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学期

NEWS & INFORMATION

新闻与资讯

中央音乐学院“非遗”中心赴河北考察调研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非遗”中心 发布日期:2025-05-16 16:39:01 更新日期:2025-05-16 16:46:20

2025年4月15日至19日,由中央音乐学院“非遗”中心主任、民乐系主任章红艳教授策划组织的《中国音乐遗产地图》项目组前往河北进行考察调研。“非遗”中心办公室主任林巧芳、项目助理刘建婷及摄制组一行分别赴河北省昌黎县、唐山市、正定县对《昌黎民歌》《唢呐艺术(唐山花吹)》《常山战鼓》3个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田野考察与拍摄录制,并深入了解其保护现状、传承困境与发展潜力,为《中国音乐遗产地图》后续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昌黎民歌

项目组首站抵达秦皇岛市昌黎县,这座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的县城,东临渤海,西傍滦河,北倚燕山,中部广袤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古代文化交融汇聚之所,山地文化、平原文化、海洋文化在此交相辉映融通,为昌黎民歌的孕育提供了丰沃的文化土壤。昌黎县当地方言词汇丰富,群众语言自带韵律,极具表现力。同时,民俗活动丰富多样,庙会、节日庆典等场合,昌黎民歌作为不可或缺的表演形式,与民俗活动深度融合,历经岁月传承至今。

打夯号子

渔民号子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金民、刘利华演唱《反对花》

调研期间,项目组采集录制了昌黎民歌四大类近20首代表性曲目,其中,劳动号子有《打夯号子》《渔民号子》等体现集体劳作节奏的代表曲目;叫卖调包含《卖针调》《卖香面》等反映市井商贸活动的特色唱段;小调类采录有《绣灯笼》《捡棉花》《正对花》《反对花》等抒情性民间音乐作品;秧歌调类有《正月里来正月正》《天上的桫椤》等具有鲜明节庆表演特征的曲目。参与表演人员年龄跨度为33岁—74岁,共计20余人。

调研组与部分昌黎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合影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项目组先后对4位昌黎民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志明、刘金民、刘利华、李福艳进行深度访谈,采集其传承实践经验与艺术见解。4月17日晚,项目组专程采访了《昌黎民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主编、冀东民歌演唱家、中国传统音乐学家,90岁高龄的刘荣德老师。刘荣德老师基于长期的田野实践与学术研究,从历史学、民俗学视角,深入剖析地域方言与民歌的内在联系,并围绕昌黎民歌的体裁分类体系、演唱技法特点,以及独具地方特色的“奤味”“奤腔”音乐风格等,进行了系统性的学术阐释与理论梳理。

唢呐艺术(唐山花吹)

唐山花吹姚家鼓乐社

唐海县(今唐山市曹妃甸区)作为花吹的兴起之地,因其与乐亭、滦南、丰南接壤,组建农场时汇集了唐山各地的优秀人才,形成了发展民间音乐的优势。唐山花吹萌芽于清代咸丰年间,发扬于清末民初,成熟于20世纪40年代。1831年,滦县艺人姚宏从师学鼓吹乐,始建姚家鼓乐棚,到现在已相传八代。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迁安艺人周柏祥创造了花吹,后经金财等艺人传承发展,逐渐形成了滦东派和滦西派等流派。民国初年,唐山花吹第四代传人姚卓雨等开始用唢呐咔戏等,使花吹的演奏技巧更加丰富,促成了花吹艺术在这块土地上发扬光大。

唐山花吹姚家鼓乐社表演花吹传统曲目

17日,项目组采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姚希呐带领的班社表演,不仅有《冬来尾》《三不应》《满堂红》《跑驴》等经典传统曲目,还包含《柳青娘》《百鸟音》《黄河套》等极具特色的传统花吹作品。姚希呐是唐山花吹的家族第七代传承人,自小跟随父亲学习花吹,他介绍说:“花吹是唢呐演奏技艺日臻成熟和在竞技中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产物,在我们当地,无论是红事庆典还是白事悼念,唐山花吹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是承载民俗文化的重要符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姚希呐表演花吹技艺“集束吹”

