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与讲学

演出与讲学

“当代人文思潮系列学术讲座”之《人类学的回顾与展望》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10-05-11 00:00: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39:07

  人类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铭铭应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之邀于2010年4月23日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学综合楼701学术报告厅举行了以《人类学的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学术讲演,这是“当代人文思潮系列学术讲座”系列的第六讲。  
  王铭铭从八十年代初开始译介海外人类学著作,主要研究涉及东南沿海考古与民族史、城市人类学、乡村研究、中国的海外研究及天下主义人类学等方面,曾在国内东南地区、华北地区乡村、法国和马里长期从事田野工作,同时展开中国人类学核心、中间、海外三个层次的研究领域的学术史与理论视野的论述。其代表性著作有《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逝去的繁荣——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经验与心态——历史、世界想象与社会》、《西方作为他者——论中国“西方学”的谱系与意义》、《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等。  
  此次讲座主要围绕近三十年来人类学的研究视野与发展方向做简要介绍。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1980年代以前人类学基本思想概况的介绍,第二部分对1980年代以来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归纳总结。讲座第一部分,王铭铭指出1980年代以前的人类学发展主要围绕“进化论”与“传播论”两种观点展开。指出进化论认为人类经历了从原始部落逐渐演化至现今文明的状态,而传播论则认为所有人类的历史不是进步而是衰败的,我们今天的文化只不过是遥远文明衰败的传播结果。在两派的斗争中出现了人类学的三大流派,分别是法国年鉴学派、英国功能学派和结构功能学派以及德国和美国的历史主义人类学,讲座中逐一介绍了各个学派的观点脉络和学术贡献。讲座的第二部分,王铭铭归纳总结了1980年代以来人类学的八个研究潮流和三大学术思想的重返。这八个研究潮流包括:一、“写文化”的潮流。反思以“科学”自我期许的人类学文本观念,呼吁真诚、多元、开放的社会叙事。二、殖民地和殖民主义关系的探讨。涉及殖民地与殖民地、殖民主义和殖民地、殖民地与被殖民地、殖民与国家关系的探讨。三、南方人类学的兴起。涉及人类学研究学术话语权及西方与非西方关系的思考。四、结构主义思想向两个方向的转变。涉及学术新观点和语义人类学的产生。五、国内人类学对“历史”涵义的新思考。指出人类学界对历史的三种解释:历史即过去;历史是人们对于过去的理解;历史是学者写的历史。历史人类学通过对历史性质的揭示,最后得出结论:历史和传统、文化这些概念所指的东西一样,是一个没有办法真正复原的客观过去。六、对物质文化研究的热衷。主要集中在对物的社会生命的研究、日常用具的研究、艺术人类学、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所属权的研究等方面。七、全球化与族群性之间关系的研究。涉及对不同族群文化如何认同以及对全球化现象如何看待两方面问题。八、文字与口述的关系的探讨。涉及阶级社会与无阶级社会以及之间是否存在等级差异的探讨。对人类学学术思想的重返主要体现在:一、对弗雷泽的重返。二、对法国年鉴派社会学家莫斯的礼物理论的重返。三、对科学理性的人类学研究。  
  讲座结束后,杨民康研究员对此次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姚亚平教授、何宽钊老师、李晓东老师及在座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有关此次讲座详细内容可见中央音乐学院校园网或中国音乐学网"当代人文思潮系列学术讲座"专题。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