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1日至24日,美国顶级跨界乐团“乐侃全明星”(Bang On A Can All-Stars)在我院成功举办大师班及音乐会,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
“乐侃乐团”(Bang On A Can)是当今世界跨界乐坛中最为活跃和著名的团体之一,他们演出的作品涉及古典、爵士、摇滚、世界和实验音乐等多元音乐风格,以超动态的现场表演和当今最具创新意义的作品而屹立于全球跨界音乐的巅峰之列。此次来访我院的“乐侃全明星”由该乐团最顶级的六名成员组成,包括大提琴家阿什莉·巴斯加特、钢琴家薇姬·周、贝司演奏家罗伯特·布莱克、打击乐演奏家大卫·科辛、吉他演奏家马克·斯特瓦特和低音单簧管演奏家肯·托马森。“乐侃全明星”与斯蒂夫·莱奇(Steve Reich)、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谭盾等活跃在当今国际音乐界的著名作曲家都曾有所合作。《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将其列为“全美当代音乐最重要的媒介”。
“乐侃全明星”此次在学术交流方面,为我院学生开设了工作坊和器乐大师课,进行室内乐教学、公开排练以及音乐会作品讲解。在工作坊期间,乐团的音乐家们指导同学们学习演奏简约主义音乐代表性作曲家泰瑞·莱利(Terry Riley)的重要作品《C调》(In C)和路易斯·安德里耶森(Louis Andreason)创作的开放性作品《工会》(Workers Union)。在大师课期间,乐团成员不仅聆听并指导我院学生的演奏,还应同学们的要求在课上演奏各种不同风格的当代作品,借此机会充分让学生们学习并感受当今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魅力。在室内乐教学中,乐团成员以“乐侃全明星”的两位艺术总监、美国当代作曲家朱利亚·沃菲(Julia Wolfe)创作的弦乐四重奏《初夏》(Early that Summer)和迈克尔·戈登(Michael Gorden)的《低音四重奏》(Low Quartet)分别作为两堂重奏课的授课内容,以生动的诠释方式为学生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理解音乐的思路和视角。音乐家们在授课的同时,盛赞我院学生对新音乐的高度领悟力和接受能力。吉他演奏家马克·斯特瓦特特别说道:他曾在1993年听过《初夏》这部作品的首演,但我院学生此次重奏课上的演奏让他对这部作品又有了新的认识。在公开排练中,乐团成员以及旅美青年作曲家王斐南向观众现场讲解了此次在我院举办音乐会上演出的作品《宇宙岛》并指导了排演。
此次“乐侃全明星”的演出曲目囊括了中美两国作曲家的作品,其中既有美国的新音乐作曲家大卫·朗、朱利亚·沃菲以及简约主义作曲家斯蒂夫·莱希等人的作品,也有中国台湾青年作曲家邓乐妍和旅美作曲家王斐南的作品,使得这场音乐会融汇了当代西方音乐的炫目和东方韵律的飘逸。
作曲家王斐南在音乐会中再次向观众阐述了其作品《宇宙岛》的创作。这部作品是应罗杰·夏皮罗基金会的委约而为“乐侃全明星”创作的。“宇宙岛”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他提出 “广大无边的宇宙”中有“数量无限的世界和星系”,这就是“宇宙岛”假说的渊源。“宇宙岛”的思想在于:把宇宙看成无限的立体海洋,把星球看成不同的岛屿。人们可以想象自己站在某一个岛屿上,透过海洋看到其他岛屿的景象,聆听来自其他岛屿的声音。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以若干个拥有不同动机和织体的段落和音乐所渲染的朦胧色彩,表现了人们穿梭于不同岛屿时可以看到远近交叠的景象、听到层次迥异的声音,营造出混沌与明朗交织融汇的感觉。作品的另一个特点在于作曲家对于人声的运用:这里人声的出现不同于一般声乐作品那样主要承担旋律声部,作曲家将人声用作一件乐器穿插在作品之中,与其他乐器的声部享有同样的地位,人声时而承担旋律声部,时而作为和声与其它器乐声部共同构建作品的织体。“乐侃全明星”用自己特殊的乐器声部构成与作曲家王斐南自己演绎的人声一起诠释了这首《宇宙岛》,完美地展现出艺术与科学交相辉映的奇妙和魅力。
“乐侃全明星”在音乐会的末尾为观众献上他们的经典保留曲目:路易斯·安德里耶森创作的《工会》。这首开放性的作品最初是为工人这样的业余音乐爱好者群体创作,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美国实验音乐的影响。作曲家在乐谱上标注了节奏、乐句划分和表情,但没有规定音高和乐器的选择。乐团用半即兴的方式演绎这首作品,以极富动感的强烈节奏和新奇的音响效果把全场的气氛推向了最高潮,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音乐体验。
同时,音乐会座无虚席的现场和观众空前的热情和热烈回应也让乐团的音乐家们深受感动。乐团打击乐演奏家大卫·科辛在演出结束之后表示,他们过去多次在北京进行过演出,虽然结束后也获得了礼貌性的掌声,但从未遇到过像我院师生这样热情的观众。乐团经理肯尼·萨维尔森也表示,正是中央音乐学院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教育界享有的学术地位,才能有如此之大的号召力,能够吸引和会集如此庞大和专业的观众群。
正如乐团的吉他演奏家马克·斯特瓦特所说:“你们(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的激情让我想起了我的学生时代,与你们分享音乐的过程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的作品......只有年轻人特有的对新生事物的求知欲和包容性才能让新音乐源源不断地涌现和发展。”