调研期间,项目组深度采访了姚氏家族老中青三代传承人。以姚少明为代表的第六代传承人、以姚希呐为代表的第七代传承人,以及以刘姚、姚双、姚禹辰为代表的第八代传承人,纷纷分享传承心路。其中,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唢呐专业的刘姚、姚双,将专业院校所学的音乐技能与理论知识,反哺于民间音乐艺术传承,为唐山花吹注入专业活力。三代传承人深刻剖析家族传承的意义与使命,老一辈传承人年已86岁的姚少明满怀期待地寄语晚辈:唐山花吹在谋求创新发展的同时,更要坚守传统根基,不忘传承初心。

在与姚希呐等国家级、市级、区级传承人的深入交流中,调研组获悉,唐山花吹在传承进程中面临多重困境:日常练习场地短缺,年轻一代因学习周期漫长、就业前景不明等问题,传承积极性受挫,这些亟待解决的难题,亟须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17日晚间,《唐山花吹》(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主编、冀东民歌演唱家、中国传统音乐学家刘荣德老师,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人文底蕴、演奏技法及音乐特色等维度,为调研组展开系统且详实地解读,让调研组对唐山花吹的艺术全貌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调研组采访《唐山花吹》《昌黎民歌》主编

冀东民歌演唱家、中国传统音乐学家刘荣德老师

常山战鼓

调研考察的最后一站,项目组抵达常山战鼓发源地河北省正定县。正定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晋至清末,长期作为郡、州、路、府治所,是古代冀中冀南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历史悠久,作为赵子龙故里,当地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和尚武精神,而战鼓在古代战争中用于助威壮胆,与这种文化传统紧密相连,成为当地人文特色的重要体现。《正定县志》记载 “城市村墟,锣鼓无虚日”,可见当地鼓文化兴盛。如今,正定县村村皆有鼓队,鼓谱各有特色,它们在长期发展中相互融合、革新,经岁月打磨,最终形成今天的常山战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书社战鼓队

项目组采录了正定县南牛镇东杨庄村不同团队表演的《大传帐》《点将》《大西鼓》《打栅子》《迈大步》《得胜鼓》等曲目,并陆续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书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左建华,以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书霞、王鹏敏,还与从北京赴正定县学习战鼓技艺的郭威女士进行交流。通过与各自不同传承人和学习群体的深入对话,从多个维度了解常山战鼓在当地的传承生态与发展现状。参与表演人员年龄跨度为9岁—71岁,近60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书社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左建华

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书霞战鼓队表演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书社老师介绍,南牛镇下辖16个村落,战鼓文化在这里蔚然成风,可谓“村村有战鼓,家家懂鼓艺”。他所在的东杨庄村,战鼓文化底蕴尤为深厚,村内更有一条被命名为“战鼓路”的街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左建华在接受采访时,热情欢迎各界人士前来学习常山战鼓。交流过程中,各位传承人向调研组展示了精心总结的鼓谱,分享了多年来的传承教学经验与心得。然而谈及现状,他们也不免感慨,随着时代变迁,战鼓队伍中男性占比逐渐减少,女性比例增多,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鼓阳刚之气的展现,为这项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带来新挑战。

此次中央音乐学院“非遗”中心项目组赴河北的考察活动,探寻了昌黎民歌传承的多元脉络,领略了花吹艺术的独特风采,感受了常山战鼓的激昂力量,收获颇丰。通过与各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不同年龄段的民间艺人的深入交流与实地考察,项目组对河北省东部和南部地区的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后续,中央音乐学院“非遗”中心将基于此次考察成果,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为河北传统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专业力量,助力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供稿:中央音乐学院“非遗”中心

文:林巧芳

图:一森优渥

责任编辑: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