glandien b.1954)于1994年为长笛、钢琴和磁带而作。全曲16分钟。作曲家所追求最自然、最原始的表现方式,却让长笛演奏家打破传统吹奏方法,用唇部轻轻送气,伴随着长笛打键,来描写火焰的声音。此曲的最大特点是作者充分开发了乐器本身与演奏家的潜能。
音乐会下半场的第一首作品是意大利作曲家卢恰诺·贝里奥(luciano berio,1925-2003)题献给海茵茨·霍利格尔(Heinz Holliger 瑞士双簧管演奏家、作曲家)的《模进VIIa》—为双簧管独奏和磁带而作(1969/2000) 。全曲的中心音为还原B。双簧管在一个由计算机奏出的自始至终持续的还原B音背景下,吹出了一连串设计好了的包括一种原形和五种变形在内的不同指法、不同音高、音色的或长或短的还原B音。演奏家用气吸控制音高,在还原B音的基础上,不时跳出一两个超吹的或低婉的微分音,整首乐曲音区横跨三个八度。更绝妙的是长笛同时发出两个音,即实音与泛音相结合的颤音。整首作品,旋律单一但不单调;节奏零散却不凌乱;音调虽忽高忽低却始终统一于计算机的标准还原B音之上。可以说,作曲家在将双簧管的可塑性技巧发挥的淋漓尽致之时,也高度体现了全曲中对立与统一的理念。
第二首作品《La Follia II-来自癫狂世界的邀请》是来自日本的作曲家Takehito Shimazu 于1998年为长笛和磁带而作。乐曲是在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科莱利的小提琴曲中的七个单音的主题做帕萨卡利亚的背景中展开的。长笛的演奏冰冷,不带任何感情。从最初的单音模仿层层递近,伴随着演奏者兼或人声的吹奏、用力的跺脚将乐曲推向高潮。而在那七个音背景带领下,就像一个越绕越小的旋涡,将听众慢慢的、一圈一圈的引进旋涡的最深处。据介绍,作曲家想通过最简单的材料、想法来表现最富有张力的、复杂的情感——“人是如何疯掉的”。
由于电子音乐不可预知的偶然性因素——计算机的一点故障问题使得参演曲目的完整性有所欠缺,但这却无伤大雅,反而激起听众们的兴趣与热情,台下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给演奏家以鼓励。 另外,在曲目的安排上,本场音乐会除了第五首重演《and tomorrow》外,只演出了四首作品,可谓是美中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