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冬季学期

Latest News

新闻与资讯

北京胡琴艺术节板胡专场音乐会成功上演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2018年10月19日晚,第三届北京胡琴艺术节的第二场音乐会“板胡专场音乐会”在我校王府音乐厅成功上演,演出现场座无虚席。音乐会共演出了九首作品,其中五首为新作品首演。来自我校板胡专业的师生以及曾毕业于我校的优秀板胡演奏家先后登台,全面展现板胡近年来的作品创新和专业教学成果,共同呈现这一场具有探索性意义的盛会。


胡瑜副教授主持音乐会开场

  音乐会正式开始前,我校青年板胡教师胡瑜副教授首先登台,代表我校板胡专业全体师生向我校第一位板胡教师,著名板胡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李恒教授表示诚挚的感谢。李恒教授多年来为板胡教学的专业化、系统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现今乃至未来板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胡瑜副教授陈述了本次板胡专场音乐会的主题,即通过不同创作风格、题材、体裁、编制、理念的作品,全方位呈现板胡发展现状。并呼吁观众放下过去,以更开放的心态聆听这场板胡音乐会。

  音乐会的上半场共演出了五首室内乐作品,所有作品的板胡声部均由我校板胡专业的附中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担任演奏,由胡瑜副教授担任指挥。


板胡合奏迷糊调

  音乐会从传统出发,以一首取材于陕西戏曲“眉户”音乐的《迷糊调》拉开序幕。《迷糊调》原是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鲁日融编创的二胡曲,之后又由李恒教授编配为一首包括高音、中音、低音三种板胡的合奏曲,并配有阮和打击乐伴奏。重新编配后的作品编制和音响得以扩大和丰富,12位板胡学生呈现的演奏效果不噪不乱,富有层次感。板胡与生俱来的地域特点也更为地道地表达出陕西特有的音乐语言。


民族室内乐《生死场》

  随后演出的是一部极富戏剧色彩的现代室内乐作品《生死场》,由作曲家陈欣若创作。乐曲最初从一句二胡旋律主题开始,紧跟其后的是另一个二胡声部同样的旋律,之后各声部逐个加入,各声部间构成复调关系,以此暗示无理性群体的心理活动。作品由圣风室内乐团担任演奏,演奏家们将各自乐器被赋予的鲜明角色特征和心理活动演绎得极为生动和准确。最后胡琴弓杆敲击琴筒的一声“齐奏”,标志着一场“闹剧”的结束,让人不由得产生对人性的思考和唏嘘。


板胡二重奏《长安意象.秋歌》

  由板胡演奏家张旭光创作的板胡二重奏《长安意象·秋歌》是本场音乐会第一首首演的新作品。乐曲取材于唐代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表达了长安古都的秋风中寄托着的对边关亲人的思念之情。在“秋风”段落中板胡连续几句下行的旋律都没有结束在调式主音,仿佛在追问远方的亲人何时归。问而不得,最后只得继续下行,留下一句无奈的叹息。全曲伴奏小乐队营造的氛围和场景不断变换,由板胡专业学生张珊珊和朱嘉仪演奏的两个板胡声部在其中时而相互对话,时而呈复调抒情,使乐曲富有立体感,涌动人心,荡气回肠。


民族室内乐《民俗三则》第一乐章-瞳日

  接下来作曲家杨勇创作的《民俗三则》又将观众带入一种欢愉的情绪。此次演出的是第一乐章:瞳日,作品呈现的是灿烂阳光照进千家万户的喜悦。这部民乐八重奏作品虽然没有指挥,但演奏家们配合默契,精准自如地展现了作品频繁的速度和力度变化。其平时受到的严格专业训练以及在演出中积累的丰富舞台经验,由此可见一斑。


民族室内乐《洛神赋》

  上半场首演的另一部作品是作曲系学生石梦迪取材于同名诗作而创作的民族室内乐《洛神赋》。作曲家在其中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如用12把板胡的编制突出板胡群体演奏时的推动力和感染力;让板胡及其他传统乐器呈现色彩性和声等等。这些有益探索都让观众都对不同板胡的音色和表现力有了新的认识,领略到了板胡未曾展现过的魅力。作品中多变的调式和大量变化音对演奏者具有一定挑战性,而12人的板胡声部更是加大了演奏难度。但担任演奏的板胡专业学生却克服了音准这一技术难题,并用音乐道出了诗作文字未尽之意。


