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院新闻

音院新闻

世界著名现代派作曲家古柏杜丽娜将首次访问中央音乐学院——策划人曹晓青教授谈来访始末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5-09-26 00:00:00 更新日期:2023-12-27 15:19:30


        世界著名现代派作曲家古柏杜丽娜将于2005年10月11日至14日首次访问中央音乐学院,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古柏杜丽娜介绍自己的作品及创作历程、与中国作曲家面对面(听学生作品、点评)、举行古柏杜丽娜(三首)与贾国平、秦文琛(各一首)的作品音乐会、与昔日同窗吴祖强、杜鸣心教授面对面就音乐创作进行回顾和展望等。
        古柏杜丽娜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三位俄罗斯作曲家(古柏杜丽娜、施尼特凯、杰尼索夫)中唯一一位目前还健在的女作曲家,她的创作极其丰富,包括24首交响乐队作品、13首为室内乐队小型乐队的作品、9首为人声和交响乐队而创作的作品、11首独奏作品(为巴扬手风琴、管风琴、钢琴、长笛、大提琴和吉他等)、60首室内乐作品、3首管风琴作品、多部电影音乐等。这些作品中有很多被称为当代最伟大的作品,她本人也在国际音乐界具有极高的威望和不可取代的位置。因此,她的首次到访堪称中国音乐界的一件盛事,无论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学及对外学术交流工作,还是对那些在国内外学习和从事作曲专业的同行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加之此次访问被列为我院院庆5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就更具别样内涵。
        笔者近日对在此次活动中身兼总策划、音乐会演奏员等数职的我院青年教授、著名手风琴演奏家曹晓青先生进行了专访,请他介绍一下策划古柏杜丽娜此次访问活动的有关情况。
        笔者(以下简称笔):古柏杜丽娜大师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俄罗斯作曲家,而您是一位曾留学德国的世界级手风琴演奏家,两个不同的国家、两个不同的专业,您因何成为此次活动的策划人?
        曹晓青教授(以下简称曹):说来话长,我于1992年留学德国,当时恰逢古柏杜丽娜由俄罗斯移居德国,她与我的导师是很好的朋友,所以我有幸很早就开始接触到她的作品并且参加有关活动,这其中包括跟随她本人学习她的作品,参加她在法国、瑞士等国组织的大师班、倾听由她和其他大师讲解其作品,还多次与世界各地优秀的乐团和演奏家一起演奏她的作品。然而,这样一位在中国作曲界也有着同样大的影响力的作曲家,其作品在国内演出的次数和机会却非常少。因此,我很早就有一个想把古柏杜丽娜的作品介绍给国内听众的心愿。
        同时,学院中有很多作曲家也一直想请古柏杜丽娜大师来我院讲学,但是由于她一般不接受任何来访,信件也只是转到通讯社或者经纪人处受理等种种原因,大家一直没能找到一个很好的渠道,与她进行直接对话。而我与她在10年前就有那么一种私交,并一直保持很好的关系,这样就有与她以及她的经纪人直接接触的优势。这次访问活动本来有不同人士在做,渐渐地就主要由我来与古柏杜丽娜洽谈这些事情,比如音乐会内容、到访日期的计划安排、以及在交流中涉及到的一些事项等。
        在这当中,还得到学院领导和外办、管弦系等部门大力的支持。目前,我和我的同事们(他们都是非常著名的演奏家、作曲家)正在加紧排练,希望把这次活动作为礼物献给55周年院庆。
        笔: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位演奏过古柏杜丽娜作品的演奏家 ,您是如何展开此次策划活动的?
        曹:古柏杜丽娜虽然没有来过中国,但是她对中国并不陌生,她对中国的文化、历史早有研究。另外,早在50年前,在莫斯科读书期间,她就与我院的吴祖强、杜鸣心教授是同学(吴祖强教授和施尼特凯是同班同学,都比她高一届,杜鸣心教授与她是同班同学),她对杜先生非常熟悉,而杜先生对她当时就出类拔萃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两位教授对古柏杜丽娜非常尊敬,听到她要来访的消息非常高兴。因为她本人的日程安排得很紧密,所以早在今年1月份,我就为此次活动专门去德国看望她,商谈活动安排。
        笔:我们知道此次活动包括由古柏杜丽娜介绍其创作经历和作品、大师班点评学生作品、与昔日校友面对面等等内容,请您谈谈作为重头戏之一的作品音乐会的情况。
