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校管弦系副教授谢昊明的个人独奏CD专辑《伊萨依小提琴独奏奏鸣曲全集》由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并全球数字发行。
比利时小提琴家、作曲家欧仁·伊萨依(Eugène Ysaÿe)是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期最伟大的小提琴大师之一。他所创作的6首小提琴独奏奏鸣曲是小提琴文献中一份光彩夺目的瑰宝,具有里程碑式的时代意义。6首作品分别题献给6位与伊萨依同时代的小提琴家,根据每位小提琴家的演奏风格进行创作。伊萨依在创作中运用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小提琴演奏技巧,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术和表现能力。
本专辑为中国首张收录了伊萨依全部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CD唱片,由小提琴家谢昊明倾情演绎,展现了其绚丽精湛的演奏技巧、多样化的音乐处理和细腻的情感表达。(点此查看视频。)
北京环球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隶属中央音乐学院,前身为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现任社长为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张帅教授。公司成功地打造了众多代表中国音乐界最高学术成就的音像作品。
自2022年始,北京环球音像在继续深耕实体唱片出版领域的同时,开辟了版权代理、全球数字发行、艺术家经纪与多品牌运营等新的战略领域,力行契合时代需求的传播理念,实现传统音像出版发行与数字出版发行同步,为中央音乐学院优秀教师学术成果的转化,开辟一个全新而强有力的平台,也为国内各大院校、机构、乐团及音乐家打造一个面向全世界交流的平台,以实体专辑+全球数字发行的方式,将高品质的音乐内容展现给全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小提琴演奏家谢昊明与北京环球⾳像决定在围绕音乐艺术作品产出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其系列作品作为北京环球⾳像转型后推出的专辑,备受瞩目!目前专辑已上线华为音乐、 TME 旗下 QQ ⾳乐 、酷狗⾳乐、酷我⾳乐、Apple Music、Spotify、Amazon Music、KKBox、My Music、YouTube等全球各⼤音乐平台。欢迎前往以上平台搜索“伊萨依小提琴独奏奏鸣曲”聆听专辑!(点此查看音频。)

谢昊明,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音乐表演博士,现任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同时入选首批中宣部艺苑撷英全国优秀弦乐艺术人才。
谢昊明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得重要奖项:16岁即获得第八届文化和旅游部“文华奖”全国小提琴比赛青年组第二名和中国作品最佳演奏奖;次年再获中国音乐最高奖第六届“金钟奖”全国小提琴比赛金奖;2010年在四年一度的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得第四名并同时获得“奏鸣曲最佳”和“伊萨依作品最佳”两项大奖,是迄今为止中国选手在这项被誉为“西半球的小提琴奥林匹克赛会”的国际顶级赛事中取得的最佳成绩。《纽约音乐评论》赞誉谢昊明的演奏“具有迷人的速度对比,丰富的音色变化和精致细腻的分句”。
谢昊明1990年生于南京,6岁随南京艺术学院郭国光教授学习小提琴,10岁师从于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先生。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毕业后被保送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被特许提前一年毕业并保送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部。林耀基先生逝世后继续师从于柴亮教授和于兵教授。2013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担任小提琴主科教师。2014年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同时师从于两位传奇小提琴大师Joel Smirnoff和Jaime Laredo。在学期间连续两年获得克利夫兰音乐学院院长奖学金。2016年获得Artist Diploma艺术家文凭(博士),并获得克利夫兰音乐学院为表彰当年杰出小提琴家所颁发的Anna Y. Tringas Award年度奖。2020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跟随著名小提琴教育家童卫东教授深造,于2023年获得音乐表演艺术博士学位。
作为独奏家,谢昊明的演出足迹遍及国内外,与张国勇、谭利华、李心草、杨洋、Jukka-Pekka Saraste、Sergey Smbatyan等著名指挥家都有过成功的合作。谢昊明曾受邀参加北京国际音乐节、美国加拉米安音乐节、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荣誉系列音乐季、比利时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音乐会、中德建交40周年庆“古典中国”巡演、丹麦哥本哈根国际音乐节、亚美尼亚哈恰图良国际音乐节等国际音乐活动并在国内外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谢昊明与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合作录制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和最新专辑《伊萨依小提琴独奏奏鸣曲全集》已分别由北京音像公司和北京环球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作为教师,谢昊明多次受邀在青岛国际弦乐大师班、珠海国际弦乐大师班、马来西亚槟城国际弦乐音乐营、北京国际音乐大师班、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夏季学院等音乐项目中担任授课教授。谢昊明的学生在科冈国际小提琴比赛、德国波恩国际小提琴比赛、新加坡国际小提琴比赛等国内外各项赛事中均获得佳绩。
在专辑发⾏后,北京环球⾳像特派员丁启采访了谢昊明老师,畅聊专辑《伊萨依小提琴独奏奏鸣曲全集》背后的故事,分享音乐感悟。未来更多精彩内容也将在“支声”中陆续推出!

