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冬季学期

Latest News

新闻与资讯

2018第四届中国民族音乐节暨第三届弹拨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侧记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弹拨音乐节自2013年至今已经是第三届了。前两届弹拨乐音乐节先后展示了中央音乐学院弹拨教研一室(琵琶、三弦、阮、柳琴)和弹拨教研二室(古筝、扬琴、古琴、箜篌)的教学、演奏、创作和理论成果。本届则是在前两届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集全体弹拨乐教研室之力,以7场学术讲座、1场专家对话、5场综合音乐会、3场专场音乐会、1场民间音乐展演的规模,广角式展现中央音乐学院八大弹拨专业的学术和艺术全景。作为活动发起人和承办方,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活动将广泛邀请老一辈著名音乐家、理论家走到讲台前,带给师生们课堂之外的知识和经验;再让高校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走出去,走到需要他们并可以体现社会价值的地方去。以期为弹拨乐专业教育者搭建平台,提供更宽阔的视野和合作关系,并结合实际地来探讨今后专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方向,创建更加美好的未来。


  2018年11月18日19:30的开幕式音乐会隆重拉开了第三届弹拨音乐节的序幕。首先,由中央音乐学院党委赵旻书记致辞。他说,第三届弹拨乐音乐节意义非同寻常:它是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交出的一份重要答卷;它是中央音乐学院弹拨专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是一个能够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优秀平台。我相信,弹拨乐音乐节这一平台和桥梁,将会不断谱写出中国民族音乐的新篇章。预祝第四届中国民族音乐节暨第三届弹拨乐音乐节圆满成功!


  之后,民乐系副主任章红艳教授致辞说,从2013年首届弹拨音乐节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五年。在这五年里,在弹拨音乐领域,先后有多位令人尊敬的导师离开了我们,他们是:王范地老师、桂习礼老师、王直老师、项祖华老师、李光祖老师、李光华老师,我在这里再一次提到他们的名字,是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缅怀之情。这次音乐节我们邀请了多位年事已高的、重量级的学者、作曲家、演奏家和主持者莅临讲学,我们对此深感荣幸!在此请允许我代表音乐节组委会对他们表达崇高敬意,对各兄弟院校以及所有参演人员、志愿者表示由衷的感谢!

  接下来,音乐会正式开始。上半场节目所呈现的是一首大阮独奏作品和两首琵琶独奏作品,传统改编与新创等形式交相辉映。


  徐阳老师

  大阮独奏

  《终南古韵》

  徐阳老师演奏的,由宁勇作曲、李玥锦编配的大阮独奏《终南古韵》,是以有着古代音乐活化石美誉的长安古乐曲《望终南》、《摇门栓》等为素材创作而成的。在悠远的打击乐和埙笛声的引领下,大阮随着琴弦的拨动发出了低沉而又空灵的乐音,全曲体现了一种“大音希声、大道至简”的审美意趣。“乐借境雅,境使乐幽”,一方面表现了终南山葱葱茏秀美、巍峨神奇的景色,另一方面表现了人们在祈雨时崇敬、虔诚的身影,富有古老浓郁的民俗风韵。


  李晖老师

  琵琶独奏曲

  《剑阁闻铃》

  李晖老师首演的琵琶独奏曲《剑阁闻铃》,是陈泽民先生根据白凤岩先生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的作品,带有地道的北方民间说唱音乐风格。乐曲以安史之乱为背景,讲述了唐明皇在被迫赐死杨贵妃之后,队伍行至剑阁宿营,深夜窗外风雨交加,屋檐下的悬铃随风叮咚作响,此时此刻唐明皇触景生情,勾起了对贵妃的思念。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音乐会的琵琶演奏独具匠心,采用了丝弦的方式,以及降低了琵琶四根弦定弦音高,凸显苍劲挺拔,浑厚有力的君王气度,并着重描绘了唐明皇凄凉悲惨的内心世界。


