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冬季学期

Latest News

新闻与资讯

追寻革命足迹 挖掘红色精神 ——“马可音乐创作学术研讨会暨《吕梁山大合唱》复排复演启动仪式”成功举办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2023年12月30日,“马可音乐创作学术研讨会暨《吕梁山大合唱》复排复演启动仪式”在山西省吕梁市吕梁学院成功举办。由中央音乐学院与吕梁学院联合主办,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与吕梁学院艺术系承办。情系吕梁,助力振兴,来自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校友会、《人民音乐》编辑部、《歌剧》编辑部等单位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两场音乐会与两场学术研讨会构成了本次周密且丰富的会议日程,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老师同学不仅在充满浓郁学术氛围的研讨交流中受益匪浅,也更进一步体会到弘扬和传承红色音乐文化与精神的当代使命。

一、首演马可八十四年前的《吕梁山大合唱》

12月29日晚,在吕梁影剧院,由吕梁市委宣传部主办、吕梁学院承办的“吕梁红色经典新年音乐会暨《吕梁山大合唱》汇报演出”如约呈现。指挥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第十任团长张海峰与山西省交响乐团和来自吕梁学院艺术系、中央音乐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山西吕梁基地的宣讲师们共同上演了《红旗颂》《南泥湾》等红色经典音乐作品。

本场演出最值得关注的,是音乐会首次公开演出了作曲家马可于1939年创作的合唱声乐套曲《吕梁山大合唱》,这部共七个乐章的合唱作品,描绘了吕梁山雄伟壮观的风光,歌颂了吕梁山人民抗击日寇的不屈精神,是一部表现晋绥抗日根据地人民团结一心、英勇抗战的代表性作品。本次演出特别邀请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仲晨晨对原作进行了管弦乐配器,合唱由吕梁学院晋绥剧社合唱团与龙凤少儿合唱团担任。

《吕梁山大合唱》的复排复演,得到了吕梁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我院师生的积极参与,促成这部作品在80多年后的今天的成功上演。

二、追忆马可精神品格促进马可音乐创作研究

马可音乐创作学术研讨会于12月30日上午在吕梁学院如期开幕,开幕式由吕梁学院院长薛晋文主持。会议首先宣读了人民艺术家郭兰英为此次研讨会发来的贺信,她肯定此次举办的马可学术研讨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有帮助的事情。随后,中国音协张千一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王萃副院长,马可之女、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校友会会长马海莹女士分别致辞。三位专家学者认为,马可先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与精神财富,此次中央音乐学院对口支持吕梁学院举办马可学术研讨会的举措具有重要意义。之后举行了《吕梁山大合唱》复排复演的启动仪式、马可音乐艺术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以及马海莹女士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乔建中教授的图书捐赠仪式。

会议的第二部分为马可音乐创作学术研究报告,在王萃院长主持下,共有四位专家与学者针对马可的音乐创作进行了专题报告。首先乔建中教授作了题为《马可的音乐遗产》的发言。乔建中教授曾在学生时与马可本人有过接触,之后又是《马可选集》的编委,基于他个人长期对马可音乐创作与文章的研究,发言从马可的音乐作品、文字论述及人格精神三方面总结概括了马可为中国新音乐留下的厚重且丰富的遗产。

第二位发言人是游暐之,她作为《歌剧》杂志的执行主编,基于中国歌剧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歌剧的创作,认为马可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具有深远意义,马可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前进,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辉。她以《时代的选择与自觉的担当——马可精神对当今艺术创作的现实观照》为题,从现实创新性的艺术实践和实践性理论与理论性实践两个方面将马可的创作、理论及精神三者结合进行论述。

第三位发言人是南京艺术学院钱庆利副教授,他对中国歌剧的相关问题有着长期的专题研究,尤关注中国民族歌剧中板腔体结构的运用问题,而马可恰是这一问题最初的实践者。他以《马可音乐戏剧思维对中国歌剧创作的影响》为题,梳理了戏曲板腔体结构在中国民族歌剧中运用的发展,他认为,继承马可先生的音乐戏剧思维遗产,绝不是简单的传播意义上的研究,而应从艺术本体的价值层面入手。

第四位发言人是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钟毓文,她以《马可的歌剧创作与他对“歌剧与戏曲关系”认识的变化》为题,着重分析了马可民歌戏剧音乐化的手段、对地方戏曲曲调的借鉴及戏曲板式结构在歌剧中的运用,并与马可对创作经验理论性的反思进行对照分析。她认为,马可能够创造性地将戏曲音乐的发展规律应用于歌剧创作之中,并不断在创作、总结与反思的互动中探究中国歌剧的发展道路。