“支声(Heterophony)”是北京环球音像旗下艺术品牌,包括音乐家专访、讲座、直播、短视频等多个板块。
“支声”音乐家专访系列,力图从丰富活跃的基点出发与音乐家进行深度对话,用灵动的、有温度的文字记录思想的火花,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探寻音乐家的艺术理念,发掘和记录音乐背后的故事。
“音乐万花筒”
“小提琴家谢昊明专访”
Interview with Haoming Xie
谢昊明:XHM
北京环球音像:BJHQYX
BJHQYX:这张专辑是中国首张完整收录伊萨依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全集的唱片,您是怎么想到要做这样一张专辑的呢?
XHM:如果说巴赫的六首小提琴无伴奏作品是小提琴文献中的“旧约”,那么伊萨依的这6首作品便是20世纪的“新约”。在这套奏鸣曲中,伊萨依运用了巴赫的复调对位技法,展现了帕格尼尼随想曲式的丰富炫丽的技术,同时吸收了20世纪的一些先锋创作技法与和声写作手法,极大地发展了小提琴的表现能力和表演效果,将小提琴的技术和表现力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另外,我和伊萨依的奏鸣曲有一些渊源,或者说是缘分。2010年我参加了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国际小提琴比赛,这个比赛的创办者是伊萨依的嫡传学生约瑟夫·金戈尔德(Josef Gingold)。当时我获得了“伊萨依作品最佳演奏奖”,这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我。后来我到美国学习,我的老师杰米·拉雷多(Jaime Laredo)正好是金戈尔德的学生。我很认真地向他请教了伊萨依奏鸣曲的诠释风格和演奏方法,算是得到了伊萨依的部分师承。

2010年印第安纳波利斯国际小提琴决赛
BJHQYX:请问您第一次接触伊萨依奏鸣曲是什么感受?
XHM:第一次听伊萨依奏鸣曲得追溯到小学六年级了。20年前,伊萨依的作品在国内还很少见。当时我的师哥,如今非常著名的小提琴家杨晓宇,在学校的一场音乐会上演奏了伊萨依《第三奏鸣曲》。《第三奏鸣曲》如狂想曲一般的丰富表现力与想象力,加上杨晓宇富有戏剧性与张力的表现风格,使我深受震撼,也由此对伊萨依奏鸣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JHQYX:您前面提到过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作品,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伊萨依这套作品是近现代时期的,您觉得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XHM: 伊萨依的前两首独奏奏鸣曲,几乎随处可见巴赫的身影。伊萨依现场聆听了匈牙利小提琴家Joseph Szigeti(西盖蒂)演奏的巴赫小提琴无伴奏作品后,萌生出创作自己的无伴奏奏鸣曲的想法。他的第一首无伴奏奏鸣曲,正是题献给西盖蒂的。仿照巴赫《第一奏鸣曲》,伊萨依《第一奏鸣曲》中心调性为g小调,四个乐章的顺序与巴赫相同——慢-快-慢-快。伊萨依严格按照巴赫的风格与写法,可以看作是向巴赫的致敬。
《第二奏鸣曲》题献给法国小提琴家Jacques Thibaud(蒂博)。在这首作品的开头,伊萨依直接引用了巴赫《第三组曲》前奏曲的主题,并在中间插入了很多巴赫的音乐元素。有趣的是,巴赫前奏曲是蒂博每天练琴热身的曲目。伊萨依借此致敬巴赫的同时,也给蒂博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为蒂博量身定制一首热身曲目。蒂博很喜欢这首作品,后来将之作为他创办的蒂博国际比赛的必选曲。