        曹:作品音乐会定在10月12日晚上举行,此前还安排了一个由她本人参与排练的时段。音乐会中有她的三首代表性作品,分别是60年代创作的一首钢琴独奏曲,90年创作的一首三重奏(手风琴、大提琴、小提琴),以及她所有作品中较重要的一首《七言》(为手风琴、大提琴和15件弦乐而创作)。这些作品都是中国首演,另外我还邀请了两位国内青年作曲家贾国平和秦文琛按照古柏杜丽娜所创作的《沉默》和《七言》的编制,创作出两首世界首演作品《于无声处》和《地平线上的五首歌》,借此表达我们对她的欢迎和敬意,并且希望通过这种完全相同编制的委约创作应答古柏杜丽娜的作品,以使听众感受东方人和西方人对于音乐和生命的不同阐释。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做也可在以寻求崭新的声音来丰富音乐会的同时,通过东西方音乐对话的方式,来展现中国古代“以诗会友”的文化传统。
        笔:古柏杜丽娜本人对此次活动有何看法呢?
        曹:我在1月份和她谈到来访日程和细节时,她就非常兴奋。早在青年时代,她就非常希望能够来中国访问。此番接受邀请,她放弃了很多其它活动,可见她个人对这次来访非常重视。她认为中国是一个很不得了的国家,目前又出了那么多伟大的艺术人才,能够到中央音乐学院来访问将了却她多年的心愿,还可以见到他50年前的老同学。所以虽然她目前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眼睛视力也在下降,但在这种精神状态和体力方面大不如从前的条件下,她还是对来访怀有高度的热情。
        希望这次活动能够使国内同行与大师近距离接触,同时,古柏杜丽娜在74岁高龄能够来访中国,应该说是中国音乐界的一件盛事,这对于中国未来的音乐创作和新一代的年轻学生都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笔:是否能谈谈您作为一位主要的演奏员,对于即将举行的音乐会和其中作品的感受?
        曹:对于古柏杜丽娜的《沉默》和《七言》,我已经在欧洲演过多次,合作伙伴都是欧洲人,而这次是在国内与中国演奏家合作,面向的观众百分之九十可能也都是中国人,这样的气氛与以往不同。古柏杜丽娜的作品追求一种内在的感受,并且力图同听众在这方面产生一种共鸣。单纯从作品来看,非常华丽。如果从音响上看,它同以往的那些好作品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笔墨节省,这些特点在《沉默》中有很大体现,有点类似中国画中的白描手法,空旷但寓意深刻。《七言》涉及到基督教中耶酥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主题,这是西方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待了解这样的作品在中国观众中所产生的反响。我们知道以前舒茨和海顿都创作过这种体裁,他们分别处于巴洛克、古典和现代三个不同的时期,大家一定想对这种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另外,古柏杜丽娜的大多数作品都以“弱”的结尾结束,这种“弱”的感觉对于她来说就是“大地”,只有“大地”才能滋生出万物,给人以空间和想象,万物是无穷无尽的,它是一种韵味和回味,不是浮面的东西。她不同于俄罗斯的拉赫玛尼诺夫和肖斯塔科维奇(尽管肖斯塔科维奇对她产生过很大影响,但是她的作品里没有肖斯塔科维奇的影子),对她的理解应该是对她的思想和音乐的理解,而不是对某种方式的理解。在她年轻时,曾经有人对她提意见,认为她的音乐理念是错的,她现在还风趣地说:“我一直在一条错误的路上走。”她的音乐个性和风格在国际上自成一派。很多世界级的大乐团,包括纽约爱乐、柏林乐团的队员都认为:“她对乐队和作品的声音提出的要求是以前从未听过的”。她在世界上创造了一种新的声音,她是历代达到这种独一无二境界的第一位女作曲家。
        中央音乐学院是一所世界知名的音乐学府,已经有很多世界著名作曲家来访,同时也有很多人演奏过一些著名作品,并且学院的现代作曲水平也发展得很快,但是如果缺少古柏杜丽娜,如果她的作品没有在这里上演过,大家也没有亲自聆听过她对作品的指教,那将是现代音乐研究的一大缺陷和遗憾。所以,这场作品音乐会也是同整个来访活动一样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笔: 最后也借此机会,请您谈谈您对手风琴这个在西洋交响乐队特别是现代音乐作品中通常不占主流位置的乐器。
        曹:中央音乐学院于2004年成立了手风琴专业,说明中国最高学府对这个专业的重视。另外,手风琴也是古柏杜丽娜所钟爱的乐器之一, 这次音乐会将上演的三首作品中就有两首是手风琴作品。这些都能体现出手风琴是一件有待于发掘、并且渐渐得到现代作曲家承认、经常被运用的乐器,这次我请两位中国作曲家创作与古柏杜丽娜相同编制的作品,也是在为这种可能性创造更大的几率。
        采访即将结束时,曹晓青老师接到一个国际长途电话,一阵纯熟的德语过后,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告诉我,古柏杜丽娜作品所属出版社的工作人员问他需要带多少乐谱到中国来,他说尽量多一些,因为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古柏杜丽娜,关注现代音乐中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