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冬季学期

Latest News

新闻与资讯

用精品力作展现胡琴艺术新气象——“2024优秀胡琴原创作品征集活动及展演音乐会”圆满成功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12月9日,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创作委员会共同主办,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国民族音乐)承办的2024优秀胡琴原创作品展演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上演,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会长于红梅,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书记王书伟,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春梅,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柯扬,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创作委员会会长刘长远等领导,唐建平、朱昌耀、邓建栋、张尊连、郝维亚、高扬、张朝、宋阳、柏淼、阮昆申等专家评委出席。

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会长于红梅致辞

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委员会会长于红梅致辞。她表示,中国胡琴有着悠久的历史,胡琴表演艺术作为与中国现代社会历史进程几乎同行的文化事业,以其宽阔的包容性、鲜明的人民性、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在弘扬时代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和突出优势。她强调,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此次作品征集展演活动,是全面引导中国当代胡琴艺术领域创作繁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了精品佳作竞相涌现,题材样式多元并存,创新活力激越澎湃的目标。她指出,本次音乐会不仅是一场展现胡琴艺术当代创演风貌的盛会,更是对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的一次全面探讨和前景展望。我们将以此次展演活动和音乐会为契机,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昂扬姿态,凝聚起筑就新时代民乐高峰的蓬勃力量!

2024优秀胡琴原创作品征集活动及展演音乐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音乐文化和当代胡琴艺术守正创新的有力举措。活动紧扣“以高水平创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秉持“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呈现多元并存的创作观念和审美追求,全方位推动新时代胡琴艺术事业繁荣发展,辉映中国式现代化文艺图景!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创作委员会会长刘长远主持

创新聚力,发挥中国胡琴艺术人才力量

守正创新是新时代的鲜明气象,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本次活动聚焦创新这一艺术发展的关键要点,展现出鲜明的当代性指向,以征集和展演为契机,汇聚胡琴领域的人才力量,搭建胡琴新作品展示、传播与交流的平台。经过长达八个月的征集评选,本次活动遴选出10部胡琴作品荣获最佳优秀胡琴作品展演奖,6部胡琴作品荣获优秀胡琴作品入围奖,并从中精选12首作品参加此次展演音乐会。

本次展演音乐会的背后,集结了权威的评委阵容和高水平的创演人才队伍。作品征集活动聘请了赵东升、唐建平、徐昌俊、张尊连、郝维亚、高扬、张朝、柏淼、阮昆申9位代表我国作曲家和胡琴演奏家顶尖水准的专家评审参与评选;获奖作品的创作者广泛涵盖了不同的专业领域,包括作曲家、演奏家,以及各大音乐院校青年教师、学生等多元职业身份,既有如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斯琴朝克图、北京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李玥锦等专业作曲家,又有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充分展现出对胡琴创作不同视角的理解和不同风格的追求;参演人员凝聚了数十位青年民乐演奏家和指挥家,优秀的作品与出色的演绎,共同反映出当代胡琴创演人才梯队的丰富层次和广泛空间,向人们呈现出中国胡琴艺术的当代风貌,充分展示了中国民乐发展的人才力量。

2024优秀胡琴原创作品展演音乐会颁奖环节

创演结合,推动中国胡琴艺术交流发展

一部中国胡琴艺术的近代发展史,是由一首首优秀的作品构筑而成的。胡琴演奏家与作曲家合作交流的广度、积累曲目的厚度以及表现诠释作品的深度,决定着演奏家自身所能达到的时代高度,这便构成了中国胡琴艺术“创演结合”的传统。此次展演音乐会在主题上紧扣新时代胡琴艺术的创新探索与交流互鉴,在风格上呈现多元并存的创作观念和审美追求,以十二首优秀原创胡琴作品为核心,全面反映中国胡琴艺术在新时代的赓续传承与探索创新,不仅使观众深刻领略到中国当代胡琴艺术的文化气韵和创演风采,更是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我国胡琴艺术发展的丰硕成果和崭新气象。

