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9日,“2022第十一届中国-东盟音乐周学术高峰论坛暨论文评奖”活动结果发布。我校在站博士后吴京津(合作导师:向民教授)获得一等奖,在站博士后丛密雨(合作导师:龚晓婷教授)获得二等奖,作曲系研究生二年级的文子洋同学(指导教师:秦文琛教授)获得优秀奖。
本次评奖活动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共收到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全国40多所高校及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外多所高校的稿件246篇。经论坛学术委员会评审,有80篇入选本次论坛活动宣读及评奖。后经评议专家评分与论文综合查重结果评选出获奖论文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1篇,优秀奖19篇。
吴京津《诗词格律意蕴与音乐语汇——周文中< 花月正春风>的创作分析》一文聚焦于作曲家周文中创作于1953年的管弦乐作品《花月正春风》。全文将中国古典诗词格律与音乐语汇联系,从诗词格律模式与规律的角度出发,剖析作品的多样化音响形态以及音乐结构特征等问题,探寻诗词意蕴与周文中音乐表现之间的相关特征。
丛密雨《复调思维下的和音形态、核心音高材料展衍及结构手法——以张千一交响套曲< 长征>< 大河之北>和< 我的祖国>为例》一文以“对抗律、置换律、互补律”为表现的“复调思维”为研究对象,以张千一创作的三部大型题材交响作品为例,从复调思维下的和音形态、核心音高材料展衍及结构手法加以论述。
文子洋《坚守与突破的传统 ——从秦文琛< 对歌>谈当代中国作曲家个性风格的建立》一文探究了个性风格的建立方式,通过对秦文琛作品《对歌》的结构、音高组织、人声运用、民歌元素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在对于传统的“破”与“立”中,作曲家基于文化与自我的创作之路。
吴京津,中国音乐学院音乐作品分析博士,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向民教授。主要从事作曲技术理论、中国当代作曲家及作品的研究。近年来,在《中国音乐》《乐府新声》《交响》等期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及作品。曾主持、参与国家级、北京市、校级等多项课题,2018、2022年分别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音乐理论人才培养”与“新时代中国交响乐理论与评论人才培养”项目。
丛密雨,中央音乐学院在站博士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理论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中国当代音乐作品的复调思维与形态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现当代作曲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复调子课题结项专著撰稿,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在《音乐艺术》《乐府新声》等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曾获第十一届中国-东盟音乐周学术高峰论坛论文评奖二等奖;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歌剧理论评论人才培养》《新时代中国交响乐创作理论与评论人才培养》优秀论文,全国首届歌剧评论比赛三等奖等。
文子洋,被媒体报道为“23岁的作曲新星堪称国内外大奖的收割机”(《音乐周报》),2021年登上《人民日报》的100位获得2020年度国家奖学金的大学生代表之一,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自十四岁起出版著作两部,发表作品14首,在《人民音乐》等刊物发表文章数篇。曾获德国魏玛国际作曲比赛一等奖、苏州金鸡湖作曲比赛一等奖、杭州艺创奖作曲比赛交响乐与室内乐歌剧组双料一等奖等国内外40项音乐赛事奖项。各类作品上演于美、俄、德、奥、日等13国和国内的数十个城市。先后师从黄虎威、陈泳钢、贾国平教授,现师从于秦文琛教授。
编辑:刘露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