  张强老师

  琵琶独奏曲

  《瀛洲古调》

  张强老师演奏的琵琶独奏曲《瀛洲古调》源自崇明派传谱。崇明派琵琶,源自上海东北角小岛崇明,可追溯至三百余年前的清康熙年间。由于与上海其他区域有一江之隔而自成一系。与浦东派、汪派琵琶传承的大套文曲和武曲不同的是,崇明派《瀛洲古调》收录的乐曲都是以小曲为主,有的乐曲玲珑活泼,有的乐曲细腻抒情,乐曲内容大多描摹江南美景与生活情境,在传统琵琶乐曲中有着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今晚演奏谱本选取由樊少云传谱,陈恭则、樊伯炎、殷荣珠整理编写于1984年出版发行的《瀛洲古调选曲》当中的七首乐曲:《月儿高》《鱼儿戏水》《雀欲回巢》《蜻蜓点水》《寒鹊争梅》《后小银枪》《狮子滚绣球》。其中第2、3、5、6、7首乐曲又经过刘德海先生的再次整理和编写。通过刘德海先生的改编和张强老师的乐曲处理,我们可以领略到当代音乐家对传统的一种新的解读。

  至此,上半场清丽隽永的三首独奏作品已经演出完毕,与下半场四首民族管弦乐队协奏作品所显示出来的厚重恢弘的气质形成了不同的音乐胜境。

  其中两首古筝协奏曲,一个是由传统《道情》陕西筝派乐曲改编而成的作品,一个是为多声弦制筝量身定做的当代新创作品《远行》。这两部作品一传统、一新创;一悲切,一诙谐;一慷慨激越,一灵巧多变——相映成趣,蔚为大观。


  周望老师

  古筝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曲

  《道情》

  由周望老师演奏的,周延甲编曲、黄晓飞编配的古筝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曲《道情》,原为两首独立的乐曲,因在风格上都属于陕西迷胡音乐曲牌改编的筝曲,风格统一,速度一慢一快,让音乐与演奏技术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体现出“繁音激楚”、“热而酸辛”、“慷慨激越”的秦筝音乐艺术个性。正如唐朝诗人殷尧藩《闻筝歌》里“凄凄切切断肠声,指滑音柔万重情”所吟诵的一般,改编协奏作品后的乐曲整体音调尤显委婉哀怨、悲苦深沉。乐曲在技法上运用大指加撮密摇,以及左手大指与食中名指交替按滑颤揉,充分展示出“陕西秦筝多撮弦”的特有技法。


  李萌老师

  筝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曲

  《远行》

  由李萌老师创作并演奏、谢鹏编配的多声弦制筝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曲《远行》极具丰富变化的演奏手法和新颖多彩的音色。长达15分钟的作品,毫无冗长之感。听众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会出现什么样的惊喜:想听传统民间小调,想听当代音乐的不和谐?想听谐谑妖娆的、柔美婉转的、细致入微的、狂野不羁的、轻如鸿毛的、重如泰山的……听众所能想到的和不能想到的,可谓应有尽有,即在意料之中,又有意料之外。李老师在现场的把控上张弛有度,技法上将古筝传统的、现代的手法应用俱全,让人感到即使“繁手淫声”到了极致也是一种享受。曲名为《远行》,让听众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我们从哪里开始?我们又将往何处去?我们能走多远?其实答案就藏在乐曲之中:原点即是传统,创作素材来自《饿马摇铃》。可传统不是这首乐曲生命的全部,在短暂的停留之后,音乐就一路往现代风格走下去,而且远走越远,越走越高,越走越轻快,越走越超然……最后,曲终结尾只一句点题,回到了最初的原点。这像是现代对传统的致意,又像是现代对传统的回眸一笑。这一笑,可能是李老师心中对传统与现代之争的回答。作为当代古筝演奏家和教育家,毋庸置疑的是,无论走多远,她的心还是在那个曾经出发的地方。


  赵家珍老师

  古琴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曲

  《秋蒲容宾图》

  而赵家珍老师演奏的古琴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曲《秋蒲容宾图》,曲意源自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北宋画家崔白的同名花鸟画。画中水边芙蓉盛开,两只雁鸟相伴相随,颇有“渺万里无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的情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鸿雁自古是爱情的象征。此曲借旖旎秋光中振翅的鸿雁来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表现了“爱虽沉浸万般滋味,却能揽尽世间美好”的主题,以及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最高境界的向往。这部作品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4级本科生李玥锦同学(指导教师:唐建平教授)创作的,在刚刚结束不久的2018“琴台·敦煌杯中国古琴艺术新作品展演作品征集比赛”中获得佳作奖。虽然是全新创作的作品,但是青年作曲家却依托传统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保留中国文化的底蕴与韵味,提高乐曲的旋律性和可听性,让演奏家和琴乐爱好者之间能够产生更多的共鸣。赵老师认为,表演新作品时,演奏家可以不必拘泥于传统技法,可以兼收并蓄、注意删繁就简、返璞归真的原则。此外,当演奏家与乐队合奏的时候,她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位独奏者,需要转变身份,成为乐队当中的一个首席,让古琴融入到乐队所营造的大氛围之中。此时,乐队音量是否盖过古琴的问题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对整体音乐氛围的渲染能够到达一个顶峰,将《秋蒲容宾图》唯美高贵的爱情主题推向全奏的高潮。


