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肖赛冠军刘晓禹——不被定义的艺术旅程

2023年11月7日,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钢琴系承办,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策划的“不被定义的旅程——对话肖赛冠军刘晓禹”活动在琴房楼演奏厅圆满举办。本活动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央音讲堂”系列活动2023年第五期,特别邀请第18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国际钢琴界新星刘晓禹进行示范与教学,同我校师生展开一场音乐与心灵的对话。
参观活动




活动开始前,刘晓禹参观了我校历史气息厚重的醇亲王府旧址及校园环境,随后来到教学楼。安平教授介绍了音乐学系的课程体系,以及世界民族音乐实践中心、东方音乐教室摆设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乐器和学校乐器陈列室收藏的珍稀而古老的中国乐器;韦丹文教授介绍了钢琴系的一流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


在谈到对中央音乐学院的印象时,刘晓禹对我校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团队表达了深深的赞叹和钦佩。他表示:“美在所有东西里都已经存在了,只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中央音乐学院不仅是提供技艺训练的场所,更是启发学生探寻和发现美的境界,培育他们成为能够洞察美、创造美和传播美的艺术家。”
活动现场

当日下午15:30,活动正式开始,现场座无虚席。刘晓禹幽默、谦逊的姿态拉近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气氛热烈,观众们充分融入音乐讨论和分享的愉快氛围。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安平首先从与刘晓禹相遇的奇妙之缘说起,并在对他进行了简单介绍后,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不被定义的艺术旅程。
大师课
大师课教授环节,刘晓禹以肖邦的作品为核心,分别为王祉暄、吕天瑶、贾墨涵三位同学讲授了肖邦的《a小调玛祖卡》(Op.17,No.4)、《船歌》(Op.60)、《E大调谐谑曲》(Op.54)的演奏要领,同时将作品产生的历史、社会背景,作曲家个人的生命经历与当时的、个人的美学追求相结合,引导听课学生更加深入地走进音乐表现的内在世界。

刘晓禹通过对触键、指法与踏板做出细致的差异化处理,从而塑造出微妙的音色、音响的变化与对比,以精妙的演奏技术完美地支撑起艺术表现力。

在教授过程中,刘晓禹还引导学生去发现怎样在钢琴上演奏出肖邦作品中隐含着的其他器乐的感觉,以引导学生们做出更具艺术性的表演呈现,他的每一次讲解,都引起了阵阵讨论的波澜,每一次示范,都激起了层层掌声的回响。

访谈活动
访谈环节中,刘晓禹与安平、韦丹文共同针对音乐理解与艺术追求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安平首先谈了对刘晓禹大师课的印象,他说在刘晓禹的教学中,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感受力、理解力与表现力这三大音乐素养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性;他在谈及观看刘晓禹在国家大剧院的两场音乐会印象时说:“刘晓禹的音乐表演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近乎自然的逻辑,而非遵从于某一种既定的理解和表演的模式,他是在根据自己心灵深处天然的听觉审美规律来演奏,使音乐仿佛一股翻滚着的情感浪潮般从指尖自然地流淌而出。”

在谈到何为“不被定义的艺术旅程”时,韦丹文认为音乐学习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人有独特的追求和风格。恰巧刘晓禹也坦言道:“我只是在做好每一天自己该做的事情,渐渐地积少成多,我不希望给自己树立特别明确的、必须达成的目标,我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达成目的。”他提到,艺术追求和生活方式是离不开的,演奏家和学生都不应只注重练琴,反而忽视了人生中其他事物所带来的灵感与生活的熏陶。

作为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得主,如何理解肖邦、如何在演奏中引起观众的共鸣是两位与谈人和师生们都颇为关注的问题。刘晓禹表示,肖邦的音乐不仅存在于19世纪,同样鲜活地存在于当下,若想深刻地理解一位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应当是在历史与当今的审美潮流中找到与自我诉求的平衡,因此首先需要寻找到适合自身的音乐表达方式,而不过分纠结于如何引起他人的共鸣。
韦丹文在提问中说:“第十八届肖赛的选手多达502人,入围初赛有164人,你是如何理解肖邦并获得了第一名?”刘晓禹在回答中提到:“可能大多数人认为肖邦是忧伤的、悲观的,但我认为他其实也有很多乐观的、外向的东西,我们总是喜欢给作曲家贴标签,反而忽视了他性格中其它的维度。”也许这正是他成功的奥秘之一。

