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与讲学

演出与讲学

马友友携丝路乐团访问中央音乐学院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7-10-16 00:00: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38:44

 

 

        2007年10月11日,丝路乐团在其创立者和艺术总监,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先生的带领下访问了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李续代表中央音乐学院对马友友先生一行人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此次来访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下午与作曲系联合举办的的工作坊,二是晚上与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的交流演出。丝路乐团及丝路计划是马友友先生于1998年创立的。受到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的启发,此计划致力于把全球范围的音乐文化、艺术家及听众聚集在一起。此次对音乐学院的访问也体现了这一宗旨。
        在工作坊中,丝路乐团的成员首先演奏了改编自罗马尼亚的吉普赛乐队的曲目《托切斯卡》( Turceasca),其热烈奔放的曲调掀起了演奏者和听众的热情。而另一首来自伊朗Khorasan地区的乐曲《高飞的鸟儿》( Ascending Birds)则让大家体会到波斯古老歌调的吟唱。作为互动交流的活动,中央音乐学院的同学们也为丝路乐团的客人们分别演奏了三位作曲系研究生的作品片段,包括博士生陈欣若的《长安祭》,硕士生方岽清的《手眼身法步》以及硕士生胡尧的诗歌配乐《月光》中的一段《流浪》。在对“音乐如何从想象变为现实”以及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的作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马友友先生指出,首先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是用来表达心声的;其次丝路乐团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作曲家和演奏家聚集在一起,试图通过不同地区文化的联络与沟通使全球宝贵的音乐传统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再创造。
        最后,当管弦系、民乐系、音乐教育系学生及作曲家本人所组成的12人小乐队演奏《流浪》时,由第一小提琴拉出的苍劲有力的引子,以及随之而起的乐队奏出的充满异域风情的音调,加之女生合唱清纯的声音,都吸引丝路乐团的音乐家们集体加入到作品的演奏当中。他们的即兴加入,特别是山迪先生(Sandeep)技艺超群的塔布拉鼓演奏所带来的灵动欢快的节奏为整个乐曲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晚上音乐会的开场曲是由巴乌、尺八和内(Ney)的依次出现作为引子的《风中的漫步》。这三种分别来自中国、日本和伊朗的古老乐器的音色一下子让全场感受到了传统的魅力以及它们之间和谐的交融。之后,音乐学院学生的精彩技艺也为丝路乐团的音乐家们及台下的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由民乐系学生演奏的打击乐作品《龙腾虎跃》尤其引起音乐家们的兴趣。演出中,音乐学院的校友,琵琶演奏家吴蛮和笙演奏家吴桐也表达了身为校友的自豪感和对母校学生的优秀表演的欣赏。音乐会上,三种伊朗乐器(卡曼恰、扬琴和内)的演奏家们即兴的合奏特别让人体会到传统音乐的感人力量。那段带着淡淡伤感的悠远、空寂的古老曲调在音乐家手中逐渐变为热烈的旋律和舞动的音符,完全把听众带入波斯高原充满活力的辽阔天地之间。而接下来由吴桐改编的带有摇滚风格的陕北民歌《蓝花花》更让人看到了古老民歌所蕴藏的能量。
        在音乐会的互动环节,马友友先生还特别就丝路乐团灵活的组合形式强调了他的观点,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乐器的音色融合为一个整体,其关键不在于研究乐器间的物理调和,而是让演奏家的“耳朵”学会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的声音。
        最后由丝路乐团的音乐家们与音乐学院的学生联合演奏了埃塞俄比亚传统曲目的改编曲。此曲突出了即兴演奏的魅力。在一段不断重复的固定旋律的伴奏下,音乐学院的学生和来自丝路乐团的音乐家分别奏出或长或短的即兴段落。他们相互间默契的眼神与遥相呼应的和谐音响使人很难相信他们只在一起排练了一个来小时。
        这次马友友先生及丝路乐团的来访活动传递了他们的多元音乐文化相融合的理念。他们的创作和演奏超越了乐器、场地、技巧或观众群的局限,超越了原始的音乐状态,却充分展示出其风格特点。这是基于对传统和原创音乐的充分尊重和理解的再创新。同学们不仅有机会欣赏到他们精湛的演出,更好地认识到传承传统音乐的意义,而且更多方位地思考了如何看待非本民族和非西方文化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对传统进行创新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