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4日,“肖邦叙事曲之夜”音乐会于我院综合楼1001音乐厅成功举办。参加此次音乐会演出的,均是何轶老师的学生。三位同学演出了肖邦全部四首叙事曲,旨在借此机会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向大师致敬。
叙事曲这一形式,在肖邦之前只用于声乐。由于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肖邦将这一体裁颠覆性地运用于器乐,并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强烈的戏剧冲突,使其成为具有史诗般表现力的大型作品。
这样一种富于内容性的曲式体裁,年轻的演奏者能驾驭得有深度是十分不易的。虽然也许他们的阅历没有那么多,但内心的情感却十分丰富。对于他们,并不是稚嫩而是纯真,并不是苍白而是纯粹。演奏肖邦并不一定是复原肖邦。他们的演奏即是这样,不失作品原有风格,又具有演奏者本身的鲜明特点。
作曲系一年级何思润,在当晚分别演奏了肖邦第一叙事曲(op.23)和第四叙事曲(op.52)。第一叙事曲创作于华沙起义失败后不久。第一主题右手繁杂的琶音、第二主题左手宽幅的和弦伴奏烘托出全曲悲愤的基调。第四叙事曲创作于1842年,无具体标题,第一主题是圆舞曲性质的四次变奏,第二主题呈极强的歌唱性,曲式上具有回旋曲的原则。何思润的演奏可以说是渐入佳境,对作品深刻的诠释建立在娴熟的技法上。一场音乐会出演两部较大作品,也颇可见她扎实的钢琴功底。
作曲系二年级董得多演奏的是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这部作品创作于1836年,献给舒曼。该曲以温婉舒缓开始,但紧接着的却是一场暴风雨,风雨过后的温婉舒缓变得忧郁,这忧郁在风雨中飘摇,显得如此悲伤孤寂。演奏者在诠释作品时十分投入,时而仰头沉醉,时而埋头深思,时而起伏如旋律带出的滚滚波涛。音乐学系三年级卢晔演奏了肖邦第三叙事曲(op.47)。她的演奏清新自然而不失华丽,正如作曲家想要赋予作品轻快而又洋溢着贵族情趣的风格。
本场音乐会加演曲目是皮亚佐拉双钢琴《自由探戈》,由同是作曲系一年级的何思润和北山晏奈合作演奏。她们配合默契,感情热烈,把音乐会气氛推向高潮。
此种形式的音乐会,钢琴系共同课教研室每年都会举办,如历年的“优秀学生音乐会”,足见教研室教师们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之重视。此次音乐会的指导教师何轶更是秉承这一教学理念,每年举办学生专场音乐会。采访中何轶老师表示,音乐会能够顺利举办,离不开系领导的支持和包括录音制作、音乐学等专业一些同学在内的帮助。共同课学生音乐会主要希望给平日演出机会不多的同学以锻炼、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准备及演出的这一过程中成长,用另一种身份感受钢琴音乐、体验音乐艺术。
出席音乐会的嘉宾还有,钢琴系公共课教研室主任林晔老师,公共课教研室陈忆莲教授、姚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