BJHQYX:伊萨依的这六首奏鸣曲分别题献给当时六位出色的小提琴家,而同时代创作的流传至今的佳作也有一些是献给伊萨依的,比如弗兰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肖松的《音诗》。这可以说是一种音乐家之间的惺惺相惜与互相支持。在您的音乐道路上,有没有对您非常重要、支持着您的人呢?
XHM:有的,非常非常多。我很幸运,从学琴开始就遇到了很好的启蒙老师,郭国光老师。他对教学非常投入,对我也十分关爱,即便我离开南京去北京后,还一直关注我的学习。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遇到了我的恩师林耀基教授。我跟林老师学习了9年,从基本功重新开始一步一步,学习各种曲目,直到后来参加国内外的比赛。林老师对教学的热忱,对学生的关怀,真的令人敬佩。
林耀基教授去世后,我跟着柴亮教授和于冰教授学习。两位老师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对音乐的风格理解从思想上有了一个转变。后来我到美国留学,幸运地跟随到乔尔·斯米诺夫(Joel Smirnoff)和杰米·拉雷多(Jaime Laredo)两位大师学习,获益匪浅。

与老师Joel Smirnoff
除了老师以外,还有很多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给予我很多帮助的人,包括我的父母、林耀基老师的夫人胡适熙教授、女儿林蔚教授、已故的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老师、以及学校的院领导和系领导。一路走来,如果缺少他们的支持与帮助,我是无法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的。

与盛中国老师
BKHQYX:您现在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据说您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基本功。您如何在教学中平衡学生基本功的建立和音乐性的培养?
XHM:是的,我对基本功的重视,一方面缘于林耀基教授对我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我看来,提琴本质上是表现音乐的工具,因此我们对于乐器的理解和操作相当重要。就如学书法先学基本的横竖撇捺,表现音乐个性之前须先明了拉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标准。基本功非但不会限制个人的想象和创新,反而能让我们更好地实现内心的想法。基本功达到林耀基老师所说的“匀、准、美”之后,音乐上才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与陈曦(左)、林耀基教授夫人胡适熙教授(中)合影
BJHQYX:可否向大家分享一下您练习伊萨依这套作品需要做哪些准备?
XHM:首先需要去了解每一首作品的整体风格,我会在对作品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再进行练习。伊萨依将六首奏鸣曲分别献给六位不同的演奏家,根据他们的特点量身定制,风格变化较大。第一奏鸣曲献给西盖蒂,仿照巴赫的风格,较为严谨;第二首献给蒂博,灵动多变,颇有戏剧性,带有法国古风;第三首献给埃涅斯库,如狂想曲般富有想象力,情绪的转变夸张、多变;第四首献给克莱斯勒,采用克莱斯勒所偏爱的巴洛克时期库普兰、普尼亚尼的风格;第五奏鸣曲献给克里克伯姆,具有印象派色彩,第二乐章以比利时民间乡村舞曲的风格进行创作;第六首献给西班牙炫技小提琴家奎罗加,展示了西班牙浪漫、大胆、热烈的风格。六首作品特点鲜明,各有千秋。一定要先做好功课,练习的时候才能带着对音乐整体的考量,选取适合的演奏方式。

在北京国际音乐节演出
BJHQYX:伊萨依的这六首作品风格如此迥异,里面的每个乐章都有丰富的内涵,我很好奇您是在一天内录制的还是分开录制的?
XHM:伊萨依的六首奏鸣曲确实是非常复杂、艰深的作品。全部六首的录制一共花了三个下午的时间。我把风格相对接近的放在一天录制,第一天下午录了前两首,第二个下午是第三和第六奏鸣曲,最后是第四和第五奏鸣曲。录制基本上是像演奏一样,调整好状态,一整首录下来。

BJHQYX:您作为优秀的演奏家,还担任了教学工作,同时又攻读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博士研究生,请问您是如何分配时间的?又是怎么下定决心去读博的呢?
XHM:在教学工作中,我逐渐意识到了“学无止境”。作为教师,常常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需要重新去学习、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博士三年是一段很珍贵的学习经历,令我可以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提升认知,深化思想,开阔眼界。博士第一年课程比较多,并且我在职读博,还要兼顾教学,基本上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学校。可能早上八九点就已经到校,晚上十点才离开。我觉得忙碌,但很充实。并且我很幸运,跟随我们中央音乐学院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童卫东教授攻读博士。童卫东教授非常善于发现问题,启发学生。博士期间的学习,也让我在教学、在演奏中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与老师童卫东教授
BJHQYX:您跟北京环球音像这次合作有什么感受?
XHM:非常愉快!北京环球音像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朝气蓬勃,对音乐充满热情,也充满了奇思妙想。北京环球音像制作了很多有趣的视频,展现了古典音乐的多彩性,打破了大众对于古典乐“严肃”的刻板印象。并且,北京环球音像紧跟时代,线上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无论是专辑在线上数字音乐平台的上架,抑或是线上的宣传推广,以及像今天这样的视频号直播交流,都是积极跟上时代变化的举措。这些活动可以分享更多专辑相关的内容与背后的故事,让大家对音乐有更立体、更丰富的了解,很好地推动了古典音乐的传播。