图片

板胡独奏《月光下》

作曲:斯琴朝克图

板胡独奏:胡瑜

钢琴伴奏:金惠珍

图片

二胡独奏《淳乡》

作曲:陈晓菡

二胡独奏:陈晓菡

钢琴伴奏:张释予

图片

板胡独奏《幽默曲》

作曲:刘久暄

板胡独奏:汪淼

钢琴伴奏:毛赫

一方面,在延续胡琴艺术传统与审美追求的基础上,有些作品注重对中国传统意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胡琴艺术独特表达的结合,传达出对地方文化的深厚情感和艺术体悟。板胡独奏作品《月光下》以家乡草原的月光为意象,化用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素材和马头琴的演奏技法,以浓烈的蒙古族风格传达出对草原的回忆和向往。二胡独奏作品《淳乡》将高淳民歌和傩舞节奏化作简约的音乐材料,描绘出江南水乡淡雅而充满烟火气的乡愁意蕴。板胡独奏作品《幽默曲》则采用湘西地方音乐调式,表现出独特的地方审美特色和辛辣谐趣的文化性格……这些基于不同地域、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从丰富的维度上,展现出胡琴艺术丰富的表现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图片

板胡独奏《万木秋深》

作曲:李玥锦

板胡独奏:胡瑜

钢琴伴奏:李玥锦

图片

二胡独奏《内外之间》

作曲:高白

二胡独奏:周艺妮

图片

二胡与室内乐《钗头凤》

作曲:朱恒骏

二胡独奏:何蔚雅

指挥:艾廪实 梆笛:张佳禾 曲笛:潘亮羽

笙:刘牧野 琵琶:邹何方秋 大阮:张诗雨

古筝:杨翘楚 打击乐Ⅰ:李宗儒 打击乐Ⅱ:高媛

二胡Ⅰ:邰一倍 二胡Ⅱ:冯雨霏

中胡:沈芳卿 大提琴:李淑钰

图片

二胡独奏《花火一簇》

作曲:焦佳欣

二胡独奏:毕友恒

笙伴奏:鲁相乔

另一方面,一些作品侧重于对胡琴演奏技法和音乐风格的挖掘和创新,在此基础上探索胡琴艺术在听觉效果和表现力上的可能性。板胡独奏作品《万木秋深》以速度与调性间的鲜明结构对比,充分展示了板胡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演奏技法;二胡独奏作品《内外之间》突破传统的旋律性音乐语汇,以内外弦之间的转换作为构思的核心,展现二胡独特的音色表现力;二胡与室内乐作品《钗头凤》借助民族室内乐的音响衬托,充分发挥二胡的音色特点和表现张力,在单旋律的基础上构建起戏剧性的音乐叙事;二胡独奏作品《花火一簌》则将我国湖南隆回的七江炭花舞进行音响式的呈现,穿插使用二胡的多种技法,打造出鲜明而丰富的声音景观……作曲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基于不同思维与追求的探索,不断开拓着胡琴艺术的表现空间和审美意蕴。

图片

二胡独奏《冷香凝》

作曲:艾珺

二胡独奏:钟阳

钢琴伴奏:曹琳

图片

二胡独奏《二胡变奏曲》

作曲:刘超逸

二胡独奏:王楚婷

钢琴伴奏:王珏

图片

二胡独奏《如沐春风》

作曲:吕舒怡

二胡独奏:林熙尧

钢琴伴奏:吕舒怡

图片

二胡独奏《天际》

作曲:王楚婷

二胡独奏:毕友恒

钢琴伴奏:王珏

图片

板胡与室内乐《飒沓》

作曲:王一涵

板胡独奏:胡瑜

琵琶:熊婧怡 小提琴:闫宇森

大提琴:于俊澍 民族打击乐:董政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演作品围绕着探索胡琴技法、丰富表现空间这条主线,守胡琴艺术的传统审美和中华文化意蕴之“正”,以当代的创作理念和音乐语言创“新”,将创作与演奏紧密结合,在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开拓胡琴艺术创演的新样态、新思维和新境界。

创作指引,书写中国胡琴艺术时代篇章

作为中国文化气韵和当代审美气质的集中反映,胡琴艺术总是表现为连接传统与追寻现代的重要依托,闪耀着时代的辉光,凸显着人民的情愫。随时拓宽表演技艺的纵深,时刻探知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反映时代赋予的价值,是中国胡琴艺术繁荣兴盛的有利因素。

翻开史册,新风新潮风云际会,创新浪潮气象万千。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器乐肩负着展现民族审美品格、弘扬传统文化气脉的使命,成为了推动中国音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力量。

