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晚,刚参加“美国华盛顿DC中华文化节”的11位云南民间艺人受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邀请,为全院师生吹来一股原生态的清爽之风。
这11位民间艺人分别来自云南石屏、绿春、大理巍山彝族和西盟佤族,他们上演了本民族最具有代表性、最贴近生活的歌曲和舞蹈,让听众真实的体会到“文化(生态)中的音乐”。
音乐会之前,由国内知名专家田联韬、陈自明、陈铭道、杨民康向民间艺人颁发了礼物。而艺人代表则向本次活动的组织者艺术管理专业负责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和云峰教授赠送了精美的民族礼物。
节目开始由彝族三道红歌舞《月下玩场》拉开帷幕,这是流传在云南石屏县附近著名的海菜腔。为了易于演出,将原本长大并分为三部分的海菜腔浓缩为一段歌舞表演。在彝族四弦的伴奏下,三对男女相互逗趣、对歌,生动地展现了鲜活的生活情趣和优美的音乐。接下来西蒙佤族民间艺人表演的《达格莱》让现场所有人为之感叹。一位民间艺人身披百件民间乐器,艺术化的讲述了一个史诗性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演出结束后,少数民族音乐学专家田联韬教授向观众讲解了关于佤族的“猎头”习俗,以及佤族独有的“独弦胡”和吹奏乐器“得”。这些鲜为人知的知识引起现场观众极大的兴趣。而最让现场沸腾的是楚雄小凉山彝族的巫鼓舞,这是一首带有强烈巫文化的神秘乐舞,它来源于彝族民俗生活中的祭祀仪式。表演者尽量再现了在民俗生活中巫鼓舞的仪式过程,首先烧香三拜,之后口念经文、手敲神鼓,随着情绪的发展表演者越来越投入,并进入一种半人半巫的精神状态,音乐也越来越热烈,整个现场沉入在神秘的氛围中。很多在场观众为之震撼,以前这种祭祀音乐只是在课本里见到,而亲眼所见即带来的冲击这是头一回。
全场演出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以及他们的生态状况。阵阵精彩的表演让现场一直处于热烈之中。演出结束许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去,上台与演员合影、交流。并且由于对这些少数民族音乐的爱好,大部分观众都留下参加了接下来的专家研讨会。专家和演员向大家分析了目前这些美好的原生态音乐所面临的问题。认为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美丽而又古老的传统文化首先面临的就是传承问题。青年观众的减少和审美趣味的转变导致传承者的萎缩,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在以惊人的速度消亡。现场所有人都感到文化使命的紧迫感,最后许多人认为“文化传统只能从我做起,尽量去宣传和保护美好而值得让后人看到的文化经典”。
无疑,本次活动达到了一定的宣传保护目的,同时又很好的结合了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的艺术实践和“中国民歌的市场化”等课程。策划制作由艺术管理专业完成,而生动的歌舞表演及专家之间的研讨更是管理课程中最好的经典案例,让专业的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得到最直接的经验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