BJHQYX:北京环球音像大力开拓全球的全球数字发行,为中国音乐家搭建传播中国音乐声音的平台,您的专辑也在其中,您是如何看待北京环球音像提出的通过全球发行“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音乐故事”这一句话的,又有怎样的期许?
XHM:这个目标非常宏大,同时具有现实意义。首先,并不是只有本国的演奏家才能演奏本国的作品,只要经过深入的研究与学习,中国演奏家同样能以具有说服力的方式演奏西方作品。一部作品并不是只有一种演奏方式。演奏是二度创作,在尊重乐谱的基础上,演奏者仍有很大的创作空间。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多样性的演绎。
另外,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比如印象派的音乐受到东方美学很大影响,大量地运用五声调式。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为中国的演奏家,我们应该把中国的文化、人文理念、以及对于艺术的见解融入到二度创作当中,用西方的音乐语汇,传播中国的文化内容,丰富音乐宝库的多样性。

与亚美尼亚国家交响乐团,指挥 Sergey Smbatyan合作演出
提纲设计/撰稿:张若怡
采访:丁启
审校:李昕畅、关永琪
版式设计:张熙然
视觉设计/监制:陈芷茵
责任编辑:白羽

谢昊明《伊萨依小提琴独奏奏鸣曲全集》已上线“北京环球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微店,欢迎大家长按二维码跳转选购!
北京环球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隶属中央音乐学院,前身为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现任社长为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张帅教授。公司倡导坚持符合时代要求的融合媒体出版理念,以人文本,不断创新,成功打造了众多代表中国音乐界最高水准的唱片。自2022年始,北京环球音像开辟了版权代理、全球数字发行、艺术家经纪与多品牌运营等新的战略领域。
北京环球音像持续对外开放以下板块:
(一)北京环球音像特派员招募。有想要和张帅教授以及北京环球音像的各位同事们一起共事、尝试新想法,参与到专访、讲座、直播等环节,在擅长的领域里发挥创造力的朋友可以留意;
(二)“100张中国原创钢琴曲专辑创作出版计划”(100 Chinese Original Piano Works Albums Publishing Plan),这是北京环球音像在2022年推出的重磅企划,一个面向全球音乐人,特别是国内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开展的创作计划,如果你是那个有梦想、有才华的作曲家,欢迎加入这个计划,在这里,你将有机会追随张帅教授学习,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与指导,还有丰富多样的活动等你参与,主题讲座、经验分享会、视频交流会、音乐制作直播教学课程等。在学习过程中,你将在团队的帮助下,完成12首原创钢琴曲作品,并有机会收获北京环球音像为你量身打造的实体个人专辑,进行全球数字发行与宣传。
以上提到的任意板块如果是您感兴趣的,也可以发送您的个人简历或需求到邮箱bjhqyx@126.com,或者在“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我们会尽快回复和联系您,希望北京环球音像这个平台能够使更多的人才发光发亮!
为更好地服务于中央音乐学院及全国范围内的音乐家,北京环球音像于2022年7月创立了2个全新的出版发行系列——“BOB Campaign”和“思华年”。其中,“BOB Campaign”专门面向中央音乐学院入选了“BOB拔尖人才计划”的学生,为其开辟出版发行绿色通道;而“思华年”则面向全球范围内的优秀年轻音乐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出版发行服务。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出版与全球数字发行的想法和问题,欢迎致电垂询!我们将用专业和热情为您搭建专属制作团队,针对您的实际情况,提供优质且个性化的出版、发行、宣传等服务!
实体出版与全球数字发行咨询:
陈老师18813755163
旷老师13146339097
白老师13436997375
张老师18901192952
供稿:北京环球音像
编辑:王一聪
责任编辑:刘露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