在本次的原创作品征集中,我们看到高质量创作不断拓展着演奏的边界和高度。

一种乐器中沉淀着的人文精神、创新风貌,往往蕴藏在作品之中。一部部高质量作品、一次次高水平演绎,造就了胡琴艺术时代的气韵和风采。不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超越传统,在回顾历史的长河中书写新的历史。

当我们站在时代的山巅回望,似乎更能清晰地看到中国胡琴创作与表演交相辉映、彼此呼应的历史延展。在中国胡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每一次重大的进步和突破都离不开演奏技法的大胆创新和艺术作品的有力推动,创作与表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良性互动,不断开拓着胡琴艺术的发展空间,彰显着内在文化生命的连续性,也推动着中国胡琴艺术事业书写新的篇章。

“旋律语言的更新本身就给演奏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近百年来胡琴演奏技艺全面、迅速、高水平的开拓与发展,离不开创作的有力推动,如此,才使胡琴艺术事业获得了更持久的生命力和原动力。如果去分析中国近当代优秀胡琴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当今二胡演奏技巧的突飞猛进和“高手”云集的现状都能够反映在具有较高难度的胡琴作品中,由此,呈现出富于挑战性的精湛演奏和富有张力的舞台表现,进而推进整个学科的创新性发展。

正如本届作品征集活动及展演音乐会总策划于红梅所说:

“我们欣喜地看到,活动中不仅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胡琴艺术作品,丰富了当代作品曲目,更在新作品的推动下,呈现出精彩的表演技艺,特别是还有一些新的技法的创新,不断提升的舞台表现力,让‘以高水平创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宗旨真正落到了实处,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民族音乐人才辈出的繁荣气象和创新发展的广阔前景!”

2024优秀胡琴原创作品征集和展演音乐会正是这样一个“窗口”。从最初的筹划到作品的征集、评选,再到最终的展演音乐会,每一步都凝聚着大家高度共识的创新理念和实际举措。它以一种兼具传统与现代、统合创作与表演的呈现形式,使我们得以体察中国胡琴艺术的当代创作风貌和整体创演水平,得以看到我国民族音乐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景和辉煌灿烂的明天!

在当晚的音乐会中,我们看到新时代胡琴创演的人才辈出和中国民乐的广阔前景。

界定胡琴创作唯一的观念守则或普适的审美标准似乎并无必要,更不是此次作品征集和展演音乐会的目的与意义。透过活动本身,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一位作曲家及其作品,如何能够将传统的种子自觉融入时代性的宏大叙事?如何从创作思维、音乐语言和演奏技法的层面,让一种民族性的乐器建构起现代化的维度,从而别开生面、辉光日新。

此次的作品征集活动及展演音乐会似乎给出了一个答案。它以更加突出的专业性,更加鲜活的创新性,更加鲜明的民族性将中国胡琴艺术乃至中国民族音乐进一步向现代化的纵深蔓延,以12首兼具时代风貌、创新特色、文化意蕴的原创胡琴作品为代表的音乐会不只是拓宽了乐器的演奏技法和情感表现,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价值内涵,更重要的是呈现了当代胡琴艺术随着时代发展迸涌出的创新活力。

探寻新的创作理念,而非拘泥于传统创作技法,是中国胡琴艺术不断书写崭新篇章的话语表达。在作品征集中,我们看到胡琴演奏家继承传统,在历史演进的步伐中接续前进,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乐曲创作;我们看到专业作曲家拓宽叙事蕴含,突破传统技法,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开拓前行,以更加开阔的音乐思维实现创作的新跨越;我们看到弹拨专业的学生积极涉猎胡琴创作,以共同的传统底蕴,挖掘独特的审美情趣,彰显我国民族音乐所拥有的共同认同和追求……

在赓续中坚守、在传承中创新,中国民族音乐始终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意味着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2024优秀胡琴原创作品征集活动及展演音乐会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胡琴艺术事业乃至新时代民族音乐在表演形式、技艺语汇、叙事能力、文化意蕴等方面相亲守望的书写,也建构起了属于我国民乐人高度共识的创新理念和共同体话语表达。优秀胡琴作品的涌现与推广,高超表演技艺的呈现与展示,预示着胡琴艺术辉煌灿烂的明天,也必将展现我国民族音乐事业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和崭新篇章!

供稿:党委宣传部、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国民族音乐)

文:刘晓倩、杨其睿

图: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

责任编辑:邸思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