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与讲学

演出与讲学

“中国音乐史学术交流系列专题1:国家音乐史”学术讲座综述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12-03-22 18:15: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39:14

   
  2012年3月12日至15日,本校音乐学系中国音乐史教研室,在学院综合楼717教室举办了“中国音乐史学术交流系列专题1:国家音乐史”活动。国家音乐史,指的是以一个国家的所有音乐为写作内容的音乐史。在这样的一个音乐史中,什么样的范围与内容应该被包含,什么样的方法与手段应该被应用,什么样的问题应该被思考,是此次交流活动的重点。

  开幕第一天,音乐学系主任周青青老师到场致开幕词,一方面欢迎这次活动所邀请国际级的斯洛伐克音乐学者奥斯卡·艾谢克教授的到来,对于中国音乐史教研室能面向世界的学术胸怀,给予肯定,并对于其他专业与校外专业教师亦能参与本活动,为日后承办此类活动有了更多的信心。最后则预祝会议成功,并希望能透过此活动,在学术上取得更大的成果。

  之后,艾谢克教授开始以《欧洲音乐史与各国国家音乐史》为题,综合展示了欧洲音乐史研究的历史、研究的情况、国际与不同国家所进行的音乐史科研项目,以及所遇到的问题性与解决之道,其目的是“介绍一些关于欧洲音乐史的信息,阐明其存在的问题,来给出音乐风格传递过程中的一些视角……”

  下午,本校中国音乐史教研室的五位教师,分别作了中国音乐史相关研究的专题性学术报告。中国古代音乐史部分,有吕钰秀老师的《先秦音乐:研究成果与问题性》;章华英老师的《20世纪以来中国古琴历史之回顾与思考》;陈荃有老师的《面对大明,我们的音乐史学研究做了什么》。近现代音乐史方面,有蒲方老师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期的特殊性及复杂性》以及李淑琴老师的《从研究的政治化走向学术化——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面临问题的思考》。每位老师的报告时间虽然简短,但配合投影与精彩的解说,让与会听众认识到了截至目前为止,我国音乐史的研究成果与问题性。

  在接下来的交流讨论时间,由于戴家枋老师生病,由陈荃有老师代为主持,与会人士则主要集中于“中西国家音乐史写作特色、差异与问题性”的议题,展开讨论。吕钰秀老师就“国家音乐史”的题目进行解析,柯扬老师、杨民康老师、李淑琴老师与汪毓和老师等人,分别作了个人见解的阐述,主要关注于国家音乐史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里的书写问题,“正史与野史”之间的关系,“城市音乐史、民族音乐史与国家音乐史”的范围性,以及“认识观念”的变迁等系列问题。

  14日上午,奥斯卡·艾谢克教授继续以《音乐学——昔今体系化之探讨》为题,进行讲座。教授立足于欧洲音乐学体系的建立,同时关注到更多地区的音乐学现象,概以音乐学体系的历史和当下的研究情况的介绍。而后的讨论部分,有关于“体系”名词的探讨,以及方法论的解说等内容。

  15日上午,奥斯卡·艾谢克教授再探讨《艺术音乐与传统音乐文化的音乐分析》,从理论的层面概要地介绍“音乐分析”的本质和内涵,以实例说明音乐语言发生变化以后,音乐分析在形式、结构、类型上的变迁。至此,奥斯卡·艾谢克教授完成了音乐学分析从理论到实践、从欧洲局部到世界展望、从古至今,一种时间、空间、理论与实践上,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方式,极大地帮助我们理解西方音乐学当下的研究趋势,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我国音乐学各学科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整个活动,总计有约200人次参加,还吸引了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和音乐美学的师生。外地一些院校师生,也闻讯前来旁听。再次显示了听众的学术热忱与求知精神。此外,透过本次交流,斯洛伐克教授奥斯卡·艾谢克对于我国音乐史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希望本系同仁,能将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以及中国音乐美学,以英文形式书写,且允诺在欧洲进行出版,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到我国的音乐。双方所达成的合作协议,为本次的学术交流画上了完美的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