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与讲学

演出与讲学

奥林匹克的声音拉开2007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帷幕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7-10-23 00:00: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38:44

 

 

 

        2007年10月22日下午2:00,以作曲家张小夫为艺术总监的“2007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MUSICACOUSTICA 2007—Beijing),在享有世界声誉的波兰作曲家、演说家、声音艺术家及演奏家马莱克·科罗涅夫斯基题为“区域互动艺术解析”和香港著名作曲家李永荣题为“音质评价之靓声篇”的精彩讲座中拉开了帷幕。本届电子音乐节由中央音乐学院和教育部艺术教育促进会共同主办,中国电子音乐学会和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等单位联合承办。来自葡萄牙、美国、法国、德国、波兰、奥地利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电子音乐家与国内各大音乐院校、艺术院校、艺术团体等单位的电子音乐工作者、学生欢聚一堂。这既是一次中外音乐家展现自我的盛会,也是一次国际先锋音乐学派专业学术活动的盛会。
        此次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的14场音乐会、23单元大师讲座和两大赛事等内容与往届相比,有了新的亮点。其一,著名电子音乐大师的学术讲座和workshop,主题围绕电子音乐、电影音乐、录音技术和多媒体互动技术而展开,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最新技术的现场交流直观而生动;其二,启动的《声音·奥林匹克》全国青少年电子音乐大奖赛活动,得到了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的鼎力支持,活动将持续半年时间,主要目的是发展和规范社会型大众化电子音乐的创作与交流,这将成为中国电子音乐学派的一大特色;其三,在新媒体艺术视野下的电子实时互动表演形式倍受重视,有许多音乐会和专题讲座都涉及到了以高科技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指标;其四,召开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电子音乐学会(EMAC)理事大会,全国电子音乐作曲家、电子音乐学家共同商讨中国电子音乐学会建设、学科建设等重大议题。
        晚上8:00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办了2007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多媒体互动《北京隧道》”,上演了中国作曲家安承弼的《纹》和张小夫《脸谱》、美国作曲家保罗·鲁迪的《分离·程度》和波兰作曲家马莱克·科罗涅夫斯基的《北京隧道》。来自不同国度、不同风格特征的电子音乐作品同台演出,意味着世界的声音,人类的声音,同时于奥林匹克精神相吻合,也意寓了本届音乐节的主题《声音·奥林匹克》。正如作曲家张小夫所说:“声音是人类共通的基本感受”,“受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启示以及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即将到来这一千秋盛事的促动,我们将2007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的主题定为‘声音·奥林匹克’”,“我们真诚地希望借音乐节这个博大、包容的平台,为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们提供一个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让我们以更加开放、包容、会通的胸怀,在保持各自鲜活个性的同时,融入这场声音的声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