三、开启对《吕梁山大合唱》的理论研究

在马可音乐创作学术专题研讨结束后,30日下午,举行马可《吕梁山大合唱》学术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针对《吕梁山大合唱》的复排复演及前晚对该作品的演出情况进行研讨,本场研讨会共由两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吕梁学院艺术系教师对《吕梁山大合唱》的专题发言;第二单元是专家学者的自由研讨。会议开始前,吕梁学院院长薛晋文为乔建中、张千一、王萃、李淑琴、梁发勇、马海莹、游暐之颁发了客座教授证书。

会议第一单元由贾国平教授主持,共有四位来自吕梁学院艺术系的教师从创作缘起、排练演出、音乐创作分析与作品思想内涵等方面对《吕梁山大合唱》进行了专题发言。第一位发言人是吕梁学院艺术系副主任李晋东老师,发言题目是《〈吕梁山大合唱〉的缘起与排演》,他从创作过程、版本、史料收集与演出传播计划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他讲到,中央音乐学院两位博士后刘洋、仲晨晨前后对这部作品进行钢琴伴奏与管弦乐配器,弥补了马可曾在日记中提到的一直没有编创伴奏的遗憾。第二位发言人是吕梁学院艺术系教师、二级歌唱家李晓军,他以《马可〈吕梁山大合唱〉创作分析》为题,从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主题、鲜明的战斗进行曲音乐风格特征及丰富多变的复调对位技术分析运用三个部分,对该作品的音乐本体与风格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三位发言人是吕梁学院艺术系教师李慧芳,她发言的题目是《〈吕梁山大合唱〉的艺术特征与时代价值》,她通过对作曲家在七个乐章中所运用的不同音乐手段,从而表现出的不同音乐风格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该作品的革命性、民族性、群众性、时代性的四个艺术特征。第四位发言人是吕梁市四中副校长、吕梁学院艺术系老师郭向东,他以《马可〈吕梁山大合唱〉创作动因探究》为题,从社会性与个体性因素两个方面研究马可的创作动机。

贾国平教授在总结中讲到,吕梁学院艺术系发言的四位老师都深度参与了《吕梁山大合唱》的复排复演,他们的发言是依据自身亲身经历,开启了对《吕梁山大合唱》的初步研究。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央音乐学院与吕梁学院合作,并在吕梁学院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的目的,就是进一步帮扶地方院校艺术实践与研究能力的提升。

研讨会的第二单元是各位专家学者针对《吕梁山大合唱》复排复演工作的自由研讨,本场研讨由张萌副主编主持,他为研讨环节提供了三个主题:第一,根据前晚《吕梁山大合唱》的演出谈感受,并针对该作品提出进一步优化、完善的建议;第二,对于马可音乐研究以及本课题在今后学术研究的视角与领域如何深化;第三,关于吕梁学院如何借助地方的文化优势,包括与中央音乐学院为代表的全国资源与专家整合,在进一步学院建设和学术开展上的建议。张千一教授、王萃教授、李淑琴教授、梁发勇教授等参加研讨的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此次复排复演的工作,并对作品的进一步修改与完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

会议最后,吕梁学院院长薛晋文以“感激”、“协同”、“深入”三个关键词进行了总结发言。他十分感谢中央音乐学院对吕梁学院及本次《吕梁山大合唱》复排复演工作的多次帮助。

四、展示吕梁丰富深厚的传统音乐文化

12月30日晚,由吕梁学院艺术系主办的“吕梁民歌与地方戏曲演出”,在吕梁学院晋绥剧院精彩上演。本场音乐会演出了吕梁民歌、三弦书、临县道情、孝义碗碗腔、晋剧,表演者有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梁桂星女士、“红梅奖”获得者樊云梅女士等来自吕梁市歌舞剧院、吕梁市青年晋剧院的演员以及知名民间艺人。他们以自身高超的技艺与表演能力,使观众感受到了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

吕梁有着丰富深厚的传统音乐文化,正如会上专家学者所建议的,加强对吕梁地方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关注对传统音乐的学术研究,挖掘其历史与文化价值,使更多人欣赏、了解这一独特的音乐文化,是未来吕梁学院的师生们及研究者们的共同工作。

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是自2018年中央音乐学院与吕梁市政府签署精准扶贫战略合作协议以来的又一重要成果,无论从《吕梁山大合唱》复排复演工作的展开,还是当地教师开启对《吕梁山大合唱》理论研究的能力来看,中央音乐学院的帮扶成效十分显著,今后中央音乐学院将继续为吕梁革命老区的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媒体报道


人民网

中国新闻网

中华网

吕梁教育云平台

音乐周报

供稿:音乐学研究所

文:钟毓文

编辑:张靖璇、吴文婷

责任编辑:刘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