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表演艺术中心

Centre for Performing Arts

中央音乐学院表演艺术中心

从乐谱到舞台——《管弦乐作品创演》专题座谈会成功举办

信息来源:表演艺术中心 发布日期:2025-10-17 10:15:55 更新日期:2025-10-20 18:44:17

2025年10月13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在教学楼1401排练厅成功举办了《管弦乐作品创演》专题交流会。本次活动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办,指挥系系主任、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陈琳教授领衔,联合乐团四位首席——乐团首席王佳婧、长笛声部首席张毕乐、长号声部首席倪伟及打击乐声部首席张啸驰,与作曲系本、硕、博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围绕管弦乐创作与舞台呈现等关键议题展开探讨。

交流会于下午16时开始,由作曲系作曲教研室主任姚晨教授主持。

活动在形式安排上进行了创新:学生置身于乐团排练厅,位于演奏员席位,而指挥家与乐团首席则位于台下。这一布局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物理与心理界限,从形式上促进师生之间、创作者与表演者之间进行更为平等对话。

陈琳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以下简称“央交”)自成立以来,便主动接替中央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承担作曲系学生原创管弦乐作品的演奏任务。多年来,“央交”坚持整场演出这些作品,此举不仅在国内职业交响乐团中独树一帜,也体现了乐团在支持学院人才培养和推动教学成果转化方面的责任担当。

关于新作品排演中可能出现的艺术分歧,陈琳教授指出,这通常源于作曲者与演奏者在专业背景和审美视角上的差异。她建议作曲专业学生在追求艺术创新的同时,需重视作品的演奏可行性,并在音区选择、音高设置、节奏设计、配器运用及乐谱标记等方面,积极向经验丰富的演奏者及专业教师请教。

在讨论新作品面向普通观众的接受度时,陈琳教授指出,观众通常更关注作品的“可听性”。她结合自身舞台与教学经验,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艺术探索与听众感受之间取得平衡,并审慎评估新颖创作理念的实际效果。

打击乐声部首席张啸驰从演奏实践出发,指出作曲者在创作打击乐声部时,需注意乐器更换、站位调整及槌具选择等实际操作问题。他建议作曲者亲自尝试演奏所写片段,以检验其可行性。

乐团首席、 小提琴副教授王佳婧强调, 在现代音乐创作中, 作曲家与演奏家作为“音乐共建者”应在一定的规范框架内达成艺术共识。 她建议学生在创作中避免素材堆砌, 注重“少即是多”的艺术理念,提升演奏者的理解度与观众的感知度, 并引用拉威尔的名言 “音乐是让人一听就喜欢的东西” 鼓励学生树立更高的艺术品味与追求。

长笛声部首席张毕乐以“大家真正了解木管乐器吗?”为题,指出部分新作品在木管声部写作中存在超出乐器物理性能或演奏者生理极限的问题,影响了作品的实际呈现,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

长号声部首席倪伟则强调,铜管乐在管弦乐中的作用不是单一的增强音量,更在于营造音乐的氛围。他以“在静室中说话”与“在喧闹的商场中说话”为喻,说明声部写作需层次分明,突出主要声部。

整场活动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提问环节,就创作细节及作品与演奏实践的结合等问题与各位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交流会结束前,陈琳教授表示,欢迎作曲系师生参与指挥系的乐器演奏法课程,并鼓励他们观摩“央交”的日常排练,强调“央交的大门始终向学生开放”。这一倡议获得了现场热烈的响应。

本次交流会深化了作曲系学生对管弦乐创作规律及乐团排演上的理解,体现了中央音乐学院在融合艺术创意与表演实践方面的教育理念,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音乐人才贡献切实力量。

撰文/樊室廷

摄影/樊室廷

2025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