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9日,由我校主办、音乐学研究所与出版社承办的《江文也全集》首发式和研讨会,先后在演奏厅和音乐学研究所会议室举行。
上午9:30,《江文也全集》首发式拉开帷幕。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我院副院长叶小钢教授,《江文也全集》主编王次炤教授,副院长周海宏教授,党委副书记苗建华研究员,音乐学研究所所长贾国平教授、副所长宋瑾教授,出版社社长张伯瑜教授、俞人豪教授,作曲系苏夏教授,音乐学系黄晓和教授,音乐教育学院院长高建进教授,《江文也全集》各分卷主编金平教授、姚恒璐教授、董立强教授、陈泳钢副教授,福建代表吴少雄、郑锦扬先生,家属代表江小韵女士,以及来自海峡两岸的诸专家、学者等数十人参加了首发式。首发式由音乐学研究所副所长汤琼教授主持。
叶小钢首先如数家珍地对江文也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强调此次《江文也全集》的出版是在自1990年以来两岸三地四次举办江文也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为将江文也的研究进一步发酵提供了一种可能。王次炤较全面地回顾了《江文也全集》的编辑过程,充分肯定了江文也音乐创作的历史地位,并对参与《江文也全集》编辑工作的所有分卷主编、编委和编辑等人表示了感谢。

此外,俞人豪、吴少雄、江小韵也先后登台致谢。最后,贾国平和张伯瑜分别向福建代表郑锦扬、江小韵赠送了《江文也全集》。首发式后,在音乐学系蒲方教授的主持下,举办了“江文也作品室内乐音乐会”,中青年演奏家/歌唱家黄亚蒙、刘跃、刘佺、丽达、吴琼、代博、宁方亮、杨一晨和江文也重孙江逸尧,相继诠释了江文也自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创作的《台湾舞曲》《生番四歌》《北京万华集》和《在台湾高山地带》等代表性室内乐作品。
下午14:00,《江文也全集》学术研讨会开始。除了前述提及的专家学者外,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硕士研究生郑晓丽、音乐学系梁茂春教授和李淑琴教授、作曲系陈泳钢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孟维平教授、华侨大学郑锦扬教授、台湾佛光大学张己任教授等出席会议。研讨会由宋瑾副所长主持。
郑晓丽在题为《日本音乐界对江文也的关注与评价》的发言中,以大量第一手日文版的新闻资料,对20世纪30年代日本音乐界的“流行儿”——江文也做了较为具体的阐述。李淑琴教授在题为《江文也的研究空间——疑惑与思考》的发言中,对江文也的“历史局限性”和“历史定位”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陈泳钢副教授在题为《江文也的管弦乐作用》的发言中,结合自身参与《江文也全集》编辑的体会,着重指出了江文也创作的学术价值。孟维平教授在题为《江文也是北京近代新音乐史中最为重要的音乐家之一》的发言中,带领与会代表回顾了民国时期北平音乐家的“群雕”形象。郑锦扬教授在题为《江文也与福建老家》的发言中,以大量详实的今昔对比图片,清晰地勾勒出江文也与福建老家之间的历史渊源。远道而来的张己任教授在题为《< 江文也全集>出版的意义》的发言中,深情地讲述了其早期参与江文也研究的历史细节,为与会代表打开了一扇通向江文也研究历史的大门。
值得一提的是,梁茂春教授在题为《< 江文也全集>随感》的发言中,开门见山地指出《江文也全集》存在的三个特点——“不全”、“不易”、“不朽”。江文也日本的家中收藏的资料尚未收入该全集,期待将来能够补遗出版。此为“不全”。内地出版全集的音乐家屈指可数,然我院出版社却已出版了两位——马思聪、江文也。如没有家属、福建政府、我院出版社和有关专家的支持,此事难成。此为“不易”。但凡全集都是一座“纪念碑”,故全集如能再版,应在史料上继续深挖。此为“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