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7日至12日,经过长达一年的筹备,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音乐学系承办、“徐小平音乐基金”资助的国内首届西方早期音乐节如约举行。音乐节艺术总监余志刚教授、艺术总监Peter Allsop教授和执行总监贾抒冰老师精心筹划了多场音乐会、讲座、工作坊,不仅为国内专业音乐界带来了重要学术信息,也为不少早期音乐爱好者送来了福音,体现了音乐节在艺术和学术上的双重属性,为西方早期音乐在国内的传播树立先例和蓝本。

音乐节为国内成规模地、全方位地传送了欧美音乐学界、音乐表演界对早期音乐的最新研究和表演现状,仅从6场高质量的音乐会便足以体现音乐节的高端定位:顶级合唱团演唱的文艺复兴意大利牧歌、全新诠释的巴洛克器乐合奏、一流大师的古钢琴演奏、假声男高音与琉特琴专场音乐会等。音乐节邀请到的演出团体和艺术家包括“红发牧师”重奏团、“鸭子歌手”合唱团、FA古乐团均为国际一流古乐演出团体;而邀请到的演奏(唱)家则包括古钢琴演奏大师Michel Kiener假声男高音演唱家李梅里、琉特琴演奏家Matthew Spring教授、Peter Allsop教授和Clive Brown教授。由于早期音乐的特殊性质,演奏(唱)都具有较强的学术背景,他们的音乐会兼顾欣赏性和知识性,是艺术和学术的结晶。
开幕式音乐会于11月7日晚在中央音音乐学演奏厅举办,由俞峰院长和音乐学系主任安平教授致开幕词。英国的“红发牧师”重奏团作为开场音乐会的演出嘉宾,以全新演奏理念和风格诠释巴洛克音乐——将吉普赛音乐创造性地注入巴洛克器乐音乐中,并付诸于对维瓦尔第、亨德尔的几部杰作的再创造上,加之其精湛的技术和默契的合奏,以及丰富独到的想象力和震撼人心的表现力,为西方早期音乐节带来“古乐今声”的文化体验,也为本届音乐节打开了“古乐西来”的艺术之门。
美国的“鸭子歌手”合唱团为观众展示了400年前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牧歌和经文歌,他们演唱了杰苏阿尔多、罗勒等作曲家的作品,展示了半音化的“第二音乐实践”在牧歌创作中的意义。他们不仅献出卓越的演唱,还以简洁精准的语言介绍了文艺复兴的风格和技术特征,并在精心挑选的作品中特意编排了动作提示,以视听结合的方法为观众展示了文艺复兴的三种半音形式,让观众接触到半音化技巧与“神秘音乐”的艺术奥秘。
当今欧洲古钢琴演奏的泰斗级人物Michel Kiener先生以音乐会的形式展示了古钢琴在巴洛克到古典主义早期时期的发展。通过分别先后用羽管键琴演奏拉莫和库普兰、用近代钢琴演奏莫扎特和海顿,Kiener先生展示了键盘音乐在乐器和风格上的阶段性演变,使听众对键盘音乐语汇在古钢琴上的呈现效果有了。最终,Kiener先生以现代钢琴演奏一首肖邦夜曲收场,钢琴音色和演奏风格的“复归”,仿佛一切恍如隔世。Kiener先生还在当天开展了“古键盘的演奏艺术”工作坊。


旅英青年歌唱家李梅里先生和琉特琴演奏家Matthew Spring教授的组合带来了假声男高音(Countertenor)和琉特琴音乐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场音乐会曲目中,安德里亚诺-班基耶里的两首意大利作品《哦,最爱和最甜美的耶稣》与《荣归神父与圣子(来自于< 诗篇>第126的应答)》是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生黄健挖掘和校订的。这是音乐学者与表演艺术家之间的直接合作及呈现,彰显了学术与表演两大领域在西方早音乐中相辅相承的关系,也体现了本届音乐节搭建的平台之意义所在。
FA古乐团带来的笛子、竖琴、钟琴和塔布隆琴重奏音乐会让时空倒流回600年以前。该乐团隶属于塔尔图大学“欧亚早期音乐研究中心”,因此对西方早期乐器和器乐演奏有着多年的研究。他们的演出正是建立在对古乐器及其演出形式的钻研上,因而四种乐器的搭配既有远古遗风,也有精致的艺术光泽;他们还将亚洲的音乐元素融入西方音乐,使音乐既有西方声韵,又有东方色彩。音乐会的曲目以古老的舞曲为主,如13、14世纪世俗音乐形式埃斯坦皮耶(Istampitta)。
闭幕音乐会是由Peter Allsop教授、Clive Brown教授等四位音乐家组成的重奏团,为观众演奏了巴洛克时期的三重奏鸣曲等作品。几位音乐家在音乐会进行过程中与观众们分享了大量关于作品创作和器乐形制、音响特征的信息,凸显了几位音乐家在早期音乐实践中所做的大量研究和考证。音乐会的最后,音乐节艺术总监、同时也是国内西方早期音乐研究权威学者余志刚教授作为整个音乐节作总结发言。
以上所有高品质的音乐会都依托于坚实的学术研究成果。音乐节邀请了该领域的权威学者,为音乐节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其中包含多场讲座和工作坊,对西方早期音乐的历史文化、人文内涵、技术规则和演奏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专题性的引介和展示,对国内的理论研究和演奏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推动意义。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Laurie Stras教授的讲座“16世纪意大利费拉拉的女性、多声部音乐与表演”为我们展示了一副16世纪意大利费拉拉的女性在多声部音乐创作与表演中的艺术生活的图景。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的Barbara H. Haggh-Huglo教授带来了两场讲座“中世纪早期与晚期圣咏的比较”和“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城市音乐”,其中第二场讲座讲以比利时根特地区为缩影,呈现了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音乐的整体状况。英国皇家音乐学院Colin Lawson院长以一个局内人的身份,讲述了英国早期音乐复兴运动的发展历程,并细数了极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和艺术活动;Lawson院长同时也是一位单簧管教授,他带来了一件拥有240年历史的古单簧管,在讲座中演奏了意大利作曲家唐尼采蒂的单簧管作品。来自爱沙尼亚的Lilian Langsepp教授开设了格利高利圣咏及其早期复调音乐演唱的工作坊,她主要展示了公元1000年左右的宗教音乐发展,并带领大家在亲身吟唱中体验西方艺术音乐从单声到多声发展的过程;最后,Langsepp教授和她的同事在音乐会上用复原的塔布隆琴和哥特竖琴演奏了藏于大英博物馆中的音乐古谱。在音乐节的总结性活动——早期音乐论坛中,以Allsop教授、Lawson教授、Stras教授、余志刚教授等几位专家学者和表演艺术家与观众一起讨论探讨了早期音乐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论题,如“早期音乐”的界定、本真表演、即兴演奏等问题。
国内首届西方早期音乐节刷新了我们对西方早期音乐的认识,也影响着我们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全面认知。音乐节在带来大量的学术信息和艺术冲击的同时,也对这种特殊的艺术文化形式在国内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西方早期音乐的天然属性——艺术表演和学术研究密切结合,有益于改善我国在西方早期音乐研究与实践分工合作的生态模式。此外,我们还应注意到,我国音乐人才对西方早期音乐有着不可忽视的研究和实践潜力。特别是,社会对音乐节的关注和热情,使我们更加期待和憧憬西方早期音乐在国内发展的未来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