板胡与古筝《风藏侠影》

  下半场演出的四首作品展现了当代优秀板胡演奏家的风采,值得一提的是,这四位板胡演奏家都是李恒教授的高徒。第一首作品为作曲系学生李尚谦为板胡和古筝而作的《风藏侠影》,经板胡演奏家胡瑜和古筝专业学生徐心仪的诠释,生动地表现出侠士在江湖中出世入世追求本心的过程。开篇第一部分仿佛一位侠客的自白,胡瑜老师用手中的板胡道出了侠客超逸洒脱的人生哲学。中段充斥着大量高难度片段以营造出紧张与冲突,如左手快速跳把和跑动及右手单双音转换等,但胡瑜老师都轻松驾驭了这些技术难点。最后乐曲重新回到初始般淡泊,好似“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乐曲在板胡的空弦长音中结束,在淡去的余音中仿佛能看到侠客孑然一身,逐渐远去的背影。


板胡独奏《晋风》


板胡独奏《秦川行》钢琴伴奏:原丁

  接下来演出了两首作品都是出自李恒教授的创作。一首是李恒教授最新创作的独奏曲《晋风》,乐曲以晋剧音乐为素材发展而成。作品由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板胡教师胡穆楠首演,完整地呈现出晋地的风情和晋剧的音乐特点。另一首是板胡发展史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每届胡琴节的保留曲目——《秦川行》。板胡演奏家马东岩用热情的演奏表现出了秦川儿女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李恒教授对板胡演奏技法和板胡自身瑕瑜的了解,以及对陕北音乐特征的准确把握,使《秦川行》无论在技术上还是风格上都成为板胡演奏者的一块“试金石”,历经几十年依旧熠熠生辉。


板胡独奏《乱弹琴声》

  音乐会的压轴曲目由著名胡琴演奏家姜克美演奏,首演了著名作曲家王丹红创作的《乱弹琴声》的管弦乐版本。作品选自民族管弦乐组曲《山西印象》,汲取了山西梆子的音调。姜克美老师充分利用了板胡这件弓弦乐器善于长线条衍展的优势,并注重滑音、揉弦方式等细节处理,用细腻的旋律娓娓道出对山西这片土地的深情。在乐曲中间部分姜克美老师抓住了山西音乐语言中一些特性音的处理方式,呈现出热情、诙谐,却又质朴、不流于轻浮的效果。结尾部分的技术片段将乐曲和全场观众的情绪都推向高潮,全曲结束后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板胡专场音乐会合影

  正如胡瑜老师在音乐会开场前所说,此次音乐会全方位呈现了板胡发展现状。纵观整场音乐会,演出曲目囊括了经典与现代、传统与创新。尤其是上半场的曲目都各有新意:《迷糊调》为板胡合奏,《生死场》采用了现代乐队剧场形式,《长安意象··秋歌》为配有民乐队的板胡二重奏,《民俗三则》虽然选用民俗题材,却运用了现代复调发展手法,而《洛神赋》在编制、作曲手法等方面都有更为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作曲家们的开拓精神进一步提升了板胡作品的深度,丰富了板胡这件极具地方色彩乐器的表现力和内涵。与其他民族器乐一样,板胡发展要依托于高质量作品的创作,其中创作理念、模式等的选择都极为重要。本场音乐会曲目的作曲家们对此都进行了反复思索、谨慎审度,从而才创作出这些优秀的新作品,才予以了板胡新的生命力。此次音乐会的上半场曲目全部由学生演奏,完成程度之高反映出近年来板胡教学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的成果,演奏人才储备的不断壮大为板胡未来的发展积蓄了力量。这一切实质性的进步都离不开老中青三代板胡教师及演奏家对板胡事业的热忱和奉献,相信在此次音乐会的基础上、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后,板胡未来会走上更加蓬勃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