在回答安平的问题:“请谈谈你下午参观了音乐学系后的感想”时,他说:“其实以前考试我最怕的就是音乐学,但这些知识不是白学的,当我开始理解音乐的时候才发现,需要借助音乐学的历史积累来转化为对音乐理解的灵感。”
谈到对肖邦音乐理解,安平问中国古典文化是否对其理解肖邦有所影响。刘晓禹谈到,虽然中国文化并没有对自己产生如此具体的、针对某一作曲家音乐理解的影响,但诸如武侠小说、老庄哲学等古典文化却着实作用于他对音乐艺术的认识与表现。从确立自身风格,到对 “教科书式”的历史范式与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最终在三者中权衡出一种自然的音乐流露,才得以塑造出刘晓禹别具一格、不被定义的“禹式演绎”。

刘晓禹表示他的肖赛旅程伴随着惊喜和紧张,而他又总以乐观和微笑的态度对待他的艺术之旅,笑谈其中的不易。刘晓禹谈及了对音乐美的深刻理解,向大家阐述了如何在演奏中保持肖邦作品的清新与真挚。音乐成为拉近人与人的另一种共同的语言,将不同的灵魂相聚在一起,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互动环节
互动问答环节,刘晓禹耐心细致地回答了观众的问题,无论是关于他个人的音乐风格,还是关于音乐演奏中的细节处理,他都给予了深入而富有见地的回答。他告诉同学们,音乐之路需要坚持和热爱,“要想用音乐感动别人,就要先用音乐感动自己。”同时,本场活动精心设计了“快问快答”这样一种媒体访谈的常用环节,从个人性格、生活喜好等多方面出发,使观众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刘晓禹在钢琴艺术家这一标签背后的更加生动、幽默、立体的多样形象。



作为世界钢琴艺术的新星,刘晓禹拥有被国际认可的高水平演奏,他高超、完美的技术,触动心灵的乐感,与生俱来的中国文化底蕴以及流畅的沟通能力,谦逊的态度以及多元的国际视野等都给参加此次活动的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次活动以乐为缘,在亲切的互动交流中,让同学们了解到艺术旅程和人生阅历的丰富性对一个艺术家的重要性,切身体会到刘晓禹钢琴演奏中的美学追求和思维方式,轻松愉快地领悟到经典音乐作品演奏技巧与美学内涵相得益彰等许多道理,对同学们更好地寻找到自己艺术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当大师课和访谈落下帷幕,观众的热情并未减去,刘晓禹来到琴房楼友谊厅与到场的观众们近距离互动。同学们向刘晓禹表达了喜爱和热情,请他在曲谱、平板电脑、唱片上签名,以激励自己未来的音乐学习。
整个活动结束后,俞峰院长在院长办公室与刘晓禹见面,进行了亲切愉快的谈话。
结语
这次活动是一场音乐家与音乐学子的盛会,更是中央音乐学院作为国际音乐教育交流平台的体现,它体现出我校对国际音乐前沿发展和当代热点古典音乐现象的关注,展示了学院在培养新一代音乐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思路以及对音乐艺术深度探索的持续追求。通过面对面的钢琴大师课与深度访谈,让同学们学习到了如何在国际性的音乐语境中寻找自己独特的艺术声音,还领悟到了如何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与世界音乐文化精粹相结合,展现出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表现力。本次活动的策划制作团队出色完成了艺术家对接、项目策划、观众服务、现场执行等工作,彰显了我校音乐艺术管理专业学生们在执行讲座类项目中敏锐的洞察力和系统思维,打破了学术和实践的界限,构建了一个与艺术家对话的桥梁。

“不被定义的艺术旅程——对话肖赛冠军刘晓禹”活动是对音乐传统的致敬,也是对未来新星创造的展望。这样的交流与分享,丰富了我们的学术探索,使我们的艺术之旅更加多姿多彩。让我们带着这难忘而美好的记忆与感悟,继续前行在探求音乐的道路上,期待与刘晓禹的下一次相遇。
供稿:音乐学系
编辑:王一聪
责任编辑:刘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