  章红艳老师

  琵琶曲协奏曲

  《霸王卸甲》

  最后出场的是章红艳老师,她表演的曲目是由作曲家周龙根据浦东派同名琵琶曲改编的协奏作品《霸王卸甲》。在作曲家的眼中,要爱惜传统、尊重传统,这样一部经过历史锤炼出来的成熟作品,增一个音或减一个音可能都会引起争议,绝对不能让今天的改编给传统的精彩减分。周龙智慧地将传统音调完整保留,并使之与现代乐队改编创作的部分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首先乐队由细微引入情境,然后在主奏乐器独奏之始,乐队只如清风托着浮云一样如影随形地伴其左右;当琵琶渐入佳境,乐队又似神隐之鹿不留痕迹地退去;当主奏乐器进入华彩段落,章老师技惊四座震撼全场时,乐队就像顺水推舟,达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济云帆济沧海”的辉煌。章老师从之前琵琶组“人工环绕立体声”的《十面埋伏》到今日大乐队协奏《霸王卸甲》,将楚汉战争厮杀现场和心理博弈的表现发挥得淋漓尽致。今晚的演出版本可以成为此曲经典的乐队协奏成功范例。


  叶聪老师

  民族管弦乐队指挥

  众所周知,协奏曲当中主奏乐器和乐队的关系处理一直是个可研究的课题。担任本场音乐会民族管弦乐队指挥的叶聪老师经验丰富,在他的指挥下,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的表演既不失紧张度,又保持着一种干净的融合度,使得下半场音乐会的整体基调显现出一种厚重却不张扬的典雅气质。

  《霸王卸甲》一曲弹毕,第三届弹拨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圆满结束,观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中央音乐学院院领导赵旻书记、刘春梅副书记、于红梅副院长,还有刘锡津、王立平、田青、乔建中、龚一、陈泽民、李双江、顾冠仁、王振先等嘉宾纷纷上台向今晚的演奏家们表示祝贺并亲切合影留念。


  第三届弹拨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给听众们带来了美好的音乐享受,还因为它给音乐界和教育界的同仁、音乐爱好者们带来了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弹拨教研室对于学科发展的种种思考。他们把他们的思考通过演奏曲目一一呈现出来,希望和大家进行更深入地探讨,促进学科的良性发展。就像徐阳老师所说的,传承是每一代音乐人的重要使命,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是代代相传薪火传递的结果。她希望中西合璧,将阮族里的每一件乐器都发展为独奏乐器,发出它们各自独有的光芒。李晖老师表明了她对民间音乐进行保护和传统丝弦演奏的态度。张强老师则想到了富有时代性改编的崇明派琵琶传谱,提醒人们不要遗忘这些技巧和艺术水平都很有特点的传统民间乐曲。周望老师强调音乐、文学、戏曲等传统文化是表演的基石,表演需要加强历史的厚重感。李萌老师苦心钻研乐器改革,思考在多声弦制筝上如何将弦制优势最大化,为当代作曲家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赵家珍老师一直倾情于古琴创新作品的推广,希望为当代伯牙找到更多的钟子期。章红艳老师通过她的演奏和改编,努力尝试扩大传统作品的精神内涵,并致力于纠正当今人们对弹拨乐的审美误解和偏差,提高弹拨乐的整体影响力。


  这些具有学术价值的思考,将会在今后学科发展的进程中继续,在教学成果的累积中结出丰硕的果实。本届弹拨音乐节还提倡环保理念,净化节目手册,减轻学生负担,取消铺张的献花环节等。希望通过倡导,让大家的视线重新回到关注音乐本身,回到教育本身。祝弹拨音乐节越办越好,弹拨乐的学科发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